今年上半年我開始臨摹文徴明小楷,只是剛剛踏上小楷的門檻,所學到的筆法、字的結構只是皮毛而已。雖然沒有深入研究也有一些認識和自身的弱點。從開始臨摹文征明小楷到現在,我已經領略了文征明兩個時期的字體,分別是老年與少年時期。按照臨摹順序來說,文徴明老年時期的字講究長橫拉長、豎劃短而有力,整體字形偏扁,字字句句都帶有圓潤的筆感。如果說這個時期象征性的筆劃,那么一定是橫劃了。尖入圓收、圓入方收、尖入方收,雖然沒有如巜蘭庭集序》中那變化多端的筆劃,但也憑著筆法上的優勢、筆劃之間的距離寫出一個個文字"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因為筆劃之間細微的差距,每個字所體現的氣勢就截然不同了。如果把文徴明老年時期的字體比作一位沉穩,歷盡艱辛的老人的話,那么少年時期的字體就是一位血氣方剛、桀驁不馴的少年。文徴明少年時期字體立體、尖銳,處處鋒芒畢露盡現少年的銳氣,這時期的字還沒有完全體現文徴明小楷的氣勢,但這時期的筆法已經有著很高的成就。我臨摹文征明小楷有著兩處弱點。第一,只注重神韻的體現,而忽略了應有的細節變化。第二,只看字的整體,不在意筆劃所須要的強弱。優秀的作品是注重細節、變化與整體的搭配而不是單一的注重。以上便是我所領會的知識與個人的問題,如果有錯誤的地方,請杜老師批評改正。杜青澤寫于2018年8月23日李依璇十三歲北雅中學書法可以讓我變得大氣,變得勇敢。扣子錯了要到 最后一顆才會發現,于是便會解開每一顆,重新再扣。寫碑帖也是如此。發現這個字寫得沒有碑味了,總是要到最后一刻,于是便重復書寫。如杜老師所說,寫字要寫出肌肉記憶,有了這種肌肉記憶便可更好的理解古人的思想,與古人達到共鳴。碑帖是刻于石板上的,所以很少有弧度。臨碑帖更是要做到無我法,以原帖法和氣韻為取法之本。這也是杜老師教我的:初臨習一種字體不要過多攝入自己的想法,抓住字體的韻味,再書寫。我寫的第一幅碑帖作品是《論語》的節選,雖沒有刻在石板上的那番剛健之美,但卻寫出了方筆,這是我在碑上巨大的突破。其中我領悟到了碑帖的拙、樸、厚、粗獷,這一切都是我書寫碑的一個目標。隨著自己長期的書法練習,我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但我知道這還遠不足夠,但我有這份信心更加從容的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寧珂十三歲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書法,我咀嚼著這兩個字。腦海中卻浮現出無數碑帖——王羲之縱情瀟灑的《蘭亭序》,顏真卿飽含家國之恨的《祭侄稿》,蘇東坡隨意而作的《寒食帖》……它們都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留下的珍寶。時代在變化,多少文化圖騰與傳統習俗已經被我們拋棄。但是,流傳 了五千年的書法,從未消失。熱愛那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雅致,喜歡那種'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的豪情。然而,它們都是書法,千百年來多少名家傾盡一生心血創造的神奇寶藏。如今由一支小小的毛筆,傳遞到我們手中——從那一刻起,我們應該知道,我們接下的不是毛筆,而是五千年來中華人民不斷創造,卻仍舊帶著一份歷史滄桑的文化。書法,不同于'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那種清凈婉轉的樂音,更不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萬里長江奔騰如畫。它只禁錮在那一方小小的紙中,只能靠每一個筆畫,每一次轉折,來傾訴自己的命運——也是這樣,也只有是這樣,它才傳留下了自己的歷史,跟五千年的中華人民共患難,同甘苦的歷史。自然,在執筆的時候,心中就有一番說不出的萬丈豪情——手中,是傳承了千年的文化。這一刻,寫下一個字,不只為自己,不只為老師,不只為了這張紙,而是為了與國家與民族有著遙接萬代的聯系。一路走來,中華民族已經拋棄了太多屬于曾經的東西。多少傳統的習俗已經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中,而我們不知傾聽,不知學習。小學課本中,那種香甜的糖葫蘆,現在有誰還會去做嗎?泥人張捏出的小小泥人,現在還有多少人會去學習?老北京的光陰故事已經逝去了,但后面隱藏的文化也隨著它一起消散,無法找回。但是書法,把我們和歷史洪流那一端的中原聯系在了一起。雖然歷史不能回溯,但是我們的心中應該充滿了期盼與自豪。期盼中華文化的薪火流傳,自豪于這一世紀,我們是文化火把的傳遞者!所以,坐在這飄逸著墨香的課堂中,環視著周圍專心練字的同學,聽著老師時大時小卻充滿關愛的聲音,想著在隔壁圖書館靜靜等候的媽媽,不由得微笑起來——感謝他們在我寫字路上的支持與鼓勵。現在想來,老師的責備滿滿的都是期望,夜間練字的勞累也不過是成功的墊腳石。于是筆走龍蛇,揮毫寫下古詩一首,書盡心中多少念想。曾幾何時,一卷書中凝散的墨香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書寫著心事的半張紅箋訴說了多少閨中兒女的情思。書法半睜著眼,以一種驕傲的姿態迎接我們的到來。寧珂寫于2018年8月4日陳世勛十五歲長沙市實驗中學學習隸書不到一年,我也只是初步的了解到了隸書的筆法特點和結構特點相比于行家而言,我只是一個沒有功底的小菜鳥而已。所以以下僅僅是我對學習隸書中間所發現的一些有趣的現象和自我的感悟。我覺得書法是藝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產物。而隸書相比于楷書和行書而言,它的藝術性較大于實用性。它的字形整體較扁,左右拉長,一波三折,我們現在生活中常使用的楷、行不會如此。他的筆法很具有自己的特色:第一應該實屬隸書的象征——波折了。雖然通常是成蠶頭雁尾之勢,但不乏擁有方頭雁尾、垂頭雁尾等變化。第二,隸書中大部分筆法較楷書,行書而言更加簡單,但藝術性絲毫不會比楷書、行書的差。比如我最常寫的短橫,它的收尾是不用停頓回鋒的,但會給人蒼勁的感覺;捺畫常不會由輕到重這會給人一種行的端、坐的正的視覺效果。第三,不同碑文的隸書的筆法也各有不同。我曾經見過張遷碑和曹全碑的帖文,就會發現張遷碑中方筆會運用更多,而曹全碑則會使用到更多的圓筆。因此張遷碑整體給人的感覺較剛,而曹全碑整體給人的感覺是柔。雖然隸書的筆法較簡單,但是真正練習起來,我還是感覺有點吃力。'要把'神'臨摹出來',這是杜老師常說的話。如此古色古香的字體,要想能運用自如,還是要多思考,多實踐。在看過老師運用技巧寫出'古味兒'時,我才醍醐灌頂。知道隸書的美到底在哪兒了。學習隸書的時間非常短,心得體會不過在表面而已。若有不對的地方,請老師批評指正。陳世勛2018年8月16日寫文子墨十一歲長塘里小學我寫書法的時間已有四年了,從楷書到行書這過渡期尤為讓我感觸深,隨心而做,寫下自我感想。今年暑假看著同學們一幅幅古文作品萌芽誕生,心里很是觸動,更多羨慕,便提問杜老師能不能讓我也完成一幅。因為之前我是寫過很多古詩、對聯等作品,但古文卻從未嘗試,也知老師希望我功底打堅固再一氣呵成完成,可我心中是熱血沸騰,我想寫,我要寫。終于,在今年暑假,我完成了我的第一幅古文作品《與朱元思書》。這是作者吳均寫給他朋友的一封書信,足足有一百四十四個字。我從書寫中體會到作者筆下水的晶瑩清澈,(甚至能看見水底的游魚細石呢!)山的此起彼伏。又從鳥鳴到蟬囀到猿叫等,一一介紹了富春江水之美景。當然,不僅僅是文章內容豐富,在書法上也有講究呢!它的章法、節奏、結構、筆畫、輕重、線條、韻味等等都要把握甚好,不能寫的太大、也不能寫的太小,筆畫少的字要寫得很重,筆畫多的字要稍微寫的輕,因為這樣作品才具有一定的美。我知道這幅作品我并沒有完成的那么完美,但我盡力了。杜老師也告訴我盡力就好,主要是享受當下揮毫的快感,結果不重要,過程最重要。我特別感謝杜老師對我的指導與關愛,還有媽媽和爺爺的陪伴,讓我這個暑假越發優秀,相信我,以后我會更努力,不讓您們失望。文子墨寫于2018年8月24日![]() ![]() 咨詢熱線:0731-89855927楊老師15111317927(微信同號)![]() ![]() 報名地址:【袁家嶺校區】芙蓉區袁家嶺南君臨天廈428室【四方坪校區】開福區三一大道金帆小區17棟108室【北辰校區】開福區清水塘北辰小學旁君悅香邸6棟1號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