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華頭 偶有機會去杭州幾天散心,同伴們不外是結伴爬山、探洞、游湖、問茶,唯吾乃獨立大隊,輕車熟路行走西湖,憑吊勝跡流連忘返,且寫詩五首,有時候癡想,若是能做個游吟的布衣,倒也不錯。 一、放鶴亭 孤山北麓放鶴亭 暮春縱酒有詩賦 心隨梅花舞鶴去 醉臥香冢斟林逋 注: 放鶴亭初建于元代,現亭為1915年重建,亭中有《舞鶴賦》刻石一塊,碑通高 2.4米,寬2.94米。文章為南北朝鮑照所著,字跡系清康熙帝臨摹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所書。全賦共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鶴的美麗動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放鶴亭旁還有林和靖墓,墓畔曾有林和靖生前所養"鶴皋"的鶴冢。這里曾被譽為"梅林歸鶴",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林逋 (967~1028),北宋詩人。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時多病,未婚娶,布衣終身。大約40歲以前,長期漫游于江淮一帶。后半生隱居于杭州西湖孤山。喜歡梅、鶴,自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他曾在孤山繞屋種梅300株,并養鶴放鶴,流傳有“梅妻鶴子”的故事。他在隱居生活中自得其樂,相傳20年足不入城市。但是聲名遠揚,常有士大夫、文人往謁。朝廷曾賜給他粟帛,并要地方官員照顧他。他同范仲淹、梅堯臣都有詩歌唱和。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二,賜謚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集》。 二、西泠橋 卿本錢塘一才女 西泠橋下慰生平 雨打梨花六月雪 凄風苦雨哭亡魂 注: 蘇小小墓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泠橋畔。相傳蘇小小系南齊時錢塘人,是一個聰敏美麗的女子,幼年父母雙亡,后來淪為歌妓,頗有才華,亦知自愛。一日,她乘車出游,在西湖邊遇天一人騎馬緩緩而來的少年阮郁。兩人一見鐘情,結為百年之好。后來阮郁遵父命歸鄉,半年未回,此間蘇小小屢遭官家凌辱,憂郁得病,遂葬于此。此事引起許多文人才士的同情和懷念。歷代題詠很多。千百年來,廣為傳頌,詩中的西陵,就是現在的西泠橋。后人就在這里建立了一座紅柱翹角的“慕才亭”和“蘇小小墓”,傳為佳話。 三、秋瑾墓 散盡千金買寶刀 長纓在手驅韃虜 秋風秋雨愁煞人 西子湖畔埋忠骨 注: 秋瑾墓位于孤山西泠橋畔。秋瑾(1879--1907),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是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因積極組織反清起義而被捕犧牲。1907年7月15日就義于紹興軒亭口后,初葬于臥龍山麓,是年十二月其生前摯友遵烈士遺愿埋骨杭州西泠橋畔。1908年冬,清政府迫令遷葬。辛亥革命光復后,浙江新政府迎回烈士靈柩,在西泠原墓址重筑。1966年冬被平毀。現在的秋瑾墓為1981年重建,墓由漢白玉秋瑾雕像和花崗巖基座組成。雕像為手持寶劍,凝視前方,正氣凜然的烈士立像,高2.5米。座基方形,高1.75米,里面安置著烈士遺骨,正面大理石墓表上刻孫中山先生手書“巾幗英雄”四個大字,背面嵌有《鑒湖女俠秋君墓表》,記錄了秋瑾烈士革命的一生。 四、斷橋 有緣千里來相會 須往西湖高處尋 歷經水漫金山后 又是斷橋續緣時 注: 斷橋位于白堤東端,據明代《西湖游覽志》所說,斷橋是由于孤山來的白堤到此而斷才得名的。斷橋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橋。它的名字與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聯系在一起。白娘子和許仙纏綿悲愴的愛情故事就是從斷橋相會、借傘定情開始的。兩人歷經磨難再次在斷橋相會時那生離死別的情景,又給每個游覽斷橋的游客以無盡追思。此外斷橋殘雪還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五、萬松書院 三年同窗情似海 十八相送到長亭 蝶兒飛飛舞翩遷 梁祝詩篇千年吟 注: 萬松書院位于杭州西湖東南鳳凰山北萬松嶺上,傳說中的梁祝讀書處。這里松木蒼翠,風景秀麗,更可北賞西湖,南觀錢江,滿目清新,盡在眼底。據史料記載:唐朝曾在萬松嶺上修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浙江右參政周木在報恩寺原址改建萬松書院,奉孔子像,并聘請孔子的后代孔衢、孔績主持院務,世代相襲,明清時期已成為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浙江省文人匯聚之地。幾百年來,萬松書院為浙江乃至全國輸送了無數人才,對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尊師重教、育才樹人的民風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盡管人們對梁祝的籍貫和讀書的地方還有不同說法,畢竟梁祝故事開始流傳的年代要比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早了一千年。但在杭州,人們認為這萬松書院就是演繹梁祝故事的“愛情圣地”,現在已經成為杭州成為家長的“相親角”。 2008-04-26 22: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