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人人都能讀懂“傷寒論”(五)

     為什么73 2018-09-18

    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里面的藥方和病癥,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癥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335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注解:

    這里說的是熱厥的情況。有時候熱閉塞在里面也會阻礙氣血的運行,尤其是內有實熱阻滯容易發生這種情況。在臨證上,經常會碰到這種病人,看脈象明明偏熱,可病人說怕冷,而且手腳也是冰涼的。醫生在這個時候往往難以判斷,其實這有可能就是熱厥的情況。四肢越冰冷,說明里面的熱越深;反之,則熱輕。這種厥應該用下法來治,如果反而去發汗,就會發赤爛口瘡。本來就有里熱,再用熱藥去發表,便發生了這種情況。


    原文:

    336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注解:

    這里說外感病的厥不會超過五日。任何事情都是有周期的,就像感冒一般五日之內會好。但是不是一定就是五日呢?這可不好說。如果不是急癥的厥,一直延續下去,手腳冰涼好多年都是有可能的。類似這樣的條文是否仲景原文,存疑。


    原文:

    337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注解:

    厥的問題前面已經說過很多了,這里忽然又來解釋什么是厥,應該是后人的注解。


    關于厥的原因,仲景的解釋是很實在的,或津液虛,或里有瘀阻。這里說厥是陰陽氣不順接,這種話說了等于沒說,肯定是不順接了,我們要弄清楚的是為什么不順接。后世醫學有這個毛病,看起來話說的很高深,其實多為以現象說現象的廢話。他們還喜歡說某病是腎虛脾虛引起,比如腰痛是腎虛引起,腰痛是表象,腎虛也是表象,問題是什么引起的腎虛?如果是體內長期有瘀阻,氣血不能循環歸腎,病人也有可能腎虛腰痛,難道也去補腎?這種情況滋補藥只會加重瘀阻。其實,腰痛是病,腎虛也是病,都是病灶,都不是根本原因,所謂“治病求其本”,并不是找到腎虛脾虛就找到了本,這和西醫的定點思維其實并無多大區別。還是要從人的能量和大循環來考慮問題,從大局著眼,才能不被小處所制,這才是真正的中醫思維。


    我懷疑這些地方都是王叔和加上去的。王叔和大概是好心,怕后世慣用五行臟腑辨證的人看不懂《傷寒論》,還把很多五行臟腑的觀念融入了《傷寒論》,為此他還附了自己的文章在《傷寒論》前面,但一看就和《傷寒論》的學術體系格格不入,后來很多有眼光的注家就把他的綴文刪去了。但他在《傷寒論》正文里做的修改就很難剔除出來。本著不擅自改動,保留原文面貌的學術精神,都不會去動《傷寒論》的內文,這就需要學習者證據去分辨了。


    原文:

    338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烏梅丸方

    烏梅 三百枚  細辛 六兩  干姜 十兩  黃連 十六兩  當歸 四兩  附子 六兩(炮,去皮)  蜀椒 四兩(出汗)  桂枝 六兩(去皮)  人參 六兩  黃柏 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注解:

    “脈微而厥”,脈微弱,是陰證;厥是四肢冰冷。到了七八日,病人身體皮膚也冰冷了。雖然如此,卻很煩躁,沒有一刻安寧。陰證而躁煩是很危險的證,在這里叫“臟厥”,大概是指病很深,臟為陰,是很難治的了。如果是蛔厥,那就要好辦得多,蛔厥只是腸胃反應,腸胃為陽。


    蛔厥是因為體內有蛔蟲,當人體上熱下寒之時,蛔蟲生性趨暖,便會往上走,病人就會煩躁,甚至吐出蛔蟲來。有時候吃了東西也會煩躁,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往上走。如果是蛔厥,可以用烏梅丸來治。


    現在因為農藥,殺蟲劑的普遍使用,蛔蟲已經很少見了,但我們還是可以從這個方子里了解厥陰病的治療思路。


    厥陰病首先是陰病,三陰病治從太陰,干姜,附子,人參建中溫陽。不用炙甘草是因為要驅蟲。如果只是治厥陰病是可以用炙甘草的。炙甘草能緩中培土,中土之氣足了,自然循環暢通,陰陽順接,寒熱得和。


    黃連和黃柏是清上熱的,和附子的溫元陽相配合,使陰陽得接,寒熱得和。


    桂枝,細辛,當歸主要是助血氣,通關竅,建立循環的。大循環不通,才會熱在上寒在下不能和諧。先中氣建立起來了,能量有了,繼而要輔之以建立循環的藥。


    烏梅和蜀椒主要是用來殺蟲的。


    烏梅,《神農本草經》里云:“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我們可以將三味最常用的酸斂藥來做一個對比。


    烏梅味薄而輕,其性輕上,所以可用于體表之疾,收其浮陽虛火,所謂去“死肌”就是這個意思。夏天也可用烏梅做酸梅湯斂汗生津。此外,烏梅還可殺蟲,這是其治標之用。烏梅沒有滋養的作用,主要是清解的作用,所以息肉,痣,煩熱之類的情況都可以用。


    山茱萸味厚而溫補,一般用于虛證固斂元氣。這是元陽不固的主藥。腎氣丸里用到它。病人垂危之時,虛陽外越,脈虛急數而欲脫,這個時候除了救津液建立能量之外,還要用大劑量山茱萸才可攝住元氣,不然很可能虛陽暴脫而死。


    五味子酸而咸下,可用于實證,痰濕氣阻之咳嗽常常用到它,取泄下之用。亦能固斂精氣。補泄兼具,泄多補少,正是其妙用。小劑量的五味子還可以生津收汗,治夏天汗多失津的生脈飲就是用小劑量的五味子佐以麥冬,人參。


    酸味的泄和辛氣的散相反,一為向內向下泄,一為向外向上散。


    蜀椒就是花椒。蜀為四川,四川野生的花椒是很厲害的,我曾經吃米粉時,見到正宗蜀椒,加了一小勺,少時嘴唇頭面皆發麻,幾分鐘上不來氣,呼吸差點麻痹。用這個藥要小心,所以這里的花椒注明要“出汗”后才用,也就是用加熱揮發其芳香油的方式制約其彪悍之性。我們的以藥監管制度,買六克以上麻黃,細辛要憑正規處方,可花椒在藥店超市都可以大量買到。其實花椒比麻黃和細辛危險得多。麻黃,細辛用幾十克在經方家來說是常事,也沒聽說出過問題。花椒多用很危險,容易麻痹呼吸。花椒是氣化藥,如果中焦有水濕,吃一點花椒反而不覺得渴了,這就是水濕氣化成津液了。“辛以潤肺”就是這個意思,不是說辛的東西能潤肺,辛是燥熱的,怎么能潤肺呢?是因為辛將胃中的水濕氣化成津液,肺才得以滋潤。


    黃柏是苦寒藥,其作用和黃芩,黃連類似,因其為樹皮,性偏厚重,所以一般認為更能除下焦之熱。


    原文:

    339 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后必便血。


    注解:

    “熱少微厥”,虛寒會厥,熱阻也會厥,這里說的是里有熱阻而厥,前面說過“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這是熱不多,所以厥也不嚴重,只是手指感覺到冷,并沒有冷至肘膝。后面說“嘿嘿不欲食,煩躁”,說明還有少陽病,少陽且里有熱阻而厥,那就是大柴胡湯方證。幾日后小便利了,顏色白,說明熱已經解了,表里循環已經通了,病人這個時候如果想吃飯了,那胃氣也復了,病就該好了。要是又厥又嘔,“胸脅煩滿”,說明病在加重,嘔亦損傷津液,津傷只得動血排邪,所以后必便血。

    原文:

    340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注解:

    手足厥冷的反應,前面說了津血虛和里有熱阻都會有,其實只要里面有瘀阻都有可能發生,這個瘀阻包括且不限于結胸,痰濕,淤血,宿食。


    這里有厥,病人卻說不結胸,只是小腹滿,按之里面痛,說是冷結在膀胱關元的位置。為什么是冷結?而不是熱結,還需要詳細的脈證,這里沒有細說。冷結在下,炮附子可溫,大黃可下。可酌情處方治之。


    原文:

    341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注解:

    這里說的是典型半表半里病的特性,就是病在表里之間進退。發熱四日,然后又厥三日,然后又再發熱四日。發熱的時間比厥的時間長,病在向外走,說明人體的陽氣在增長,病的發展趨勢是走向好的方面,所以說“其病當愈”。如果到了第四日和第七日之間,熱還不除,人體燒這么久是很耗津液的,津液消耗過多則只能動血以排邪,于是會便膿血。


    原文:

    342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注解:

    反過來,厥四日,熱三日,然后厥又五日,病是在進,人體的陽氣在退。


    原文:

    343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注解:

    脈微而厥,這是極陰的證了,此時發生煩躁是更不好的,此為陰陽離絕之兆,僅存的津血會被迅速燃燒掉。此為厥陰,用灸法灸厥陰,沒有說哪個穴位,各家的注解都說是太沖穴,可參考。灸后,如果厥的情況不改變,也就是津血功能回不來,病人是會死亡的。


    原文:

    344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注解:

    下利是消耗津血很快的,躁也是消耗津血的,若是厥逆的病人,且“躁不得臥”,病人是會死亡的。


    原文:

    345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注解:

    這里說如果有發熱,加上嚴重的腹瀉,表里耗散津液,如果再有厥,且腹瀉不止,病人也是會死亡的。


    原文:

    346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注解:

    到了六七日的時候,七是來復之數,一般七日為一個周期,到了這個時候病按照常理就應該轉好。本來不下利的,這時候如果反而發熱而利,而且汗出不止,病人是會死的,說明病沒有好,且汗,下,發熱都會讓人迅速消耗津液,陷入純陰的境地,此所謂“有陰無陽”,病人是會死的。


    原文:

    347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服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注解:

    病人發生厥,有可能是虛寒而厥;也有可能是里面有瘀阻,氣血內外循環受阻而厥,或熱閉而厥。這里說不結胸,腹部里面也是柔軟的,說明不閉阻;脈是虛的,那就是虛寒的厥。如果這時候再用下藥,病人會死亡。


    原文:

    348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注解:

    發熱是要消耗津液的,這時候厥,說明津液已虛。七日是來復之數,病在這時候往往會向好處走。如果沒有好轉,更添下利,那就難治了。


    原文:

    349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注解:

    《傷寒論》里的脈促,是指脈搏往寸部頂的上促之狀。厥逆而脈促,不是脈微弱,說明氣血沒有太不夠,只是到不了體表,那就只能往上頂了。這時候可以用灸法,通一通陽氣就好了。


    原文:

    350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注解:

    脈滑,是指脈里面的血像珠子一樣流利的滾過,所謂脈如走珠是也。當人體有邪氣的時候,氣血的運行就要亢盛起來去驅邪。如果血不夠,那就會摸到弦脈,就是像琴弦一樣繃直的脈,這是血管亢盛緊張起來了,而里面的血不足以鼓蕩起來。如果血是夠的,那就會摸到滑脈了。


    有厥,同時有滑脈,這就是里有熱閉而產生的厥,可以考慮用白虎湯。


    原文:

    351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 三兩  桂枝 三兩(去皮)  芍藥 三兩  細辛 三兩  甘草 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 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條文中的脈象應該是有問題的。“脈細欲絕”應該是陰寒重癥,非姜附不能救,而這個方子只是以桂枝湯為底方,而且還去了生姜,可見不是很陰寒的證。從方子來看,津血虛是有的,但沒有虛到很嚴重的地步。這時候發生厥,主要是氣血的發散之力不夠,而且是輕微的厥,所以在藥物的使用上是以發散為主的,當歸,桂枝,細辛,通草都起這個作用。生津血的藥相對用的較少,只有芍藥,炙甘草和大棗三味。有醫家說這個方子治凍瘡很有效,冬天氣血生發之力不夠,不能達到體表,這個方子當然是適用的。有細辛,可能是里兼有寒飲。


    那這種情況會出現何種脈象?我認為應該是沉弦脈比較合理,沉表示氣血在里,弦表示血的瘀滯郁結;尺脈正常而寸脈弱的脈象也有可能,寸主表,氣血不能達表。


    當歸這味藥后世醫學說它補血。問題是整本《傷寒論》沒有補血補氣這樣的概念,只有建中生津液的概念。脾胃吸收了飲食中的營養物質才是血的來源,當歸哪里能直接補血?南懷瑾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說當歸里面又擠不出一滴血來,補什么血?那當歸是做什么用的?當歸是增加血的運行能力的。它有非常濃厚的香氣,厚重的香氣就像粗的棍子,才能攪動黏稠的物質,所以能運行血,像薄荷,杏仁這樣輕薄的香氣則只能運行氣。《金匱要略》里有個當歸芍藥散,治婦人腹痛的,腹綿綿而痛是典型的瘀血證。


    當歸不但氣厚味厚,且有微苦,富有油脂,這就能下行逐瘀血,且能潤腸,所以腸燥也能用到當歸。后世中醫說當歸補血也沒有錯,因為血液運行加強了,造血功能自然加強。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當歸是刺激造血的,而非直接補血,我經常對血虛的病人說,你要用當歸補血也可以,但吃了以后必須靜養才能生血,要是繼續操勞思慮,當歸只會助長虛火,讓你進入更亢奮虛耗的狀態。有些血虛的病人用了當歸反而上火煩躁,甚至頭暈失眠就是這個道理。


    《本草經疏》曰:“通草者,即木桶也”,后世也多認為“漢代通草即今之木通”。木通性辛,平,是通利血脈關節的藥。

    原文:

    352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

    當歸 三兩  芍藥 三兩  甘草 二兩(炙)  通草 二兩  桂枝 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姜 半斤(切)  吳茱萸 二升  大棗 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注解:

    這是接著上一條來說的,因為病人內有久寒,于是加了兩味藥;生姜和吳茱萸。此條的方證也有問題,既是久寒應該用干姜更妥當,生姜是運化胃的,溫陽之力不如干姜;吳茱萸苦溫辛散,主治寒性的胃中有積滯。從吳茱萸,生姜這兩味藥可以反推出更合理的證:應該有嘔和上逆(可參考吳茱萸湯的條文)。陽明里實則氣血牽制于里,也會造成四肢厥冷。從承接上文的語境來看,上一條主要是氣血生發之力不夠造成的四肢厥冷,而這一條則兼有寒性的陽明里實。如果更為合理。上一方主虛,此一方主實,也符合《傷寒論》立方的一貫法則。


    原文:

    353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注解:

    如果有熱,當汗出而解。這里是大汗出,熱還不解,說明這個汗的能量是不夠的,比如說出冷汗,邪也是解不了的。為什么說這里是出冷汗,而非大熱的汗出呢?因為后面說感覺到里面拘急,四肢疼痛,說明津液大虛了。這時候如果在腹瀉不止,并發生厥逆和惡寒,那就是純陰證了,應該速用四逆湯扶陽。


    原文:

    354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注解:

    這里和上一條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也是說大汗,大下利且厥冷的情況,宜用四逆湯。


    原文:

    355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注解:

    脈緊,一般的說法,既主風寒束表汗不出,也主宿食。這就說明了內有積滯和外感病的關系。內有積滯,津液牽制于內,則外易受邪;里面過于空虛,氣血虛弱,外也容易受邪。人體感受邪氣,無非虛實二途。這里說“脈乍緊”,手足又厥冷,說是邪結在了胸中,后面的“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是結在胸中的證據。《傷寒論》的原則,病在上從上解,病在下從下解。自下而解時承氣湯;自上而解用催吐法,就是瓜蒂散。


    原文:

    356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注解:

    前面說過,內有宿食瘀血牽制了氣血,外面則容易厥冷。這里說里面有水飲,外面也會厥冷。總之,里面只要有瘀滯,外面都有可能厥冷。這時候應該先治水飲,水飲去了,厥冷也就好了,用茯苓甘草湯來治。如果只是治其厥,不治其水,病是好不了的,水還有可能陷入胃腸之中,變成腹瀉。《傷寒論》里胃的概念是包含胃和腸道兩個區域的。


    原文:

    357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 二兩半(去節)  升麻 一兩一分  當歸 一兩一分  知母 十八銖  黃芩 十八銖  萎蕤 十八銖(一作菖蒲)  芍藥 六銖  天門冬 六銖(去心)  桂枝 六銖(去皮)  茯苓 六銖  甘草 六銖(炙)  石膏 六銖(碎,綿裹)  白術 六銖  干姜 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注解:

    此條從方子而言,用藥駁雜,不合法度。如此厥陰重癥,而且還兼有下利和唾膿血,津血大耗,怎么能用桂枝和麻黃發汗呢?藥物的劑量也不合仲景的常規,石膏藥力本來就輕,又是金石之藥很壓稱,六銖這樣的劑量形同虛設。干姜,茯苓,甘草,芍藥用六銖也是劑量太輕。唯一可取的是寒藥和熱藥同下,這個思路是治厥陰的思路。此條疑非仲景原文。


    原文:

    358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注解:

    傷寒四五日是快要解的時候了,這時候腹中痛,感覺有氣往小腹走,這是人體試圖從里來排解這個病邪,這是要腹瀉的前兆。這時候有可能自利而解,所以條文中沒有說解決方法。如果要用藥的話,那就順應人體用一點下藥便可順勢而解了。


    原文:

    359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方

    干姜 黃芩 黃連 人參 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注解:

    這一段注家都說是有錯的。這里最主要的證是吐,吐的話要用半夏和生姜,這里的用藥顯然不合法度。從人體原理來解釋條文,寒瀉,說明腸內沒有實熱,不能用下藥,要溫陽建中以止瀉。醫生用了吐藥和下藥,這是誤治,于是發生寒格,就是上下格拒了,上下寒熱不交通了。這也是人體的一種自保模式,它不可能一直讓你吐瀉,就采取這種阻滯的狀態,不讓能量外泄。這時候的吐就不是那種自發的吐了,而是食入口才吐,這是胃阻滯了,不受納了。


    原文:

    360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注解:

    先下利,后有微熱,說明病出表,微熱而非大熱,說明陽氣已復,口渴說明胃氣已復。脈弱,也說明病已退,因為病脈往往是偏躁動緊張的。所以說這個病“今自愈”。


    原文:

    361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注解:

    本為下利脈數,說明邪氣尚盛,如今微熱汗出,說明病自表解,陽氣已復,那就會自愈了。如果又發生了脈緊,說明病還沒有解。


    原文:

    362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注解:

    下利,厥冷,無脈,這已是陰寒重癥了。如果施灸也不能復溫,脈也不回來,而且還發生微喘,這是陽氣將脫了,這是死癥。如果少陰脈比趺陽脈弱,趺陽脈是主脾胃的,趺陽脈勝,胃氣在,這個病是順的,也就是說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原文:

    363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注解:

    下利,病在下,為什么寸脈反而浮數呢?我有這樣的經驗,陽明里熱的病人,一般來講,尺脈亢盛的情況極少,一般都是寸脈亢盛。從人體的循環來理解,腸道有邪熱排不掉,肺與大腸相表里,自然邪熱要從上部尋找出路,因而是寸脈浮數。因為有脈浮數,可見這里的下利是偏熱的。尺中澀,說明津液已經虛了,那就只能動血排邪。所以會下膿血。這里還要注意,有膿一般來講是熱證多,比如痢疾就是熱證居多,拉痢疾事實上拉的是膿一類的腐爛物質。

    原文:

    364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注解:

    下利當然不可攻表,如果攻了表發了汗,損傷了津液陽氣,胃就更虛了,不運化了,便會發生脹滿。


    原文:

    365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注解
    ;

    憑脈論病,不合《傷寒論》慣例,疑為后人所加。


    原文:

    366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注解:

    下利的病人發生面赤,身有微熱,然后汗出而解了,這好理解,病從表解了,自然就不下利了。解后“病人必微厥”,是因為又利又汗后病人津血虛,發生了輕微的厥證。這時津血虛于下,面有“戴陽”,戴陽是虛陽浮于頭部的意思。


    原文:

    367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注解:

    下利的病人,如果發生脈數口渴,有可能是胃氣復了,陽氣回來了,那就會自愈。如果沒有自愈,說明是轉為熱證了,那就會下膿血。


    原文:

    368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注解:

    下利至津血虛極而脈絕,手足厥冷,這是死癥。如果“晬時”,也就是一個對時,即二十四小時,病人的脈回來了,手足也溫了,病人就能活過來。如果脈沒回來,病人就會死。


    原文:

    369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注解:

    里熱下利,一日十幾次,脈還是很實的情況有沒有?當然有,很多見,說明熱沒下干凈。所以這里的前提應該是下利以至津血大虛后,這時候脈還是實的,那就是邪氣仍盛,這種情況是死癥。這個脈實,是否沉取依然實?不會,津血虛的脈,沉取一定是虛的。所以這個實不大可能沉取也實,也有可能是類似于硬脈的“實”,這種脈說明血竭而邪盛。


    原文:

    370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注解:

    虛寒下利,同時發熱,汗出后發生厥逆,這時候要用通脈四逆湯。這里所體現的是三陰合病治從太陰的原則。


    原文:

    371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 二兩  黃柏 三兩  黃連 三兩  秦皮 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注解:

    下重就是想拉卻拉不出來,肛門感覺重墜。這個方子的四味藥都是根或皮類的苦寒藥,所以擅長走下焦。秦皮兼有收斂的作用,白頭翁兼有化癥祛瘀的作用。從組方來看,適合并不急迫的熱利和纏綿不愈的痢疾,久痢之人必氣血有虧,不宜用承氣類的攻破藥,這個方子解熱毒而不攻下,正好合用。當然,臨證的時候還是要靈活的運用,如果熱結重還是要合大黃,有血癥可合阿膠。


    原文:

    372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注解:

    我們說三陽合病治從少陽,三陰合病治從太陰,三陽病的表里合病先表后里。這里有表里合病,卻要先溫里,后攻表,說明是陰病。陰病的表里合病亦是先里后表,治從太陰的。


    原文:

    373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374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375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注解:

    前兩條都是陽明里熱的下利。白頭翁湯方證只是腸中有熱,并無實熱;承氣湯的方證是有燥屎,也就是有實熱。言其鑒別。


    “下利后”,說明下利已經好了,腸道的熱解了,卻更“煩”了。里有熱結是會煩的,這里說按心下是濡軟的,說明沒有結滯,那就是虛煩。煩屬上焦,上焦虛煩,用梔子豉湯。


    以上三條同樣是有里熱,根據熱的位置和虛實的不同,方子也是不同的。《傷寒論》就是這樣簡單清晰。


    原文:

    376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注解:

    嘔家如果嘔癰膿的話,不是強行止嘔,應該順勢而為,讓人體把膿排干凈,自然就不嘔了。這個和熱利的原理一樣,熱利應該用大黃下熱,熱盡則瀉止,不能強行止瀉留邪以誤病。


    原文:

    377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注解:

    脈弱是陰病,陰病有嘔,小便又頻數,會加重津液的損耗,這是很危險的。這時候發生微熱,很可能是虛陽浮越的熱,怎么確定呢?如果再有厥逆就可見是因虛極而來的外越之陽,無根之火了,這就很難治了。當用四逆湯速溫陽建中。


    原文:

    378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注解:

    這里重復出現這一條,是為了鑒別。可參看吳茱萸湯條文。


    原文:

    379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注解:

    此條不太準確,嘔而發熱也有可能是太陽病。心煩喜嘔才是柴胡四證之一。心煩說明有上熱,嘔是胃弱,胃弱而上下表里不交通才是柴胡湯的實質。


    原文:

    380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以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注解:

    大吐,大下,已經極虛了,這時候陷入陰病不會有汗了。如果這時候病人出大汗了,這是陽氣外越,脫陽了,這時候如果給病人飲水,會嘔吐出來,這是因為胃里頭虛冷了,連水都不受納了。


    原文:

    381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注解:

    噦而腹滿,原因有虛有實,有寒有熱,要全面地看問題,辨脈證,看問題出在哪,隨證治之,治病以當下的證為依據便可,解決了病就好了。厥陰病的最后一條又強調了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原則。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原文:

    382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注解:

    這里講的霍亂,涵蓋今天說的傳染病霍亂,但也不完全是今天說的霍亂,這里的霍亂是病的一種類型。這種類型的特點是嘔吐又下利,病情迅速而繚亂。下一條接著講這種病的特點。


    原文:

    383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注解:

    “發熱,頭痛,身疼,惡寒”這是表證;“吐利”這是里證。這是什么病?說是霍亂。霍亂的特點是什么?后面又說先吐下,等不下利了,又開始發熱。那這個病就是表里之間來回轉換,也可以說是邪氣在里外尋找出路,所以說是“亂”。這就是霍亂病的基本特點。


    原文:

    384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后,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注解:

    這一段是講病在傳經過程中如何鑒定,其實類似的情況前文已多次講過。陰病如又嘔又下利,是不可治的。如果想大便卻便不下來,只是打屁,這是陽明里有實熱。腹瀉后,再次發生大便硬而且能吃的,說明胃氣恢復了,病會好。后面也是說怎樣用能吃不能吃來判斷病是不是該好了。基本的理念是一以貫之的,就是治病以胃氣為先。


    原文:

    385 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四逆加人參湯方

    甘草 二兩(炙)  附子 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 一兩半  人參 一兩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注解:

    惡寒脈微,這是陰病。陰病再發生下利,更亡津液,如果下利又自己止了,有可能是“亡血”了,也就是津血虛竭,想下利也下不了了,因為下利也是要有津液和能量來推動的。這里用四逆湯是沒問題的,為什么要加人參?我們知道人參是一味偏陰柔的藥。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說說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加人參是因為有口渴,因為胃里的津液被里熱迅速的燒灼干了,人參是亢奮陰的,能讓脾胃迅速化生津液。在這里也是同理,胃的津液被下利消耗干了,因為是陰證,沒有感覺到口渴,人參讓脾胃迅速化生津液,胃里有津液才能蠕動消化。從這兩個方子可以看出,人參是寒熱不禁的,它不是后世中醫所謂的溫補藥;人參不是寒藥,卻也不是熱藥,是亢奮陰的藥,因其作用于陰,四逆湯里加人參,也用量不大,只用一兩。此處不可不察。


    原文:

    386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參 干姜 甘草(炙)白術 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注解:

    這部分雖說是講霍亂病,但開方處藥跟霍亂這個具體的病好像沒什么關系,和前面一樣,還是方證相應而已。


    頭身疼痛,發熱,這是表證;熱多,言下之意寒少,那就是偏熱的病,而非純熱病;欲飲水,內有停飲。這種情況用五苓散是可以的。五苓散里不僅有利水的藥,桂枝亦可解決表證。后面說,如果寒多不喜歡喝水,那就可以用理中丸。理中丸在這里,方證是不對的。有飲怎么能用人參?有表證怎么能用桂枝?如果這個寒多不用水是單獨的語境,和前面沒關系,哪怕寒而內有停飲,用干姜,甘草,白術是可以的,人參可以不用。


    理中丸以理中為名,它和前面的脾四味有什么區別呢?區別是將大棗換成白術,將生姜換成干姜。脾四味是針對中虛缺少津液的,大棗和炙甘草,溫甘,能迅速補足津液。如果只是日常調理脾胃,那就不需要這么多甜的,太滋膩,久服也不宜,所以換成了白術;再者,脾胃久虛的人有濕氣的多,白術服之合宜。干姜溫中主守的,調理脾胃也比生姜力專且緩。這里是用丸藥,且量少,這是典型的后世調理思路,面面俱到,真說治病,方向不明確,用藥也駁雜,疑為后人加上去的方子。


    原文:

    387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注解:

    桂枝湯的典型方證是汗出惡風,此條并沒有此證,為什么用桂枝湯?因為身痛指向表證,吐利之后意味著津液虛。津液虛的表病是可以用個桂枝湯的。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方證相對,而要去理解方證后面的實質,才能活學活用。


    原文:

    388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湯主之。


    注解:

    吐,利,汗,三者皆有,人會迅速陷入陰證,拘急和厥冷都是極陰的表現。用四逆湯。


    原文:

    389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注解:

    此條也是因吐,利,汗陷入陰病。重點在后面,“內寒外熱”,表里同病,三陰病,先里后表,所以用四逆湯。


    原文:

    390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甘草 二兩(炙)  干姜 三兩(強人可四兩)  附子 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豬膽汁 半合


    上四味,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來,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注解:

    豬膽汁是苦寒的東西,通脈四逆湯為什么要加它?當病人陷入極陰的時候,一方面需要大劑量的藥扶陽救逆,太慢了恐延誤;一方面又怕陽氣激發得太快,變成陽脫之證,病人會有危險,這就好比將滅的火不能重吹一樣。這時候可以加一味苦寒藥,稍制其陽,以化合陰陽,就好比燉湯的時候加個蓋子,蓋子是涼的,熱氣在蓋子上凝結成水回落于鍋內,不至于耗散出去。這個方法,也可以稱之為“從陰引陽”。為什么用豬膽汁,有一種說法是:動物藥材為“血肉有情之物”,更容易融合受納。


    原文:

    391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注解:

    這一條說的是津液虛且胃虛,人不能多吃,吃多了會煩,因為運化不了必生熱。民間有一句話叫“虛不受補”,《紅樓夢》里賈寶玉病后吃了很長時間的清粥小菜,不給肉食。這都是合道的方法。而時下之人,總以為身體虛靠吃就能補回來,妄食魚肉滋膩,胡亂進補,這樣的人氣血沒補上來,吃出一身病的卻很多。

    辨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


    原文:

    392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裈散主之。


    婦人中裈近隱處,取燒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裈,燒服。


    注解:

    這個方子沒試過,不敢妄說。如果不用這個方子,就證而言,可考慮小建中湯;如更陰,可考慮烏梅丸方,因為有熱上沖胸,合厥陰病的氣上沖胸,心中疼熱。


    原文:

    393 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 三枚(炙)  梔子 十四個(擘)  香豉 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注解:

    大病之后,如果將息不當,病會勞復,因勞而反復,不僅僅是勞累,還有比如房事,稱房勞;比如多食,稱食勞。這一條從方子來看,應該是食勞。也就是胃氣還弱,多食便會脹滿煩熱。梔子豉湯去虛煩,枳實消脹滿。


    原文:

    394 傷寒瘥以后,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注解:

    傷寒病后勞復,如果是有胃虛的虛熱,可用到小柴胡湯;如果脈浮的,可用汗法;脈沉實的,可用下法。這一條說的極簡,真要處方是要脈證相應的,不可單憑脈。


    原文:

    395 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熬) 澤瀉 蜀漆(煖水洗,去腥) 葶藶子(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樓根 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注解:

    腰以下有水氣自然從下解,所以用的全是利水斂下藥。《傷寒論》已經快講完了,核心的原則也就那么幾條:在表從表解,在上從上解;在里從里解,在下從下解。用藥的原則也就是平衡能量和引導能量而已。實在是一套達到至簡的醫學體系。


    蜀漆和商陸根這兩味藥不常用,有小毒,下水祛瘀的。澤瀉,葶藶子都是下水的藥。牡蠣和栝樓根(天花粉)這個組合,是斂陽止渴的。海藻咸寒散結,也有斂陽止渴的作用,亦能祛瘀利水,癌腫類疾病經常用到。


    原文:

    396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注解:

    “喜唾”,胃虛有飲,人則喜唾;胸上寒則痰多,也會喜唾。這種情況用理中丸,既建中健胃,也溫陽祛濕。理中丸的人參在此處亦為不宜。


    原文:

    397 傷寒解后,虛贏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 二把  石膏 一斤  半夏 半升(洗)  麥門冬 一升(去心)  人參 二兩  甘草 二兩(炙)  粳米 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這是《傷寒論》的最后一個方子。有風熱溫病,用白虎湯;有虛熱,用麥門冬湯,麥門冬是滋陰的,是滋養劑,可補虛。如果病人的情況在二者之間,沒那么熱,也沒那么虛,兼而有之,那就用竹葉石膏湯。麥冬和生石膏皆有,這里示范的是進退之法。


    這個方子放在瘥后勞復篇里,是因為這種病后的虛熱很常見。胃弱了,虛火炎上,便會“氣逆欲吐”。竹葉淡涼降,和半夏一起是能止熱性的嘔逆。現在治熱嘔慣用竹茹,效果更好。寒性的嘔逆用生姜和半夏;熱性的嘔逆可以用半夏合竹茹,柿蒂這樣的藥。


    原文:

    398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注解:

    這里說的是病后多食,脾胃弱不能消谷,就會“日暮微煩”,這是輕微的陽明病了,早上和正午沒有煩熱,傍晚氣血運行漸慢才發生煩熱,說明沒那么熱,是瘀而生熱,里有微結,少吃就會好。


    至此,《傷寒論》全部講解完畢。


    漢朝《傷寒論》中的度量衡同當代換算

    1=4=29760

    1=30=7440

    1=16=248=液體250毫升

    1=24=15.625

    1=0.5

    1=2

    1方寸匕=金石類2.74=藥末約2=草本類藥末約1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錢匕=1.5

    一錢匕=1.5-1.8

    一銖=0.65

    一銖=100個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

    1=10=20000毫升

    1=10=2000毫升

    1=10=200毫升

    1=2=20毫升

    1=5=10毫升

    1=4=2毫升

    1=0.5毫升

    1=10=2310厘米

    1=10=231厘米

    1=10=23.1厘米

    1=10=2.31厘米

    1=0.231厘米

    梧桐子大=黃豆大

    蜀椒一升=50

    葶藶子一升=60

    吳茱萸一升=50

    五味子一升=50

    半夏一升=130

    虻蟲一升=16

    附子大者1=20-30

    附子中者1=15

    強烏頭1枚小者=3

    強烏頭1枚大者=5-6

    杏仁大者10=4

    梔子10枚平均15

    瓜蔞大小平均1=46

    枳實1枚約14.4

    石膏雞蛋大1枚約40

    厚樸1尺約30

    竹葉一握約12


    注意:有些藥材要考慮到漢代當時的習慣可能是生鮮藥材,現在的測量是以干藥材測量。一般
    3斤生藥材曬干后約為1斤左右。

    第一部分:古中醫組方心法


    后世中醫研究肝如何?腎如何?氣如何?血如何?濕如何?等等諸如肝腎氣血痰濕之類,只是人體的現象。


    上古經方中醫思考人體自身之作為;為什么要生痰發炎?為什么會腎虛血虛?為什么要升高血壓?為什么要形成腫瘤?這是一種道法自然的觀念,不以藥治病,而是弄清楚人體意欲何為?先使能量復其常;再順應人體自身的排病途徑,幫助人體去排病。


    認識人體自身應對疾病之作為是辨證的目的。


    真正能治萬病的只有人體自身,而非藥物(在前文中有詳細闡釋,此處不再重復)


    人體先有能量之失衡,循環之阻塞,才有病邪之進入。有因外界的風寒暑濕燥及不明原因而來的病邪,也有因情志飲食不當自內而生的病邪。


    病邪一旦發生,人體就要與之相抗,抗之不下便相持在人體的某一個部位,這就是病位。在經方體系里病位分表,里,半表半里三個區域。


    在某一病位產生的具體反應我們稱之為證。比如發生于表的汗出,肌肉疼痛,發熱;發生于里的腹瀉,便秘,心下痞;發生于半表半里的往來寒熱,口苦,胸脅滿痛,等等。


    那什么是病呢?我們日常所講的病是病灶,諸如腫瘤,高血壓,肺炎,胃潰瘍之類。這是人體沒能有效的排邪而產生的后果,是末端的產物。中醫反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是反對直接針對病灶,必須先解決前面的問題,后面的問題才能有效得到解決。


    簡而言之,經方古中醫的解病之法有三個原則:


    陰陽原則;病位原則;淤堵原則。


    陰陽原則就是自身能量,自身能量永遠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病位原則;再次是淤堵原則。這三個原則臨證之時不可偏廢。


    1
    :陰陽原則


    陰陽在《傷寒論》里落實為具體是指津血的虛實,亦可稱之為氣血功能,西醫稱之為免疫力。真正的古中醫不是以藥治病的,而是順應人體的排病之勢,引導自體能量去治病的。世上能治病的只有自體免疫力,而非藥物,所以津血的虛實是治病的根本。


    在經方的組方規律里,一個方子的組成首先是建立能量的藥物。


    舉例說明:桂枝湯共有五味藥,其中作用于津血能量的姜草棗芍救占了四味,只有一味桂枝是達陽于表而驅邪外出的。


    《傷寒論》里建立津血能量的方法主要有四:

    為建中生津之法,以姜草棗參為主藥;

    為扶陽救津之法,以干姜附子為主藥;

    為解熱存津之法,以石膏大黃為主藥;

    為滋陰養津之法,以地黃麥冬為主藥。


    此四法有寒熱虛實之辨,津血要靠脾胃來化生,豈能直接補?所以補津血以建中為先,此為陰陽之本,臨證之要,這也是經方里甘草,大棗,生姜頻繁使用的原因。


    六經之名(太陽,少陰,陽明,太陰,少陽,厥陰)中的陰陽二字,便寓有陰陽原則。


    2
    病位原則


    為了臨證方便,病位分表,里,半表半里三個層面。


    《傷寒論》中言半表半里為“表里之間”,如今稱半表半里,為表述方便而已。


    病位是通過“證”的反應來體現的,關于“證”在《傷寒論》里講得最多。


    證在哪里,說明能量和邪氣相持在哪里。


    嚴格意義上來講,人體多數的病并不是病,而是證,是排病反應而已。《傷寒論》所言病位不是指病灶的位置,而是指人體排病的層面位置。


    組成經方的第二類藥物就是作用于病位的藥物,這些藥物是引能量到相應層面,以驅邪外出的。


    舉例說明:桂枝湯里的桂枝就是引能量于表以驅邪的。


    所謂六經,既包含陰陽觀念,也包含病位觀念。


    在臨證上,有幾個關于病位的大原則:病在表從表解,病在里從里解;病在上從上解,病在下從下解。三陽病的表里同病,先表后里;陽明病重急之時,暫可先里后表。三陽合病,治從少陽。三陰病的表里同病,治從太陰;三陰合病,治從太陰。


    陰陽和病位是經方組方的兩大核心原則。


    以治少陽病的主方小柴胡湯為例:首先是作用于能量的建中藥
    :人參姜草棗。然后是針對病位的藥:柴胡疏通半表半里;黃芩,半夏清降上焦。此七味合為小柴胡湯。


    3
    淤堵原則


    這個原則作為參考。因為前面兩個原則即可組成一個常規的經方了,針對病位的引能量藥往往也能祛除淤堵。如果邪實較重,才需要另外增加祛除淤堵的藥。


    何為淤堵?就是結實之邪。


    有這樣一些名詞:氣,濕,飲,痰,癰膿,淤血等等。


    名詞雖異,其理一也,津血能量與邪氣僵持互結而成淤堵。


    較輕之結是氣結,如霧之津為濕,有形之津為飲,頑結之津為痰為癰膿,血之郁結為瘀血,結而堅則為痞為瘤為癌。


    何為寒邪熱邪?任何一種邪都有寒熱兩種反應。比如太陽病的體痛為水郁于表,偏熱的石膏,麻黃可解;偏寒的桂枝,麻黃可解。


    以上是經方組方之原則,臨證之心法。


    臨證之時三大原則必須同參,組方用藥進退變化皆以證為憑,不可有絲毫主觀。為醫忌入流入派,忌偏執外因。


    后世之醫家,或執于寒涼;或執于滋陰;或執于攻邪;或執于扶陽,且謂之“流派”。人體無流派,病亦無流派,醫家若執意流派難免誤人。


    天地間縱有地域時氣之殊異,但最終要以人體之“證”為憑據,不可只以天地為憑據。例如,干燥之北秋亦多濕;是寒之南冬亦多溫病。醫家若偏執外因也是要誤人的。


    第二部分:古中醫用藥心法


    當識藥物在人體當中之“勢”,而不能只識其“用”。


    所謂“勢”就是藥在人體當中之能量走勢。


    所謂“用”就是藥治某病某證之用。


    此“走勢”非后世所言之入經絡入臟腑。因為藥物不是智能的,不能只循某經某絡而行,也不能單入某臟某腑。


    藥物只能入大層面。比如桂枝走外,大黃走里,柴胡走半表半里。后世藥學在此處經常難以自圓其說。比方一味黃連,說什么清心熱清肝熱清胃熱清腸熱。其實黃連只是有苦降之勢,能引內熱下行而已。一味枸杞子,說什么補腎補肝補血能明目。其實枸杞子只是味厚質黏,其滋養之性能入陰血而已。


    此所謂一勢可為多用。


    區分藥之“勢”與藥之“用”,在臨證上有何意義呢?


    我們以桂枝和大黃為例來解釋。


    先說桂枝之用,可用于發汗,止汗,祛瘀,祛濕,止咳,止痛,強心,運肺,宣脾,疏肝,利水···


    大黃,既能通便,又能止瀉,還能祛食瘀,血瘀,水瘀,痰瘀,癰膿···


    看似這兩味藥幾乎能用于一切病,以用學藥,如何下手?事實上此多用實為一勢。


    桂枝只是秉芳烈之香氣,有向外發散之走勢;大黃只是有沉寒破下之走勢。若此藥勢能順應人體的排病之勢,或人體能借此勢恢復正常的能量和秩序,則一切病邪能去;若人體不需此勢,則不能應之于病。


    后世談藥偏于談用,比如某藥止咳,某藥化痰,某藥祛濕祛瘀,某藥補血補氣。是藥都能止咳,亦都不能止咳。以“用”論藥,容易陷入主觀臆斷。以用論藥是醫學衰退變亂的重要標志,如此用藥必定是時而能治好,時而又治不好;治好不知道為什么能治好,治不好也不知道為什么治不好。


    為什么經方用常見的幾十味藥物來回組合,就能治萬病,且效如桴鼓?因為藥物只是協助人體,而非自己去治病。病雖千變萬化,人體排病的方式只有那么幾種,人體失衡的方式也只有那么幾種。一個小柴胡湯只有七味常用藥,臨證卻能應用于幾乎一切疾病,成為最常用的經方,非此七味藥為神藥,而是此方所解為人體常見之困局。


    治病,最重要的不是認識病,而是要認識人體之作為,認識人體的排病之勢。


    用藥,重要的也不是看藥能治什么病,而是看藥在人體中之能量走勢。


    用方藥的勢能順應人體排病之勢能,形成合力,來排除病邪,二力相合,自能藥到病除;二力不合,反倒相互牽制,纏綿難愈。這是古中醫的獨特理念。


    如此一打通,則二法歸一,化繁為簡,以一御萬。


    習得此法自能參透上古經方醫學之辨證心法和組方奧妙。

    全文完

    積善之家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轉給患者必積陰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亚洲综合色AAA成人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国产福利深夜在线观看| 十八禁午夜福利免费网站|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亚洲成av人片无码天堂下载|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A毛片终身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欧美日韩在线电影 |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亚洲| 奇米四色7777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亚洲人妻一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亚洲精品男男一区二区|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16女下面流水不遮视频| 亚洲日本韩国欧美云霸高清| 国产猛男猛女超爽免费视频|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无遮无挡爽爽免费视频|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第九区免费观看| 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又黄又硬又湿又刺激视频免费| 深夜在线观看免费av|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在线精品视频线观看| 色猫咪av在线网址| 国语做受对白XXXXX在线| 麻豆国产AV剧情偷闻女邻居内裤| 八区精品色欲人妻综合网| 久久99国内精品自在现线|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最新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又大又粗又爽A级毛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