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里面的藥方和病癥,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癥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335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這里說的是熱厥的情況。有時候熱閉塞在里面也會阻礙氣血的運行,尤其是內有實熱阻滯容易發生這種情況。在臨證上,經常會碰到這種病人,看脈象明明偏熱,可病人說怕冷,而且手腳也是冰涼的。醫生在這個時候往往難以判斷,其實這有可能就是熱厥的情況。四肢越冰冷,說明里面的熱越深;反之,則熱輕。這種厥應該用下法來治,如果反而去發汗,就會發赤爛口瘡。本來就有里熱,再用熱藥去發表,便發生了這種情況。
336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這里說外感病的厥不會超過五日。任何事情都是有周期的,就像感冒一般五日之內會好。但是不是一定就是五日呢?這可不好說。如果不是急癥的厥,一直延續下去,手腳冰涼好多年都是有可能的。類似這樣的條文是否仲景原文,存疑。
337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厥的問題前面已經說過很多了,這里忽然又來解釋什么是厥,應該是后人的注解。
338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烏梅 三百枚 細辛 六兩 干姜 十兩 黃連 十六兩 當歸 四兩 附子 六兩(炮,去皮) 蜀椒 四兩(出汗) 桂枝 六兩(去皮) 人參 六兩 黃柏 六兩
“脈微而厥”,脈微弱,是陰證;厥是四肢冰冷。到了七八日,病人身體皮膚也冰冷了。雖然如此,卻很煩躁,沒有一刻安寧。陰證而躁煩是很危險的證,在這里叫“臟厥”,大概是指病很深,臟為陰,是很難治的了。如果是蛔厥,那就要好辦得多,蛔厥只是腸胃反應,腸胃為陽。
339 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后必便血。
“熱少微厥”,虛寒會厥,熱阻也會厥,這里說的是里有熱阻而厥,前面說過“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這是熱不多,所以厥也不嚴重,只是手指感覺到冷,并沒有冷至肘膝。后面說“嘿嘿不欲食,煩躁”,說明還有少陽病,少陽且里有熱阻而厥,那就是大柴胡湯方證。幾日后小便利了,顏色白,說明熱已經解了,表里循環已經通了,病人這個時候如果想吃飯了,那胃氣也復了,病就該好了。要是又厥又嘔,“胸脅煩滿”,說明病在加重,嘔亦損傷津液,津傷只得動血排邪,所以后必便血。 原文: 340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手足厥冷的反應,前面說了津血虛和里有熱阻都會有,其實只要里面有瘀阻都有可能發生,這個瘀阻包括且不限于結胸,痰濕,淤血,宿食。
341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這里說的是典型半表半里病的特性,就是病在表里之間進退。發熱四日,然后又厥三日,然后又再發熱四日。發熱的時間比厥的時間長,病在向外走,說明人體的陽氣在增長,病的發展趨勢是走向好的方面,所以說“其病當愈”。如果到了第四日和第七日之間,熱還不除,人體燒這么久是很耗津液的,津液消耗過多則只能動血以排邪,于是會便膿血。
342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反過來,厥四日,熱三日,然后厥又五日,病是在進,人體的陽氣在退。
343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脈微而厥,這是極陰的證了,此時發生煩躁是更不好的,此為陰陽離絕之兆,僅存的津血會被迅速燃燒掉。此為厥陰,用灸法灸厥陰,沒有說哪個穴位,各家的注解都說是太沖穴,可參考。灸后,如果厥的情況不改變,也就是津血功能回不來,病人是會死亡的。
344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下利是消耗津血很快的,躁也是消耗津血的,若是厥逆的病人,且“躁不得臥”,病人是會死亡的。
345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這里說如果有發熱,加上嚴重的腹瀉,表里耗散津液,如果再有厥,且腹瀉不止,病人也是會死亡的。
346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到了六七日的時候,七是來復之數,一般七日為一個周期,到了這個時候病按照常理就應該轉好。本來不下利的,這時候如果反而發熱而利,而且汗出不止,病人是會死的,說明病沒有好,且汗,下,發熱都會讓人迅速消耗津液,陷入純陰的境地,此所謂“有陰無陽”,病人是會死的。
347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服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病人發生厥,有可能是虛寒而厥;也有可能是里面有瘀阻,氣血內外循環受阻而厥,或熱閉而厥。這里說不結胸,腹部里面也是柔軟的,說明不閉阻;脈是虛的,那就是虛寒的厥。如果這時候再用下藥,病人會死亡。
348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發熱是要消耗津液的,這時候厥,說明津液已虛。七日是來復之數,病在這時候往往會向好處走。如果沒有好轉,更添下利,那就難治了。
349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傷寒論》里的脈促,是指脈搏往寸部頂的上促之狀。厥逆而脈促,不是脈微弱,說明氣血沒有太不夠,只是到不了體表,那就只能往上頂了。這時候可以用灸法,通一通陽氣就好了。
350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脈滑,是指脈里面的血像珠子一樣流利的滾過,所謂脈如走珠是也。當人體有邪氣的時候,氣血的運行就要亢盛起來去驅邪。如果血不夠,那就會摸到弦脈,就是像琴弦一樣繃直的脈,這是血管亢盛緊張起來了,而里面的血不足以鼓蕩起來。如果血是夠的,那就會摸到滑脈了。
351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 三兩 桂枝 三兩(去皮) 芍藥 三兩 細辛 三兩 甘草 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 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條文中的脈象應該是有問題的。“脈細欲絕”應該是陰寒重癥,非姜附不能救,而這個方子只是以桂枝湯為底方,而且還去了生姜,可見不是很陰寒的證。從方子來看,津血虛是有的,但沒有虛到很嚴重的地步。這時候發生厥,主要是氣血的發散之力不夠,而且是輕微的厥,所以在藥物的使用上是以發散為主的,當歸,桂枝,細辛,通草都起這個作用。生津血的藥相對用的較少,只有芍藥,炙甘草和大棗三味。有醫家說這個方子治凍瘡很有效,冬天氣血生發之力不夠,不能達到體表,這個方子當然是適用的。有細辛,可能是里兼有寒飲。
原文: 352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 三兩 芍藥 三兩 甘草 二兩(炙) 通草 二兩 桂枝 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姜 半斤(切) 吳茱萸 二升 大棗 二十五枚(擘)
這是接著上一條來說的,因為病人內有久寒,于是加了兩味藥;生姜和吳茱萸。此條的方證也有問題,既是久寒應該用干姜更妥當,生姜是運化胃的,溫陽之力不如干姜;吳茱萸苦溫辛散,主治寒性的胃中有積滯。從吳茱萸,生姜這兩味藥可以反推出更合理的證:應該有嘔和上逆(可參考吳茱萸湯的條文)。陽明里實則氣血牽制于里,也會造成四肢厥冷。從承接上文的語境來看,上一條主要是氣血生發之力不夠造成的四肢厥冷,而這一條則兼有寒性的陽明里實。如果更為合理。上一方主虛,此一方主實,也符合《傷寒論》立方的一貫法則。
353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如果有熱,當汗出而解。這里是大汗出,熱還不解,說明這個汗的能量是不夠的,比如說出冷汗,邪也是解不了的。為什么說這里是出冷汗,而非大熱的汗出呢?因為后面說感覺到里面拘急,四肢疼痛,說明津液大虛了。這時候如果在腹瀉不止,并發生厥逆和惡寒,那就是純陰證了,應該速用四逆湯扶陽。
354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這里和上一條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也是說大汗,大下利且厥冷的情況,宜用四逆湯。
355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脈緊,一般的說法,既主風寒束表汗不出,也主宿食。這就說明了內有積滯和外感病的關系。內有積滯,津液牽制于內,則外易受邪;里面過于空虛,氣血虛弱,外也容易受邪。人體感受邪氣,無非虛實二途。這里說“脈乍緊”,手足又厥冷,說是邪結在了胸中,后面的“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是結在胸中的證據。《傷寒論》的原則,病在上從上解,病在下從下解。自下而解時承氣湯;自上而解用催吐法,就是瓜蒂散。
356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前面說過,內有宿食瘀血牽制了氣血,外面則容易厥冷。這里說里面有水飲,外面也會厥冷。總之,里面只要有瘀滯,外面都有可能厥冷。這時候應該先治水飲,水飲去了,厥冷也就好了,用茯苓甘草湯來治。如果只是治其厥,不治其水,病是好不了的,水還有可能陷入胃腸之中,變成腹瀉。《傷寒論》里胃的概念是包含胃和腸道兩個區域的。
357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麻黃 二兩半(去節) 升麻 一兩一分 當歸 一兩一分 知母 十八銖 黃芩 十八銖 萎蕤 十八銖(一作菖蒲) 芍藥 六銖 天門冬 六銖(去心) 桂枝 六銖(去皮) 茯苓 六銖 甘草 六銖(炙) 石膏 六銖(碎,綿裹) 白術 六銖 干姜 六銖
此條從方子而言,用藥駁雜,不合法度。如此厥陰重癥,而且還兼有下利和唾膿血,津血大耗,怎么能用桂枝和麻黃發汗呢?藥物的劑量也不合仲景的常規,石膏藥力本來就輕,又是金石之藥很壓稱,六銖這樣的劑量形同虛設。干姜,茯苓,甘草,芍藥用六銖也是劑量太輕。唯一可取的是寒藥和熱藥同下,這個思路是治厥陰的思路。此條疑非仲景原文。
358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傷寒四五日是快要解的時候了,這時候腹中痛,感覺有氣往小腹走,這是人體試圖從里來排解這個病邪,這是要腹瀉的前兆。這時候有可能自利而解,所以條文中沒有說解決方法。如果要用藥的話,那就順應人體用一點下藥便可順勢而解了。
359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干姜 黃芩 黃連 人參 各三兩
這一段注家都說是有錯的。這里最主要的證是吐,吐的話要用半夏和生姜,這里的用藥顯然不合法度。從人體原理來解釋條文,寒瀉,說明腸內沒有實熱,不能用下藥,要溫陽建中以止瀉。醫生用了吐藥和下藥,這是誤治,于是發生寒格,就是上下格拒了,上下寒熱不交通了。這也是人體的一種自保模式,它不可能一直讓你吐瀉,就采取這種阻滯的狀態,不讓能量外泄。這時候的吐就不是那種自發的吐了,而是食入口才吐,這是胃阻滯了,不受納了。
360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先下利,后有微熱,說明病出表,微熱而非大熱,說明陽氣已復,口渴說明胃氣已復。脈弱,也說明病已退,因為病脈往往是偏躁動緊張的。所以說這個病“今自愈”。
361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本為下利脈數,說明邪氣尚盛,如今微熱汗出,說明病自表解,陽氣已復,那就會自愈了。如果又發生了脈緊,說明病還沒有解。
362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厥冷,無脈,這已是陰寒重癥了。如果施灸也不能復溫,脈也不回來,而且還發生微喘,這是陽氣將脫了,這是死癥。如果少陰脈比趺陽脈弱,趺陽脈是主脾胃的,趺陽脈勝,胃氣在,這個病是順的,也就是說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363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病在下,為什么寸脈反而浮數呢?我有這樣的經驗,陽明里熱的病人,一般來講,尺脈亢盛的情況極少,一般都是寸脈亢盛。從人體的循環來理解,腸道有邪熱排不掉,肺與大腸相表里,自然邪熱要從上部尋找出路,因而是寸脈浮數。因為有脈浮數,可見這里的下利是偏熱的。尺中澀,說明津液已經虛了,那就只能動血排邪。所以會下膿血。這里還要注意,有膿一般來講是熱證多,比如痢疾就是熱證居多,拉痢疾事實上拉的是膿一類的腐爛物質。 原文: 364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當然不可攻表,如果攻了表發了汗,損傷了津液陽氣,胃就更虛了,不運化了,便會發生脹滿。
365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憑脈論病,不合《傷寒論》慣例,疑為后人所加。
366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的病人發生面赤,身有微熱,然后汗出而解了,這好理解,病從表解了,自然就不下利了。解后“病人必微厥”,是因為又利又汗后病人津血虛,發生了輕微的厥證。這時津血虛于下,面有“戴陽”,戴陽是虛陽浮于頭部的意思。
367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的病人,如果發生脈數口渴,有可能是胃氣復了,陽氣回來了,那就會自愈。如果沒有自愈,說明是轉為熱證了,那就會下膿血。
368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至津血虛極而脈絕,手足厥冷,這是死癥。如果“晬時”,也就是一個對時,即二十四小時,病人的脈回來了,手足也溫了,病人就能活過來。如果脈沒回來,病人就會死。
369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里熱下利,一日十幾次,脈還是很實的情況有沒有?當然有,很多見,說明熱沒下干凈。所以這里的前提應該是下利以至津血大虛后,這時候脈還是實的,那就是邪氣仍盛,這種情況是死癥。這個脈實,是否沉取依然實?不會,津血虛的脈,沉取一定是虛的。所以這個實不大可能沉取也實,也有可能是類似于硬脈的“實”,這種脈說明血竭而邪盛。
370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虛寒下利,同時發熱,汗出后發生厥逆,這時候要用通脈四逆湯。這里所體現的是三陰合病治從太陰的原則。
371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 二兩 黃柏 三兩 黃連 三兩 秦皮 三兩
下重就是想拉卻拉不出來,肛門感覺重墜。這個方子的四味藥都是根或皮類的苦寒藥,所以擅長走下焦。秦皮兼有收斂的作用,白頭翁兼有化癥祛瘀的作用。從組方來看,適合并不急迫的熱利和纏綿不愈的痢疾,久痢之人必氣血有虧,不宜用承氣類的攻破藥,這個方子解熱毒而不攻下,正好合用。當然,臨證的時候還是要靈活的運用,如果熱結重還是要合大黃,有血癥可合阿膠。
372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我們說三陽合病治從少陽,三陰合病治從太陰,三陽病的表里合病先表后里。這里有表里合病,卻要先溫里,后攻表,說明是陰病。陰病的表里合病亦是先里后表,治從太陰的。
373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374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375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前兩條都是陽明里熱的下利。白頭翁湯方證只是腸中有熱,并無實熱;承氣湯的方證是有燥屎,也就是有實熱。言其鑒別。
376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嘔家如果嘔癰膿的話,不是強行止嘔,應該順勢而為,讓人體把膿排干凈,自然就不嘔了。這個和熱利的原理一樣,熱利應該用大黃下熱,熱盡則瀉止,不能強行止瀉留邪以誤病。
377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脈弱是陰病,陰病有嘔,小便又頻數,會加重津液的損耗,這是很危險的。這時候發生微熱,很可能是虛陽浮越的熱,怎么確定呢?如果再有厥逆就可見是因虛極而來的外越之陽,無根之火了,這就很難治了。當用四逆湯速溫陽建中。
378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這里重復出現這一條,是為了鑒別。可參看吳茱萸湯條文。
379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不太準確,嘔而發熱也有可能是太陽病。心煩喜嘔才是柴胡四證之一。心煩說明有上熱,嘔是胃弱,胃弱而上下表里不交通才是柴胡湯的實質。
380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以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大吐,大下,已經極虛了,這時候陷入陰病不會有汗了。如果這時候病人出大汗了,這是陽氣外越,脫陽了,這時候如果給病人飲水,會嘔吐出來,這是因為胃里頭虛冷了,連水都不受納了。
381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噦而腹滿,原因有虛有實,有寒有熱,要全面地看問題,辨脈證,看問題出在哪,隨證治之,治病以當下的證為依據便可,解決了病就好了。厥陰病的最后一條又強調了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原則。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382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這里講的霍亂,涵蓋今天說的傳染病霍亂,但也不完全是今天說的霍亂,這里的霍亂是病的一種類型。這種類型的特點是嘔吐又下利,病情迅速而繚亂。下一條接著講這種病的特點。
383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發熱,頭痛,身疼,惡寒”這是表證;“吐利”這是里證。這是什么病?說是霍亂。霍亂的特點是什么?后面又說先吐下,等不下利了,又開始發熱。那這個病就是表里之間來回轉換,也可以說是邪氣在里外尋找出路,所以說是“亂”。這就是霍亂病的基本特點。
384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后,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這一段是講病在傳經過程中如何鑒定,其實類似的情況前文已多次講過。陰病如又嘔又下利,是不可治的。如果想大便卻便不下來,只是打屁,這是陽明里有實熱。腹瀉后,再次發生大便硬而且能吃的,說明胃氣恢復了,病會好。后面也是說怎樣用能吃不能吃來判斷病是不是該好了。基本的理念是一以貫之的,就是治病以胃氣為先。
385 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甘草 二兩(炙) 附子 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 一兩半 人參 一兩
惡寒脈微,這是陰病。陰病再發生下利,更亡津液,如果下利又自己止了,有可能是“亡血”了,也就是津血虛竭,想下利也下不了了,因為下利也是要有津液和能量來推動的。這里用四逆湯是沒問題的,為什么要加人參?我們知道人參是一味偏陰柔的藥。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說說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加人參是因為有口渴,因為胃里的津液被里熱迅速的燒灼干了,人參是亢奮陰的,能讓脾胃迅速化生津液。在這里也是同理,胃的津液被下利消耗干了,因為是陰證,沒有感覺到口渴,人參讓脾胃迅速化生津液,胃里有津液才能蠕動消化。從這兩個方子可以看出,人參是寒熱不禁的,它不是后世中醫所謂的溫補藥;人參不是寒藥,卻也不是熱藥,是亢奮陰的藥,因其作用于陰,四逆湯里加人參,也用量不大,只用一兩。此處不可不察。
386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人參 干姜 甘草(炙)白術 各三兩
這部分雖說是講霍亂病,但開方處藥跟霍亂這個具體的病好像沒什么關系,和前面一樣,還是方證相應而已。
387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桂枝湯的典型方證是汗出惡風,此條并沒有此證,為什么用桂枝湯?因為身痛指向表證,吐利之后意味著津液虛。津液虛的表病是可以用個桂枝湯的。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方證相對,而要去理解方證后面的實質,才能活學活用。
388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湯主之。
吐,利,汗,三者皆有,人會迅速陷入陰證,拘急和厥冷都是極陰的表現。用四逆湯。
389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此條也是因吐,利,汗陷入陰病。重點在后面,“內寒外熱”,表里同病,三陰病,先里后表,所以用四逆湯。
390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甘草 二兩(炙) 干姜 三兩(強人可四兩) 附子 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豬膽汁 半合
豬膽汁是苦寒的東西,通脈四逆湯為什么要加它?當病人陷入極陰的時候,一方面需要大劑量的藥扶陽救逆,太慢了恐延誤;一方面又怕陽氣激發得太快,變成陽脫之證,病人會有危險,這就好比將滅的火不能重吹一樣。這時候可以加一味苦寒藥,稍制其陽,以化合陰陽,就好比燉湯的時候加個蓋子,蓋子是涼的,熱氣在蓋子上凝結成水回落于鍋內,不至于耗散出去。這個方法,也可以稱之為“從陰引陽”。為什么用豬膽汁,有一種說法是:動物藥材為“血肉有情之物”,更容易融合受納。
391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這一條說的是津液虛且胃虛,人不能多吃,吃多了會煩,因為運化不了必生熱。民間有一句話叫“虛不受補”,《紅樓夢》里賈寶玉病后吃了很長時間的清粥小菜,不給肉食。這都是合道的方法。而時下之人,總以為身體虛靠吃就能補回來,妄食魚肉滋膩,胡亂進補,這樣的人氣血沒補上來,吃出一身病的卻很多。 辨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
392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裈散主之。
這個方子沒試過,不敢妄說。如果不用這個方子,就證而言,可考慮小建中湯;如更陰,可考慮烏梅丸方,因為有熱上沖胸,合厥陰病的氣上沖胸,心中疼熱。
393 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枳實 三枚(炙) 梔子 十四個(擘) 香豉 一升(綿裹)
大病之后,如果將息不當,病會勞復,因勞而反復,不僅僅是勞累,還有比如房事,稱房勞;比如多食,稱食勞。這一條從方子來看,應該是食勞。也就是胃氣還弱,多食便會脹滿煩熱。梔子豉湯去虛煩,枳實消脹滿。
394 傷寒瘥以后,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傷寒病后勞復,如果是有胃虛的虛熱,可用到小柴胡湯;如果脈浮的,可用汗法;脈沉實的,可用下法。這一條說的極簡,真要處方是要脈證相應的,不可單憑脈。
395 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熬) 澤瀉 蜀漆(煖水洗,去腥) 葶藶子(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樓根 各等分
腰以下有水氣自然從下解,所以用的全是利水斂下藥。《傷寒論》已經快講完了,核心的原則也就那么幾條:在表從表解,在上從上解;在里從里解,在下從下解。用藥的原則也就是平衡能量和引導能量而已。實在是一套達到至簡的醫學體系。
396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喜唾”,胃虛有飲,人則喜唾;胸上寒則痰多,也會喜唾。這種情況用理中丸,既建中健胃,也溫陽祛濕。理中丸的人參在此處亦為不宜。
397 傷寒解后,虛贏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 二把 石膏 一斤 半夏 半升(洗) 麥門冬 一升(去心) 人參 二兩 甘草 二兩(炙) 粳米 半斤
這是《傷寒論》的最后一個方子。有風熱溫病,用白虎湯;有虛熱,用麥門冬湯,麥門冬是滋陰的,是滋養劑,可補虛。如果病人的情況在二者之間,沒那么熱,也沒那么虛,兼而有之,那就用竹葉石膏湯。麥冬和生石膏皆有,這里示范的是進退之法。
398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這里說的是病后多食,脾胃弱不能消谷,就會“日暮微煩”,這是輕微的陽明病了,早上和正午沒有煩熱,傍晚氣血運行漸慢才發生煩熱,說明沒那么熱,是瘀而生熱,里有微結,少吃就會好。
1石=4鈞=29760克 1鈞=30斤=7440克 1斤=16兩=248克=液體250毫升 1兩=24銖=15.625克 1圭=0.5克 1撮=2克 1方寸匕=金石類2.74克=藥末約2克=草本類藥末約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錢匕=1.5克 一錢匕=1.5-1.8克 一銖=0.65克 一銖=100個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克 1斛=10斗=2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 1龠=5撮=10毫升 1撮=4圭=2毫升 1圭=0.5毫升 1引=10丈=2310厘米 1丈=10尺=231厘米 1尺=10寸=23.1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 1分=0.231厘米 梧桐子大=黃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藶子一升=60克 吳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蟲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強烏頭1枚小者=3克 強烏頭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梔子10枚平均15克 瓜蔞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實1枚約14.4克 石膏雞蛋大1枚約40克 厚樸1尺約30克 竹葉一握約12克
第一部分:古中醫組方心法
一為建中生津之法,以姜草棗參為主藥; 二為扶陽救津之法,以干姜附子為主藥; 三為解熱存津之法,以石膏大黃為主藥; 四為滋陰養津之法,以地黃麥冬為主藥。
全文完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轉給患者必積陰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