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看電視,很欣賞“我要上春晚”這檔節目。昨晚,看到青藏公路沿線高山兵站戰士自編自演的一個小品,聽到其中有一句臺詞:“我們兵站戰士平凡而不平庸,缺氧而不缺精神!”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我覺得,我們做人應該這樣,做學問也應該這樣!因此,將其中的提法稍作變動,用作這次學習漫談的題目。 唐古拉山口的兵站,海拔5321米,全年平均氣溫零下7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45攝氏度,周邊沒有鮮花,沒有小草,連高原蒼鷹都不愿意停下來落腳。就是在這樣的苦寒之地,一群兵站戰士守衛在那里,保衛著蜿蜒在“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給過往車隊送去溫暖。在尋常日子里,生活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常年駐守在那里的戰士喊出:“我們平凡,但是不平庸!”
查詞典,“平凡”、“平庸”都有“尋常而不希奇”之意,似乎差別不大,但細細體味之下,還是有微妙的差別,“平庸”含有“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的意思。可愛的兵站戰士(如今多為“九〇后”)懂得生活的真諦,他們懂得所在平凡崗位的不平凡的作用,硬是要把自己造就為非平庸的青年人材!在平凡的送往迎來中營造樂觀向上的氛圍,在天寒地凍的環境里,刨雪開路,為人排憂解難,同時練就自己的鋼筋鐵骨。 我經常說,在做學問方面,我們絕大多數人不是天才,平凡得很,不可能像牛頓、愛因斯坦那樣叱咤風云,創造驚天動地的業績,從而名垂科學史冊。然而,我們應該像兵站戰士那樣,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教學,心無旁騖地做學問,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盡管我們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成績依然平平,但只要盡力了,奮斗過了,就可以問心無愧了,因為,我們雖然平凡,但曾努力為科學事業和教育事業發展添磚加瓦(盡管很不起眼)。當我們走到生命盡頭之時,就可以像保爾·柯察金那樣感慨:“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生命,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來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他在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所以,對我們這些做學問的凡夫俗子而言,應該把“追求卓越”這句口號改成更容易踐行的“追求不平庸”!
聽到高山兵站戰士述說的艱苦條件,我們平時遇到的“困難”真的算不了什么。在極端缺氧的環境里,一次百米沖刺就可能命喪黃泉!但是,他們咬著牙挺過來了,還生活得樂滋滋的,比方說,在風和日麗的日子里,在雪地上擺起啤酒瓶,用籃球打起“保齡球”;再如,小戰士給慰問團的女歌手獻上象征著堅忍不拔的“駱駝刺”(一種高原植物)。他們的口號是:“我們缺氧,但是不缺精神!”他們愛兵站如家,每個復員戰士都對兵站戀戀不舍。 做學問的年輕朋友可能遇到另類困難。據我平時了解,主要有: 1. 做學問的環境不理想,干擾多多,無法心無旁騖地靜心學習、科研; 2. 學習、科研的基本條件不理想,缺少必要的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等; 3. 申請資助項目屢戰屢敗,似乎一下子很難出頭; 4. 缺少高人的具體指點,學習科研不得其門而入; 5. 生活壓力大,沒有足夠的物質條件保證衣食無憂、居有定所。 還可以列出很多。應該說,有些困難不是以某個個人之力可以一下子解決的,需要科技主管部門順乎民心,有所作為。但是,就是在現有情況下,我們應該向兵站戰士學習:“我們缺條件,但是不缺精神!”有些境況,經過自身努力,是可以改變或改善的,只要我們有藐視困難,勇闖難關的精神!科學研究是對未知的探索,沒有這種精神必將一事無成,而有了這種精神,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摸索前行,創造出非平庸的成績,乃至大一點的成果、成就。
總之,要努力做到“缺條件而不缺精神,平凡而不平庸”。愿與朋友們共勉之。
寫于2011年10月8日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