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無為而無不為的問題 譯解 武老夫子 學(xué)習(x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解決人生問題 【原文】昔舜耕于歷山,期1年,而田者爭處墝埆,以封壤肥饒相讓;釣于河濱,期年,而漁者爭處湍瀨2,以曲限深潭相予。當(dāng)此之時(shí),口不設(shè)言,手不指麾,執(zhí)玄3德4于心,而化馳若神。使舜無其志,雖口辯而戶說之,不能化一人。是故不道之道,莽乎大哉!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徙裸國,納肅慎,未發(fā)號(hào)施令而移風(fēng)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法度刑罰,何足以致之也?是故圣人內(nèi)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未;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萬物有所生,而獨(dú)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dú)知守其門。故窮無窮,極無極,照物而不眩,響應(yīng)而不乏,此之謂天解。 【譯文】從前舜在歷山親自耕種,一年后,耕田者都爭著要耕貧瘠的土地而把肥沃的土地讓給他人。舜在江邊釣魚,一年后,漁民都爭著要在水淺流急的地方打魚而將河灣深潭讓給別人。那時(shí)的舜既不喋喋不休地說教,也不指手劃腳地干預(yù),他只是保持自然無為的深厚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感化民眾無比神速。假如舜沒有這種意志,即使能言善辯而挨家挨戶去勸說,也不能感化一人。因此,不可言說的人生道路,能量真是浩大無限!舜帝能治理三苗之亂,使羽國民眾都來朝見,遷徙裸國的習(xí)俗,接納肅慎之人,都未曾發(fā)號(hào)施令便能移風(fēng)易俗,大概就是憑著這種自然無為的信念來做事吧!靠法度刑罰哪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因此圣人注重內(nèi)在本性的修養(yǎng),而不修飾外表的枝節(jié),保全精神,偃息奸巧,靜漠無為按自然本性去辦事,因而沒有什么事辦不成,坦然地不去刻意有為治理什么,反而什么都能治理好。所謂自然無為,是指不超越事物的本性人為地去做;所謂沒有什么事辦不成,是說順應(yīng)了事物的本性。所謂不去治理,是說不改變事物的本性;所謂沒有什么治理不好,是指順應(yīng)于事物的必然性。萬物都有其產(chǎn)生、生存的各種具體特性,百事都有其出現(xiàn)、存在的各種具體根據(jù);圣人就是能掌握這些根本、關(guān)鍵的東西。所以能探究無窮無盡的事物,并能照觀事物而不會(huì)眩惑,因順響應(yīng)而不會(huì)困乏。這就叫知曉“天然”。 【說明】本節(jié)描述的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問題,只要掌握好人生道路的方向、目標(biāo),就可以無為而無不為了。所謂自然無為,是指不超越事物的本性人為地去做;所謂沒有什么事辦不成,是說順應(yīng)了事物的本性。所謂不去治理,是說不改變事物的本性;所謂沒有什么治理不好,是指順應(yīng)于事物的必然性。 —————————————————— 【注釋】1.期(ji基):一整年。《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shí),成歲。”《管子·法法》:“在臣期年,臣雖不忠,君不能奪也。”《論語·子路》:“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2.瀨:(lài賴)《楚辭·九歌·湘君》:“石瀨兮淺淺。”《楚辭·九章·抽思》:“長瀨湍流,溯江潭兮。”《說文》:“瀨,水流沙上也。”這里用為從沙石上流過的水之意。 3.玄:(xuán懸)《易·坤·上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書·舜典》:“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詩·周南·卷耳》:“陟彼高岡,我馬玄黃。”《老子·一章》:“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論語·堯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莊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遠(yuǎn)也。”《楚辭·九章·惜往日》:“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沈流。”《說文·玄部》:“玄,幽遠(yuǎn)也。”《易·文言》:“天玄而地黃。”這里用為幽遠(yuǎn)、深厚之意。 4.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詩·衛(wèi)風(fēng)·氓》:“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詩·小雅·谷風(fēng)》:“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詩·大雅·思齊》:“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zé)o親。”《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左傳·隱公三年》:“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論語·為政》:“子曰:‘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莊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勸學(xué)》:“榮辱之來,必象其德。”《韓非子·揚(yáng)榷》:“德者,核理而普至。”這里用為客觀規(guī)律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