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講經典 《素問·宣明五氣篇》云:“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言五臟之氣失調,各自出現的特殊癥狀,稱為“五氣所病”。 噫,《說文》解為“飽食息也。”即俗語所謂噯氣。 臨證應用 【舉驗】 舉驗 陸某,男,62歲,1989年12月14日診。 噯氣頻作已2月余,兼有胸脘痞悶,短氣,偶有胸痛,睡眠不實,多夢,大便調。 曾在某醫院診治,服用和胃降逆類藥物無效。 舌質暗,苔薄微黃略膩, 脈象左弦滑、右弦細,節律欠調, 呈“中有微曲”之象。 血壓160/80毫米汞柱。
鑒于其脈有“其中微曲”及癥狀以“噫氣不除”為主,故予作心電圖檢查, 結果:①電軸左偏30度;②房內傳導阻滯。 證屬痰濕阻滯,心脈不暢。 治以通心脈,化痰濁。 方用伏苓杏仁甘草湯合旋覆花湯加減。
云茯苓15克 杏仁10克 生苡仁15克 炙甘草6克 紅花10克 廣郁金10克 炒枳殼10克 茜草10克 浙貝母10克 旋覆花10克(布包) 沉香粉 1克(沖服) 炒梔子10克 荷梗8克
5劑,水煎服,每日1劑。 忌食生冷、油膩、酸辛食物。 12月18日二診:噯氣已除,胸痛未作,脘痞明顯減輕。 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緩。 上方去沉香,加三七粉3克沖服,5劑,煎服法及忌口如前。 嘻氣全除,余癥悉減。
發揮 “噫氣”本為脾胃之氣上逆所致,但《內經》何以謂“心為噫”? 其機理則在于足陽明胃經絡于心,在心臟功能低下的前提下,胃氣稍有不和,便會出現氣逆而為噫, 此時所發之噫氣,絕非飽食之后胃脘脹滿所致,乃心氣失和影響于胃使然。 正如《素問·脈解篇》所說:“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于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日上走心為噫也。” 即足太陰脾經陰獨之氣盛,影響與之相表里的足陽明胃經,而足陽明之絡聯系于心,所以噫之發生,雖原于脾胃而出之于心。 說明脾、胃、心三者與噫氣的產生均有關系。 這里可以看到3種情況:脾胃無病,但飽食之后,其氣滿盛,可以有少量噫氣排出; 脾胃之病較甚,其氣不能和降而上逆,可以使噫氣頻作; 脾胃稍有不和,若心臟無病,本可不發生噫氣,但若心臟氣機失調,亦會發生噫氣不止,在此情況下,欲除噫氣,則當以治心為主,而兼理中焦之氣。
該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前醫只重視了噫源于脾胃,而忽略“心為噫”之理,故其病不減。 我們將重點放在通暢心脈,調和氣機方面,而用《金匱要略》茯苓杏仁甘草湯以利胸中之氣,化痰濕宣痹阻; 用旋覆花湯宣暢氣機而通血脈; 加郁金、積殼,沉香,行氣降逆止痛,前人有云“左枳殼,右郁金”。 以治胸部兩側之痛:荷梗、浙貝母二藥,善于開散中上焦之氣。 中上二焦氣機得開,經脈通暢,因之胸痛、院悶、噫氣可除。
復診時噫氣已除,故減行氣降逆之沉香,而加用三七粉,以助旋覆花湯化瘀活血止痛之功。
又 《素問·平人氣象論》有“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之說, 其“喘喘連屬”謂脈躁疾失柔,節律不清,固是心臟之病; 而“其中微曲”,前人多注為“失于沖和之象”,此解雖然不錯,但過于籠統,惟汪機注釋較為具體,且符合臨證所見, 他說:“曲,謂偃曲也。愚謂偃曲,乃略近低陷之意,數至之中有一至似低陷不應指也。” 該種脈象臨床頗為常見,關鍵在于醫者要細心體察。有時心電圖中尚無改變,但見此脈象者,病人必有胸悶、心慌時作的癥狀存在,亦應據以從心論治。 本例患者既見此特殊脈象,又以“噫氣”為主訴就醫,均提示其病在心。 中醫的經典中,對臨床家的成才、學習、研究、應用,《傷寒論》尤其重要。 10.25-28日,華醫世界《傷寒論》精修班, 三天時間,郝萬山教授手把手教學, 三天面授,精研傷寒。 我 要 報 名 有華醫世界工作人員:馬勝男,麗麗,子嫣,白瀟,董岳,偌南,小師妹微信的請直接與其聯系。 麗麗:17310308685 掃碼更方便 來吧 和我們一起在中醫的道路上大放異彩 1 END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