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天文考古學家馮時教授做客集賢講堂發布: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瀏覽:85 時間:2018/9/18 15:25:51 << 返回
著名天文考古學家馮時教授做客集賢講堂【集賢講堂】消息 9月17日晚7時,集賢講堂第259講在文匯樓C區四層會議室舉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學部委員、《考古學報》副主編馮時教授應邀主講《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講座由王暉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馮先生以“什么是文明”這一個問題引出天文與人文的關系,并根據《周易·文言》傳中的記載為例,詳細敘述了這種獨特的關系,明確了古人將天文視為文明之源的獨特認識。
隨后,馮時教授的講座主要以河南濮陽西水坡發掘的仰韶時代墓葬為例來說明中國古代天文人文的關系,并分三個部分進行闡述。首先,馮時教授介紹該墓葬的遺存與天文星宿的關系。他指出,墓中用貝殼擺放出白虎、蒼龍的形象,并在墓主人下方用人腿骨和貝殼擺出了北斗星的形狀。整個遺存展現了墓主人死后升天的場景。這些都顯示出當時先民已具有的系統天文知識,如原始歷法、恒星觀象、北斗建時、二十八宿與四象體系、蓋天觀等;且形成了基于觀象授時制度的傳統宇宙觀。其次,馮時教授基于傳統的宇宙觀,指出先民已經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文化觀念。具體而言,在政治觀方面,王權的基礎就來源于觀象授時;統治者的授時活動使其被賦予了掌握天意的神秘本領,并由此發展出君權神授、君權天授的傳統政治觀;在哲學觀方面,遺跡中表現升天場景以南、北取代上下而象征天地,已有以方位表現陰陽的思想;最后,馮時先生強調,西水坡宗教遺存重新建立了客觀認識古代文明的知識背景,面對距今六千五百年的古老遺跡,我們要更加深入的去發掘一些簡單歷史現象背后的內涵,這對我們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及傳統天文與人文無疑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
馮時教授以他儒雅的風度和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得整個講座生動有趣,并在講座中與聽眾進行提問互動,現場氣氛熱烈,使得同學們對天文考古這個學科分支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為我們跨學科研究提供了思路引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