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人任賢固然很了不起,而在用人上能夠做到“不以無過為賢”,放手使用,則更是不容易。能人有能耐不假,可是能人身上有毛病同樣是真,而且越是有能耐,一般毛病就越多,輕的是驕傲自大,桀驁不羈,眼睛長在額頭上,脾氣就像炮筒子,既不易相處,更不好領導;重的是“寡人有疾”,或好色,或貪財,或兇蠻,或嗜血。總之,給他們拴上韁繩,加上籠套實屬不易。 作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政權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王猛忠心耿耿輔弼苻堅,鞠躬盡瘁,為前秦王朝統一北方、鞏固統治貢獻了自己的全部才智。史稱“(王)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力才而不任,庶績咸熙,百揆時敘。于是兵強國富,垂及升平”。這基本上概括了他一生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重大建樹。 王猛主要是一位政治家,因此他在治軍方面的作為,集中體現在拔擢將才、因人任職這一點上。其中在對待猛將鄧羌的問題上,王猛“容其所短,收其所長”的做法,尤為后人所稱道。 且說東晉廢帝太和五年(370年)六月,王猛接受苻堅委派,統率步騎六萬征伐前燕國。前燕國主慕容暐聞報前秦大軍蜂擁而至,便于八月間下令太傅上庸王慕容評“將中外精兵三十萬以拒秦”。同年十月,王猛與慕容評各自統領大軍相持于潞川(今山西潞城東北)。“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在雙方決戰前夕,王猛出于掌握戰場主動權的考慮,派遣將軍徐成前去偵察前燕軍的“形要”——虛實情況,所謂“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并事先規定他在日中返回大營報告。但是,這位徐成將軍卻違背軍令,“及昏而返”。王猛十分生氣,準備按軍法處死徐成。這時,有位名叫鄧羌的猛將站出來替徐成求情。說:如今敵眾我寡,馬上又要開戰,徐成是位良將,應當赦免他的性命。王猛斷然拒絕,聲稱“若不殺(徐)成,軍法不立”。 鄧羌堅持自己的請求:徐成是我鄧羌的部將,雖然他違期失律理當處斬,但我愿與他一起效力死戰以贖其罪。可王猛堅持原則,仍然不予許可。王猛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軍法不是兒戲,豈能出爾反爾,且寬宥了徐成,自己身為主帥,顏面又往哪里擱? 急性子的鄧羌被王猛這種冷峻執法的態度激怒了,于是便一不做,二不休,匆匆返回營地,“嚴鼓勒兵”,準備攻打王猛。王猛知道此事后,便詢問鄧羌這樣膽大妄為做事的原因。鄧羌憤怒地答道:“受詔討遠賊,今有近賊,自相殺,欲先除之!”王猛覺得鄧羌這人既講朋友信義,又有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當的勇氣,是位可用之才。殺一徐成,再搭上一個鄧羌,這買賣可賠大了!于是出于籠絡安撫、息事寧人的考慮,派遣使臣前去轉告鄧羌:請將軍息怒,我現在就赦免徐成。 鄧羌見徐成從鬼頭大刀底下逃脫性命,心里石頭平穩落地,同時也覺得自己的做法屬于以下犯上,過于放肆,便來到王猛的主帥軍帳表示歉意。王猛對此顯得毫不在意,他執著鄧羌的手說:“吾試將軍耳,將軍于郡部將尚爾,況國家乎!吾不復憂賊矣。” 時隔不久,王猛統率大軍與燕軍在潞川進行決戰。當時,前燕軍隊人數眾多,聲勢浩大,王猛為了打擊敵人的氣焰,并戰而勝之,便想起用鄧羌這位猛將沖陣。于是他便召來鄧羌,告訴說:“今日之事,非將軍莫可以捷。成敗之機,在斯一舉,將軍其勉之!” 可鄧羌這時卻奇貨可居,同王猛講起條件來了:“若以司隸見與者,公無以為憂”。意思是如果能給司隸校尉的大官給我當,什么都好商量,打敗燕軍小菜一碟。其潛臺詞當然是如不滿足我的官癮,那么只好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別指望我出工又出力。 王猛聽了后很不滿鄧羌在關鍵時刻的要挾,對方“漫天要價”,自己便“就地還錢”,回答他說:這不是我所能辦到的,我只能答應給你安定萬戶侯的官職。鄧羌見王猛不痛快答應自己的要求,心里很不舒服,便悻悻而退,回自己的軍營去了。 不一會兒,大戰開始了。王猛急召鄧羌,鄧羌居然是“寢而弗應”。不得已,王猛只好親自馳赴鄧羌的軍帳,當面滿足了鄧羌的索官要求。鄧羌這時才改變消極態度,“乃大飲于帳中”,待到酒足飯飽,來了力氣之后,便與部將張蠔、徐成等人一起,“跨馬運矛,馳入(慕容)評軍,出入數四,旁若無人,搴旗斬將,殺傷甚眾”。打得前燕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王猛見初戰獲勝,遂乘機指揮前秦主力全線出擊,“乘勝追擊”,大破燕軍。前燕軍主帥慕容評本人僅以身免,“單騎走還鄴”,秦軍取得了潞川戰略決戰的完全勝利。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引述崔鴻的話說:“鄧羌請郡將以撓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無上也;臨戰豫求司隸,邀君也。”這三條,在古人的眼睛里都是非常大的罪過:“罪孰大焉。”然而,作為大政治家的王猛,卻均能夠“容其所短,收其所長”,終于調動起鄧羌的積極性,“以成大功”。這是真正高明的善容其短之用將藝術,也屬于政治上的大智慧。 【來源:《北京日報》;作者:黃樸民,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