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背景】 今年7月,中國大學MOOC開展了主題為“用我的愛心撐起你的夢想”的四周年公益活動。號召用戶通過學習MOOC積累學習時長,中國大學MOOC將通過用戶的學習時長根據相應比例兌換線下支教課。活動一出,立刻收到了來自MOOCers的歡迎,同學們表示整個暑假既可以學習又可以做公益實在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這項活動不僅僅讓無數學生感受到學習做公益的樂趣,也吸引了各大名校教師們的興趣。華中師范大學趙洪嘯老師連續支教已有15年,當他聽說了我們的四周年公益活動之后,表示非常感興趣,很愿意用通過慕課將音樂課程帶給更多山區孩子。 我們也專門對趙老師做了一次專訪,一起來聽聽趙老師的音樂和他的生活態度。 【華中師范大學趙洪嘯老師專訪↓↓↓】 7月27日,青海省班瑪縣民族寄宿制中學的學生們提前返回校園。接下來的一周,這些少數民族孩子們,迎來了洪嘯音樂教育支教團的39位音樂老師,陶笛、非洲鼓、口風琴、豎笛、巴烏……這或許是孩子們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樂器,更讓孩子們驚喜的是,他們還見到了許多利用生活材料做成的自制樂器。 自制樂器是洪嘯音樂教育支教團發起人、華中師范大學教師趙洪嘯的“獨門絕技”。一根吸管、一個紙盒、一個飲料瓶、甚至是剝剩下的核桃殼,都可以被做成一件件有意思的小樂器。 今年3月,趙洪嘯在中國大學MOOC上開設了《生活中的自制樂器與演奏》。這是全國高校為數不多的器樂學習類慕課,他在對學生的要求里寫到:本課程不要求選課學生對于所制作的小樂器過于苛刻的專業化和細節化,更在乎參與學習者在本課程中的快樂、創意和體驗。 提倡“混”是一種美德,用玩的心態學音樂 “趙老師這門課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自己也嘗試了動手制作樂器,雖然剛開始做的很粗糙,但那種音樂觸手可及的感覺,真的很感動。” 這也許是一門屈指可數能讓學員邊學習邊動手的慕課。趙洪嘯把課程概括為以“天地萬物皆樂器”為理念,以學習“聆聽萬物之聲”為出發點,通過接地氣的自制樂器,給生活帶來快樂。在課程的視頻簡介里,學生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趙洪嘯那一屋子的寶貝樂器——PVC水管做成的排簫、吹出葫蘆絲聲音的玩具葡萄、竹節做出的竹塤、藥瓶加吸管做成的笛子…… “大多數音樂課程都集中于刺激學生的雙耳,而我的課程更注重于提升大家的動手能力。”在開設慕課之前,趙洪嘯就已經是多次在央視錄制節目和各地巡回演出的網紅老師了。開設慕課之后,他很快收獲了大量的校外學生,這其中還有不少退休在家的老年人。 六十五歲的中國大學MOOC學員“周笨笨”留言到:“自制樂器取材方便,演奏出的音樂也非常的好聽,更大的收獲是開發了動手能力和思維想象力。雖說我已經六十有五,腦子笨了但老師講解課程都能學會,謝謝老師。” 趙洪嘯說,不懂事時,音樂是快樂,懂事的時候,音樂就是修養,同學們可以在我的課堂上盡情地“混”,這樣我們才可以很放松地走進音樂世界。 連續支教15年,他要做公平的音樂教育 新疆克拉瑪依、云南普茶寨、內蒙古巴彥淖爾、四川古藺、貴州黎平……這一個個人們不甚熟悉的名字,都留下了趙洪嘯發起的洪嘯音樂教育支教團的音樂痕跡。 他回憶道,發起支教團的初衷,是為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農村孩子傳播音樂的種子。 趙洪嘯說,自己是從農村考入華中師大的,小時候的讀書環境,可能比去支教的地區環境還要差,農村的部分學校可能連音樂老師都沒有,通過數十位支教老師的集中教學,被支教學校的孩子們大都可以學會口琴、陶笛等簡易樂器。 今年7月,中國大學MOOC四周年公益活動正式啟動,主題為“用我的愛心撐起你的夢想”。用戶可以通過簽到、分享和捐贈以往學習過的課時兌換愛心值,每積攢400個愛心值,中國大學MOOC就會為美麗中國支教項目的山區孩子捐贈一節線下支教課。同時,中國大學MOOC還將進一步邀請985/211高校的名師為山區青少年們帶去更合適的定制慕課。 連續支教了十五年的趙洪嘯得知消息后十分感慨。他說,即便我們今年去支教的學校在青海,也比15年前最開始支教的學校硬件好了很多。“教育的趨勢是越來越公平的,但我們也發現,孩子們的精神需求依然得不到很好的滿足,這就需要我們用更多接地氣的教學手段去幫助孩子們成長。其實音樂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遙不可及,音樂就在我們身邊。有時候我們不能被現有的條條框框所束縛,相反,天地萬物都可以是樂器。只要我們聆聽萬物并且懂得去想象,就能感受到萬物的韻律和音樂之美。”趙洪嘯說。 【慕課君說】 趙洪嘯老師的《生活中的自制樂器與演奏》開課啦~跟趙老師用玩的態度學音樂! 點擊下方圖片,查看課程↓↓↓ 【其他公益名師專訪】 華中科技大學徐學軍專訪 | 這位喜歡聊“天”的名師,想幫山區孩子建起科學興趣小組 北京師范大學王鵬專訪 | 這位學為人師的青年畫家,想讓每個人都有享受藝術的權利 四川大學王紅專訪 | 教出川大文科首門國家精品課,她寄語山區孩子精神不能貧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