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天,浙江大學師生的朋友圈被「浙大120周年校慶爆款古文」刷屏,網友大贊浙大中文系老師文筆了得,但也有很多「理工狗」和「古文壓線狗」表示看不懂,求翻譯成白話文! 浙大120周年校慶雄文如下: 這篇校慶文言文屬于「四六駢文」,要讀懂「駢文」,免費傳授兩個獨門秘籍: 一是,對仗, 四六駢文的前句和后句,是將「同類」或「對立」的概念、詞匯,按照韻律安排在相對的位置之上,使之相互映襯、補充,增加詞語表現力,且鏗鏘上口。古代七歲孩子進私塾,就開始訓練這個基本功。 陳寅恪先生在《論再生緣》中說:「中國文學的最大特點即駢詞儷語與音韻平仄之配合」。所以,清華國學院的入學考試,陳先生只出了一個很簡單的對仗題:「孫行者」,據說是周祖謨先生對出下聯「胡適之」,讓陳先生大加贊賞。 二是「典故」, 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曾說,外國人搞漢學,面對詰屈聱牙的典故、成語束手無策,比如:《三國志》中言諸葛亮有「管樂之才」,國外有一位漢學家在論文中將其解釋為「諸葛亮是音樂家」。我也是徹底醉了!! 中國最古老的傳世文獻,比如三千多年前的《尚書》,連王國維先生都自認看不懂,洋鬼子怎么能搞得來?殷商甲骨卜辭不經過幾年的學習,根本就不可能讀懂,而且不一定對。 記得曾在網絡上有篇帖子就說,有個老外學了十年漢語,普通話說的很溜,就是看不懂古文,這是文化和語言的隔膜,不是從小耳濡目染,隔閡始終會存在。 所以,當年安陽目不識丁的農民都能將西方最高級知識分子騙的一愣一愣,比如:明義士(James Mellon Menzies)、方法斂(Frank Herring Chalfant)、庫壽齡(Samuel Couling)買回去的甲骨,在箱子里放臭了,才知道是假的。 「駢文」中最牛X的《滕王閣序》,一句一典故,信手拈來,巧化妙用,反映出十五歲的王勃飽讀經典,下筆如神,一言均賦,四韻俱成,將一大票裝X的文人雅士嚇尿了! 因此,「駢文」中只要看不懂的詞匯,可能就是來自先秦經典中的典故、成語,那么,就要準備查工具書,最好就是看漢唐經學家的注解。 知道了兩個「捷徑」,下文就帶你讀懂浙大校慶雄文,該文共有九段,只解釋疑難字句,其他淺顯的略說大意! 為了注解方便,可能將會加入一些繁體字。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是浙江大學的校歌開頭的第一句。 1、「成均」:也即就是先秦的「大學」。《禮記.文王世子》:「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鄭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 今天,韓國還有一所歷史悠久的重點大學叫成均館大學,相當于中國的985、211,亞洲TOP20以內。 2、「啟真篤學,求是育英。」:這應該很好懂,很典型同義對仗。 3、「甲子之逢雙」:一甲子是六十年,逢雙就是一百二十年。 1、「君子創業,垂統續焉」:也就是化用先秦經典《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 又如《周書.卷七.宣帝紀》:「武功文德,光格區宇,創業垂統,永光無窮。」 2、「秉日新又新之義」:秉,秉持。「日新又新」化用《大學》之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秉日新又新之義」大致可以理解「秉持每天進步一點的原則」的意思。 3、,「樹本固道固之才」:「樹」,樹立,「本固」,也即「基礎、根基穩固」,如成語「本固枝榮」、「根深本固」。 「道固」:「所行之路穩固、正確,則能匯聚志同道合之人」,見駱賓王《螢火賦》:「響必應之與同聲,道固從至于同類」。 「樹本固道固之才」大致可以理解成「培養根基扎實,三觀正確的人才」。 4、「實庠序至教」:「庠序」,上古學校的名稱。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文選.班固.東都賦》:「是以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5、「乃明德始階」:「明德」出自《大學》第一章,所以,「明德始階」一語雙關,可以理解成「從明白做人最基本的道德開始」。 又如《史記·五帝本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1、「錢塘」,浙江即錢塘江。「浙」本作「折」,意思是「彎曲」。 2、「原夫清季圖存之志,啟于求是維新之堂。」:意思是浙江大學創始于在內憂外患的清末,中國菁英階層從那時候開始維新圖存自強。 3、「中更國難,西遷路長。歷建德泰和之夜月,倚宜山湄潭之秋光。龍泉煙雨,遵義朝陽。」:這幾句說的是浙江大學在抗日戰中輾轉搬遷的歷史,「七七事變」后,浙大遷至天目、建德。12月底至次年1月底,浙大師生從浙江建德遷往江西吉安、泰和。1938年10月,遷往廣西宜山,最后于1940年初遷至貴州遵義、湄潭。1946年秋,浙江大學遷返杭州,現為浙江大學。 4、「弦歌未絕,險艱備嘗」:「弦歌」代指「戰爭」,大意就是「浙大在在戰火中歷經磨難」。 5、「雖逢世有盛衰之別,然求真無旦夕或忘。豈惟創新不輟,拳拳亶亶;遂今薪火相傳,赫赫煌煌。」:大致意思是,「不管環境如何,浙大人求真做學問、創新從不停止」。「拳拳亶亶」,「亶」通「坦」,也即「坦蕩的拳拳之心」。「遂今薪火相傳,赫赫煌煌」:學術之火傳承下來,有了今天浙大的的顯赫輝煌。 這幾句應該好懂,說的就是今天浙江大學校區景色,浙江地名和風景名勝,周邊的地理環境等等。如下圖: 最后兩句「鐘江南之毓秀,善格致而存真」有那么一點表示「人杰地靈」的意思。 但「鐘江南之毓秀」就是化用杜甫詩句「造化鐘神秀」。 「善格致而存真」中的「格致」,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方法論」,指窮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識。最早典故來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后來這個概念,被用來翻譯「物理學」。 一些褒溢之辭:夸夸浙大知識分子盡到為師者之職責,品行正派,學識淵博,創新求實,態度謙虛開放,學風嚴謹。 1、「鴻儒會通,踵武前賢」:「鴻儒」也即「有學問的大師」,「會通」:融會貫通。出自《易經.繫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會通也。」 「踵武前賢」:跟著前人的足跡走。比喻繼承前人的事業。《楚辭.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2、「明辨篤實,開壇無妨爭啄」,意思是「學術爭論有風度,不怕爭論,能包容歧見。」 3、「苞桑猶安危之所系,志遠思深」:意思「居安思危,深謀遠慮」。 「苞桑」是一個典故,指「帝王能經常思危而不自安,國家就能鞏固。」典故來自 《易.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孔穎達疏:「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則有系于苞桑之固,無傾危也」。 3、「錦蕞仍梁棟之是培,器弘識卓。」:「錦蕞」就是「茅屋」,大致意思就是在茅屋中也能培養棟梁之才。 這里既是經典化用,也是化用浙大學者馬一浮先生的詩句:「苞桑若系安危計,錦蕞應培禹稷材。」 「錦蕞應培禹稷材」,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茅屋也能培養出大禹和后稷這樣的人才。 這一段也應該好懂,大致意思也就是要求學生、學者,要志存高遠,自強創新,報效國家和有益于社會。。可能難懂的就是第一句的典故「攸介髦士」:意思就是風流俊秀人士,出自《詩·小雅·甫田》:「攸介攸介,烝我髦士」。 1、「普慈設賬兮,書院肇基。林公經始兮,厥功不移。」:浙江大學的歷史回顧,浙大前身普慈寺內的求是書院,創辦求是書院的林公是杭州知府林啟,字迪臣,福建侯官人。 2、「山河數劫兮,庠序傾危。藕舫受任兮,文軍毅馳。」:意思是在國難當頭,學校到處搬遷的抗日戰爭時期,竺可楨先生(字藕舫)臨危受命,吸引了一大批「文軍」指知識分子前來。 3、「求是為訓兮,創新為旗;海納江河兮,啟真無遺。開物前民兮,厚德華滋;薪火不絕兮,代有俊奇。滄海橫流兮,百廿為期。樹我邦國兮,天下緝熙。」: 大意是說「浙大求是創新,海納百川,開啟民智,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學者。一百二十年來,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光照天下。 「開物前民」:來自浙大校歌。康有為《大同書》辛部第十二章:“所獎勵者惟智與仁而已。智以開物成務,利用前民。 「開物」:相當于自然科學或者說理工科的研究,比如「天工開物」。 「前民」:語出《易·系辭上》:「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高亨 注:「前,先導也」。此句言圣人取此神物蓍草以占事,作人民用以占事之先導。”后以「前民」謂「引導人民」。 「緝熙」:出自《詩·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毛傳:「緝熙,光明也」。 這一段全部都用「兮」,屬于「離騷體」,是全文的一個總結。 收尾幾句近乎白話,不需要解釋。但有幾個成語典故和出處如下: 1、「天朗氣清」: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2、「鶯飛草長」:出自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3、「憶往昔崢嶸」:出自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長沙》之句: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匆匆寫就,或者可商,不喜勿噴,或有錯誤,歡迎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