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紫 攝影/張杰、阿紫 花了7天的時間逛吳哥,我發現自己還是一枚走馬觀花的游客。 究其所以,對吳哥還是有許多不求甚解的疑問,只能事后補課。這也有了今天文章。 希望下面的內容能讓你領略到真正的吳哥之美。 安能辨:印度教、佛教傻傻分不清哪些寺廟是印度教寺廟、哪些是小乘佛教寺廟? 吳哥窟是印度教的典型代表。比如說吳哥窟的重點參觀項目,回廊中的浮雕。 上面的故事都源自印度教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這兩部史詩以浮雕的形式雕刻在吳哥寺的回廊里,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浮雕藝術品。 吳哥窟的原義是“毗濕奴的神殿”(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是主“維護”之神)。但有意思的是,吳哥窟卻在十四世紀中葉被改作小乘佛教的寺廟。 但整體參觀下來,除了個別寺廟是較為典型某一類寺廟之外,大部分都融入了印度教與佛教元素。 比如說,塔布隆寺供奉的是智慧女神,女神普黛維的雕像也是隨處可見,但諸多浮雕卻是佛教的菩薩、佛像;巴芳寺則是獻給濕婆神的(主“毀滅”和“創造”),但巴芳寺出口卻有一尊大大的臥佛…… 關鍵人物:他們令吳哥精彩既然講到了佛教在柬埔寨的興起,就不得不提柬埔寨歷史上的這二位國王。 規模最大的吳哥窟就是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 1113~1150)在位時修建。 他在位時,吳哥王朝疆域最廣,也是盛行婆羅門教的時期。吳哥窟,耗費近35年修成,而吳哥窟是蘇利耶跋摩二世活著時的宮殿,死后則是他的陵墓(這里得向被我誤導的小哥道歉,我一直告訴他其實皇帝不住這兒,住在周邊的草屋里)。 比起蘇利耶跋摩二世對吳哥古跡的貢獻,他的后人阇耶跋摩七世(1125~1215)則更大。▲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不僅將吳哥王朝發展至最高峰,還是發起全國之力修建了許多寺廟。更為重要的是,在他在位時期,整個吳哥的信仰也從印度教轉為大乘佛教。 這位七世也是一位奇人,早年讓位于兄弟,他親自出征打敗越南人(占婆族)。戰勝后兄弟故去,他白發繼位,成為阇耶跋摩七世。真正在位是從 1181到1215年。 盡管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II)修建了巴芳寺,但相對而言,他在吳哥的地位還是略遜一籌。 我們后來能看到的小乘佛教的元素,是因為柬埔寨在15世紀初被暹羅(今泰國)入侵,因為暹羅人信奉小乘佛教,故延續至今。 隱匿王者:塔布隆寺對于吳哥窟,世界人民都知道,這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寺廟。其實論及當年吳哥最有“氣質”和“氣勢”的寺廟,當屬塔布隆寺莫屬。 如果不是被森林吞噬,所謂的吳哥雕刻的“明珠”這個身份是落不到女王宮身上的。 據考古學家們解碼寺中一塊梵語石碑后得知,當年的塔布隆寺包括260座神像、39座尖塔、566座宮邸;覆蓋了3140個村莊,維持寺廟運作須花費79365個人力,內有一套重達500多公斤的金碟、35塊鉆石、40620顆珍珠、4540顆寶石…… 《古墓麗影》就選擇在塔布隆寺拍攝。 塔布隆寺盡管供奉的是印度教的智慧女神,但從其浮雕來看,融入了更多的大乘佛教的佛像。 印度教知識點:三大主神提到印度教,其實對中國游客來說,還是很陌生的。 我們可以先來認識一下,印度教中的三大主神。 中間的為梵天,左為毗濕奴,右為濕婆。 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 梵天的特征是四張臉,多條手臂。坐騎為孔雀,其配偶為妙音天女。我們在東南亞一帶常見的四面佛,就是梵天的化身。梵天是智慧神,代表“有求必應”。 啰嗦一句,佛教的很多理念其實融和了很多印度教的理念。 而毗濕奴是第二位神,代表著維護,被奉為保護神。我們可以通過雕像中的坐騎來辨別。 毗濕奴的坐騎為大鵬金翅鳥,有四只手臂,分別持日輪、海螺、金剛杵以及蓮花苞。他的配偶為吉祥天女。 最有名的是吳哥寺南邊第二道回廊里的八臂毗濕奴立像。 濕婆則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中主“破壞”之神,也是主“創造”之神。 濕婆的形象被描繪成三眼四手,手中分執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身著獸皮衣,渾身涂灰,頭上有一彎新月作為裝飾,頭發盤成犄角形,上有恒河的象征物。 在受到過印度教影響的國家,供奉濕婆寺廟居多,特別是尼泊爾,據稱尼泊爾國王就是濕婆的化身。(這是因為濕婆修行之地在喜馬拉雅南麓,即現在的尼泊爾一帶) 必須知道的印度教符號吳哥、尼泊爾中很多寺廟都供奉林伽。林伽 Linga,是濕婆(Shiva)的陽具,呈圓柱形,是印度教寺廟崇拜濕婆的標志,是造物主的初始力量之源。 而優尼Yoni ,則是女性生殖器符號,方形中間有孔,常與林伽套在一起出現。最有代表性的是,高棉人將Linga和Yoni雕刻在千林伽河的河床上,而千林伽河是暹粒河的源頭。雕刻在河床上代表生生不息。 那伽 Naga ,多頭蛇神,每年一次的蛻皮被視作不死象征。同時,它又是階級的代表(神殿9頭),不同的神廟能看到不同數量的頭的那伽(5、7、9),越多代表階級越高。 在吳哥王朝時代,傳說國王是九頭蛇后裔,高棉人奉蛇神那伽為神靈。它控制雨水,與萬國的繁榮息息相關。同時那伽也被視作鏈接天界和人間的彩虹之橋,在吳哥的雕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伽“攪動乳海”的刻畫。 注:攪動乳海出自印度教中的天神與阿修羅爭奪“不死甘露”的典故。持蛇頭位置的為阿修羅,尾部的為天神。 我們在參觀吳哥寺廟雕刻中,經常會看到猴的“身影”,這就是印度教中鼎鼎有名的哈努曼了。 有沒有聯想到《西游記》?其實西游記中的很多神仙包括坐騎,都深受印度教的影響。 哈努曼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八只手。羅摩是大神毗濕奴的化身,羅摩之妻希塔(Sita)非常美麗,被楞伽城10頭魔王Ravana(拉法那)用計劫走。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努曼隨羅摩去尋妻。哈努曼勇敢機敏,能騰云駕霧,幫羅摩征服強敵,救出悉多。 在吳哥寺第一層回廊和女王宮可以看到哈努曼形象。 阿卜莎拉 Apsara ,天女,在攪動乳海的過程中,通過翻卷的浪花幻化而成。代表新生,生命的喜悅和祝福。 在吳哥,我們常見到的一個場景▼ 提婆 Devota ,是圣人或者半人半神的化身,“攪動乳海”中善的一方。在南門(SouthGate )的橋可以看到。 與其相對的則是阿修羅,起初為追求力量的神族,后來逐漸成為惡魔化身。在”攪動乳海“中代表惡的一方。 區分他們的方法很簡單,因為當時攪動乳海時,阿修羅抱住的是蛇頭部分,提婆抱著的是蛇尾部分。 另外,從他們的眼睛和頭飾也可以進行甄別,如提婆是含蓄杏眼,阿修羅是兇煞圓眼。 ▲還有一個在浮雕中出現頻次巨高的天神——因陀羅。被稱為天空之神,世界道德維護者,不論天上人間是神還是人,只要犯了錯都有權審判。坐騎三個頭的大象,在佛教中,這個形象得以保留,喚作“帝釋天”。 參觀的時間安排這個特別重要,很多自由行的游客,由于不懂吳哥文化中的淵源,不懂參觀順序,所以很多浮雕中的內容根本就看不太懂。 比如說吳哥寺,回廊中的浮雕該怎樣參觀,才能更好理解浮雕背后的故事? 正確的參觀順序是:從西北壁角按反時鐘方向。 西畫廊展示羅摩衍那中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擊敗羅剎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場面,和摩訶婆羅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戰爭的故事; 南畫廊有幾幅浮雕,和吳哥王朝歷史有關。接下去是印度神話中32層地獄和37重天堂; 東畫廊描繪古印度神話普拉納斯中一個著名的故事:攪動乳海。接著的毗濕奴擊敗阿修羅的場面(16世紀后人所加); 北畫廊顯示毗濕奴第八化身黑天戰勝阿修羅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畫面較小,一般多是描述羅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2、什么時間才能看到最好的景致? 之前我曾提到巴肯山看日落是最美的,而吳哥寺因為面向西方,在傍晚時參觀最為合適;巴戎寺面向東方,放在清晨去比較合適;而女王宮則是在早上和傍晚時分去最為適當,你將能領略到女王宮最為艷麗的一面;巴芳寺到了下午逆光時分厲害,所以最佳參觀時間盡量安排在上午。 3、上一篇文章《想逛美了吳哥,我這里支個招》中提到了很多寺廟,但遺漏了洞里薩湖,這也算是一個遺憾。 洞里薩湖的參觀項目是水上人家,據傳最早這是來自越南的一群難民逃難至此,因為涉及是非法移民,他們不能踏足柬埔寨的土地,故此在水上安居下來,從而形成的獨特“風景”。 但我想安利的是荔枝山。一般游客很少會去這個地方,它也是佛教勝地,是修建吳哥窟的原料來源。在此地,隨處可見當年的石碑、佛像,離女王宮也非常近。 下期預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