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消費金融各位訂閱用戶: 我是第一消費金融創辦人段昌興。由于我對保險0知0解,這篇文章的撰寫目的是為了向各位請教:什么樣的消費型的醫療險、重疾險值得買?希望各位給出同時具備四個特點——專業(對消費型的醫療險、重疾險有深刻理解)、不昧良心(請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僅僅為賣保險,有側重地趨利避害傳播信息,掩蓋風險和不利條款)、自己或者家人已經購買且經過時間檢驗(親眼見過該險種具備理賠案例發生)的醫療險、重疾險購買意見,也可以是直接給出具體保險產品,但都要說明購買理由。 前段時間見過一段微信聊天截圖,內容是:“我現在對投資者教育這個詞很反感。被黑社會打,是社會教育?被旅行團騙,是旅游者教育?被學校同學欺凌,是學生課外教育?從來沒聽過被不合理的東西欺負,是教育的邏輯。如果是這樣,那就真沒用什么公平正義!被百度騙,那是你傻,這屬于百度搜索的教育;何其冷血的詞語,被現金貸套路,就是借款者教育。問題是誰給你這個教育的權力的?!”我是不希望現在購買了消費型的醫療險、重疾險產品后,未來哪天病了結果發現保險對沖風險、防止我因為經濟負擔過重資金鏈斷裂的效果沒出現,讓我只能等死的被無良保險教育的結果出現。我購買消費型的醫療險、重疾險是為了在我生病后,馬上起作用,緩解資金壓力的同時救命,而不是拿錢和生命去接受所謂的保險教育。 世事無常。我生母是在我9歲時過世。爺爺是在他六十多歲時過世。奶奶是在她八十多歲時癌癥過世。父親前年得過腫瘤,在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進行2小時40分鐘手術后早已完全康復。我大伯近期因病在西南醫院做大手術,住院長達三個月,現出院康復中……我所知道的是,身邊親人或者朋友太多因病花費不菲,但鮮有消費型醫療險、重疾險者。有鑒于此,我決定為自己購買消費型醫療險、重疾險各一份,以對沖生病帶來的資金壓力。 我曾經兩度在朋友圈、微信群咨詢過購買醫療險、重疾險的購買意見,但由于我對保險0知0解,無法辨別這些意見的專業度、真誠度和是否經過時間檢驗。以下為收集到的一些看起來有參考價值的意見的摘錄。 “大牌老牌保險公司,性價比低。比如平安的平安福,比一般保險貴20-30%。我選的是新型的互聯網保險,直接網上投保。” “香港、新加坡、日本、瑞士的保險都不錯。” “香港的保單跟中國大陸的一對比優劣就出來了。香港基本上都是海外的保險公司。保誠國內的和香港的就不太一樣。關鍵是我們國家保險知識基本上是文盲狀態。保險不坑文盲坑誰呢?我們做金融的都是一知半解。普通消費者就更不用說了。何況中國大陸還有無恥的保險經紀人制度。大陸賣保險是看傭金高低銷售的,不是看用戶需求銷售的,導致保險最大的支出成了傭金支出。在大陸買保險找個靠譜的經紀人很重要。大陸的保險經紀人,能把保險講清楚的不多,能根據你的情況做分析的更少。” “壽險加住院醫療就可以了,其他的分紅或者萬能險不用考慮。” “分紅或者萬能,都是偏理財的,精算師測算的時候就是每年保險成本加可投資本金,最后3.5%年化到期連本金還給你。自從保險網銷后,我個人是按100萬保額,隨便挑選5家公司,之前的時候一年幾百,隨著年齡現在要一千多一年了。” “難買到合適的保險。業務員給我推的,附加了一堆險。其實我只想買個重疾險。再就是那個醫療險605萬,但這可是要自己先墊付再找保險公司報銷,首先我還沒得那幾百萬先去看病。” “我買的友邦。前段時間愛人意外劃傷,連破傷風疫球蛋白藥都報了,相當于花多少報多少。單人買意外大病百萬醫療一年一萬多一些,比國內險企要貴。” “理賠,真還沒見過。見過沒賠的,出了事,最后保險公司退保費,加了2分的利息。我朋友的丈母娘,之前身體不適很好,但沒查出什么病。朋友在平安給他丈母娘買的死亡的一種保險,買了2年多,后來他丈母娘走了,去平安報保險,得到的答復是業務違規操作。我對保險也不是很懂,個人想法是,既然你保險公司收這個保費收了2年多,那么應該有風險把控的吧。”(該言論后來群員回復稱平安違反保險法第16條可以提起訴訟向銀保監會反饋,“第16條規定,‘前款規定的合同解除權,自保險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過三十日不行使而消滅。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公司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有兩年的期限,投保過了兩年,保險公司就不能以未如實告知為理由拒絕理賠,除非保險公司能夠證明投保人是故意隱瞞,建議向銀保監會投訴。) “平安保險退保是最多的。” “水滴籌里面有個保險,便宜、實用,專門保重大疾病,不分紅、不理財。買保險記住一點,雖然希望一輩子也用不到,但買保險的確是保命的,不是分紅賺利息的才考慮。” “保險公司的代理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推銷一款他認為你應該保的保險,而我們更傾向于找一款適合自己的保險。這個保險代理人一定要獨立。中國太缺乏獨立專業人士。我親眼見到出事的,都沒有賠上,唯一的有賠付的,是目前的大病醫療互助。大病醫療互助,是一種均攤的存在,嚴格意義上還算不上真正性質的保險。” “親眼見到理賠的是康寧終身。” “平安福不錯,身邊好幾個都理賠了。最嚴重的是癌癥,賠了60多萬。” “平安福最少45%返點。找那種沒有業績的業務員還可以分底薪。” “為了生存,手續費幾乎都可以返的。整個行業都是這樣。我和家人買的三份都是返了的。如果遇到不是很了解這行的,估計就不會返這么多了的。” “一般是返第一年,后面都不返的。” “平安保險貴,但是理賠很快。平安福適合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創造者男性。記得買附加險、住院醫療、意外醫療、住院補貼。我覺得買這些哪家都差不多,也貴不了多少,但是理賠一定要快。有些保險公司,一年只能理賠兩次,如果有第三次住院,只能等到第二年報銷。” “不要買投資型保險。任何額度投資都不要有。” “買保險,交保費的時候什么都好說,賠償的時候什么都不好說。” “每一家人壽保險公司都有自己的重疾類產品,你可以多讓幾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做多套的方案計劃書。你多聽兩遍基本上就理解了,重大疾病保險一定要買,萬一發生這個概念你掙的錢全部都,送到醫院了。意外險很便宜的,就買消費型的,支付寶上螞蟻保險,一年也就,百十來塊錢。重疾類的保險是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保險,防止因為生病,導致你的生活被改變。所有的保險,我只認可重大疾病保險,其他的都是圈錢的。推薦你上支付寶的保險平臺,很多保險公司在上面都有自己最好最優的產品,而且非常便宜。如果你什么保險都沒有,建議買一份補充醫療保險,一年四五百塊錢,保額五六百萬。如果你有能力每年交個七八千塊錢,就買還本型的重大疾病保險,就當換了一個地方存款,給自己做一份強制性的儲蓄,用利息換一份保障,老了沒病退出來養老了。如果誰跟你講保險可以掙錢,別聽他們的,保險就是保險,它只是一種保障產品。我買的幾款市面上都停售了,第一款是太平洋的,第二款是聯泰大都會的,第三款是交銀康聯的。第一款是我沒錢的時侯,在太平洋買了20萬保額,一年交6000多塊錢。第二款是在招商銀行幫朋友完成任務,每月交275塊錢,保額是10萬的。第三款是有錢了又給自己加了30萬保額,一年保費是14000多,買的是交銀康聯的。以上三種都是交20年的。重大疾病,這個保險產品是搏杠桿的,建議選擇交費時間長,保費會少一些,壓力也會小一些。如果你現在不穩定,只建議你買消費型的補充醫療保險,你這年齡一年也就300到500塊錢左右。你自己進支付寶看。推薦買中國人保的好醫保。我對比過相關的網紅產品,這個比較有優勢。意外險也可以在上面買,幾十塊錢到幾百塊錢一年,你自己點進去,選擇適合你的,比如公共交通私家車網約車。萬一你在外面發生什么意外受傷,里面有意外醫療保險,可以報銷,萬一掛掉了,你爸媽還有一筆錢可以養老。” “一定要注意免責條款。” “17年保險從業人員已經超過700萬了,并且離職率很高。一般入職保險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和家人買一份保險。現在人保險意識強多了,從各大銀行及小貸公司推出的保單貸款這個業務可以看出國內目前保險投保人數應該不少。剛搜了一下國內投保人數比例2%以上,重大疾病的概率每年也在攀升,為什么我們能看到的案例寥寥無幾,能了解到的案例都是從保險代理,保險業務員口中得知的,他們的宣傳圖基本都是很模糊的那種!” “本人姐姐,購買的是平安的重疾險,保費一萬多。姐姐在三甲醫院確診癌癥之后報險,提交資料(保單、身份證、三甲醫院確診病例,家訪),一個月后一次性理賠金20萬到賬,基本滿足一年到兩年的治療費用。很湊巧買了一年不到,大概是是一個月。” “我個人認為以我現在的收入,能接受每年家庭保險支出1w5左右,大概一個人4000塊,如果一個人一年繳1萬,我收入扛不住啊,還要養娃,養房。” “印象中專業一點的保險經紀,會根據家庭收入支出計算出合理的保費和險種。” “大家在買保險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保額問題。直白的講,二十年前10萬保額在當時很高,看病也沒有問題,但是交了二十年后的今天,10萬已經解決不了問題。現在保50萬,可能過10年,50萬連骨折都辦不了。商業保險公司業務人員(營銷類)大多是自由職業者,金融知識相對薄弱,而且在公司內部培訓,根本不會講通貨膨脹問題,所以很少有客戶會意識到這個。如何避免,就是在社會統籌保險(社保,城鎮醫療,新農合)的基礎上,再加商業保險。我干爹95年買的重大疾病,當時保額5萬,一年交2000左右,交了20年,15年得了癌癥,保險公司給了5萬。” “保險這個產品本身是中性的,奈何賣保險的大多數人不靠譜。” “我覺得保險很有必要,買那種保障性的。沒有誰能保證自己不生病。看病實在太貴了。我家小孩這次支氣管炎花了2000還沒好,同事的花了3000還沒好,不住院基本沒報銷。社保只報銷一部分,進口藥才全部報銷。醫保門診一年才500元。住院才報銷,我們這里的婦幼,不是你想住院就能住院的,不到一定指標就不會讓你住院。” “如果不是終身壽險,往往在沒交或斷交時出險就沒有保障,特別是公司幫忙買的,辭職時有可能就斷交了!” “前公司點融,入職即買的平安意外險。一年期估計也就200塊,俗稱消費型。今年一月份下雨天走路上,撲了一街,右手骨折,平安意外險除了醫院掛號費全賠付了……這里不是說平安好,自身經驗,就是這次經歷后才找平安跟友邦了解了,平安相對友邦便宜,但保障的東西沒有友邦全面。” “找一個你信任并且口碑很好的保險銷售很關鍵。” “重疾的風險有兩個層次,一個是治療重疾的醫療費用,另一個是重疾造成的失能所帶來的收入損失。第一個層次用醫療險來規避,第二個重疾險來規避。我給自己買的太平的超e寶。一般醫療險是屬于報銷費用;重疾險是疾病發生直接給付的。正常的順序是先把醫療險做足,再去考慮重疾險。” “購買保險除了選擇對的公司以外,更重要的是選對人,選擇經驗豐富的代理人(例如從業10年以上),與年輕的保險代理人不一樣,會給你推薦負責的全套保障計劃。很多人出了事之后,才發現賠付有問題,不是保險公司不賠付,而是當時購買的保險計劃本來就有bug,當時的代理人考慮不全面。所以選人很重要。建議你購買e生保。” “我買的是友邦的消費性醫療險。我對比過國內的,還是保誠和友邦的好點。但保誠的現在比較高端,年費比較高,有那種分亞洲、美洲區看病,年限額都比較高的。友邦,之前賣消費性的,年是100萬限額,終身好像是500w,這種就比較便宜,只要是公立醫院消費超過免賠額的都可以賠付。但現在消費性的,因為保險公司也在算賬,對他們來說保費太低不算劃算,所以很多時候都搭售重疾,重疾就是比如年繳費都要2w多那種,到了幾十歲返還的,保險公司宣傳的時候肯定都是重疾+醫療。你如果單獨想買醫療,你要找個靠譜點的保險經紀,活動的時候或者可以單獨拆買的時候買。如果現在就想匆忙上馬一個消費的,國內很多保險公司不承諾續保。就比如你買了20年,到老了,產品停了,也很傻眼。” 提示:本文希望獲得第三方獨立消費型醫療險、重疾險購買意見和保險產品方案,尤其是需要如何識別什么消費型醫療險、重疾險值得買的方法論。我在搞明白后會自己去購買。那些為了賺取傭金的朋友不用參與了,以免耽擱您的時間、精力和避免讓您因為沒賺到錢而失望。個人情況簡介——年齡28歲,今年7月體檢一切健康,人生只有初中時被車撞了住過幾天院再無大病經歷,年度繳納醫療險+重疾險預算5000元左右,現金流收入目前不穩定,在北京通過第三方代繳機構繳納五險一金,繳納基數為最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