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分后,氣溫驟降,氣候干燥,萬物凋零,不少人會出現鼻干、咽干、皮膚干燥、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瀉、過敏、抑郁等問題。 義烏市中醫醫院主任中醫師朱東碧表示 秋分過后,要注意防止寒涼之氣傷身,及時添衣保暖,特別是注意胃部的保暖;飲食調養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為重。 壹 防秋燥 秋燥不僅使人感覺不舒服,還會誘發感冒、咽炎、鼻炎等疾病。朱東碧說,預防秋燥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少吃過于油膩、甘甜、辛辣之品,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以及粗糧和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并適當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 貳 防過敏 秋分后,空氣中容易散布花粉等致敏物,再加上溫差大、氣候干燥等,易引發過敏癥狀。朱東碧提醒,秋分前后若出現鼻炎、結膜炎、咽炎等情況,應先考慮是否與過敏有關,先遠離過敏原,如果癥狀沒有及時緩解,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判斷是否是過敏引起。 叁 防感冒 秋分時節,陰氣逐漸加重,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人體易遭風寒侵襲,人易感冒。人們要時刻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服,并進行必要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以預防感冒等疾病的發生。 肆 防腹瀉 進入秋分,氣候漸涼,此時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起居,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腹脹、腹瀉、腹痛等癥狀,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飲食上還要有規律、講衛生,口味要清淡。 秋分是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過后,金氣斂降、壓力增加,地面以下陽氣漸多于地上,天氣一天比一天冷。 中醫常說的“夏季過后無病三分虛”。因此,秋分過后也是最易生病的季節。 要想秋無病,養生“三板斧” 3處不能凍 腰部不能凍,腰部著涼容易導致寒邪侵犯腰腹部,導致腰腹部的疼痛; 腹部不能凍,腹部屬陰,脾為至陰,最不能受涼,受涼則會引起腹痛腹瀉,日久脾胃受損; 后背部不能凍,后背受涼最容易導致寒邪入侵肺部,引起感冒、發熱。 3法養肺氣 清晨慢跑:一天中養肺的最佳時間是早7點~9點,這時肺臟功能最強,最好此時進行慢跑等有氧運動,能強健肺功能。如果沒時間,多做擴胸運動也可以。 入夜含梨:肺臟功能最弱的時間是晚21點~23點,晚飯后口中含一片梨,到睡前刷牙時吐掉,可以滋潤肺臟。 熱水熏鼻:將熱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對準茶杯吸入水蒸氣,即可滋潤肺臟,每次10分鐘左右,可早晚各1次。 3方解秋疾 緩秋燥——清肺梨:將梨帶皮切塊,放到碗里隔水蒸,煮好后可拌入蜂蜜,趁溫熱吃效果最好。1日3次,早中晚分服。 止秋咳——白蘿卜汁:將新鮮的白蘿卜削皮后加少量水榨成汁,一周喝1~2次即可防治秋咳。 防感冒——蔥白姜片粥:先將粳米熬成粥,快出鍋時放入姜片和蔥白碎,再煮5~10分鐘即可預防風寒感冒。 3物來秋補 平補首選老鴨湯:鴨子以雄者為良,老者為佳,有滋陰養胃清肺補血之效,補而不燥,適于頭痛、陰虛失眠、肺熱咳嗽等癥。 來碗枸杞山藥粥:枸杞平補脾胃,山藥不溫不燥、純補無泄,食枸杞山藥粥,可滋陰潛陽。 平補陰陽吃枸杞:枸杞是平補陰陽的好東西。30歲以下的人,多少歲每天就吃多少粒,年齡大的每次吃30粒即可。 年輕人火力壯,最好用水煮,可讓枸杞藥性有沉降之力,能補到肝腎,既補得踏實又不會上火。 3果益身心 柑橘:柑橘性溫、味甘,有開胃理氣、止渴潤肺之功效。 蘋果:蘋果性平、味甘,是健脾開胃的良品。粗纖維含量高的蘋果含有蘋果酸和鞣酸等,有收斂止瀉的作用。 柿子:柿子性寒,味甘、澀,鮮柿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僅次于柑橘,而高于梨和蘋果(有胃病者要少吃)。 3法助睡眠 柏子粥安神:柏子仁半兩洗凈瀝干,放入杵臼內搗為細泥備用,粳米二兩洗凈,入沙鍋內,大火熬開,放入柏子仁,文火熬制一刻鐘,少加鹽,可食。 靜神調息:端坐位,挺胸收腹,下頜內收,將右手放于左胸的心前區,閉合雙目,使精神進入寧靜狀態。 慢慢地調節呼吸,使呼吸速度緩慢而深沉,然后右手根據呼吸的速度順時針地輕摩心臟,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按摩一圈,按摩36圈。有運行氣血、養心安神的作用。 百合水泡腳:睡前以百合水泡腳,具有斂陽之效,可緩解神經衰弱,治療多夢。 取鮮百合100g,酸棗仁20g,遠志15g。將鮮百合浸泡一夜,與酸棗仁,遠志加水2000毫升煮沸,取汁入盆中,先熏蒸,待溫度適宜時浸泡雙腳,每天睡前1次,每次30分鐘,7天為1療程。 文字| 陳金花 部分內容綜合養生中國 編輯| 張丹娟 |
|
來自: 昵稱49557057 > 《節氣,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