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少數人心中的偏激情緒和戾氣,需要從對家長的教育做起,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孩子與同學的沖突。目前家長和教師交往中出現的矛盾,家長在處理孩子涉及的糾紛時的不理性舉動,都與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關。 9月21日,浙江瑞安一名男子持刀入校殺害一名小學生。據瑞安市公安局通報,犯罪嫌疑人林某某的女兒19日與同校學生葉某發生口角,眼部被打致疼痛(傷勢輕,未就醫,正常上學),林某某而心生怨氣,21日攜帶水果刀到學校尋找葉某報復并傷害葉某。目前,犯罪嫌疑人林某某已被瑞安警方刑事拘留,當地檢方提前介入此案,教育部門安排對學校其他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相關報道見07版) 女兒被同學欺負,家長出面找對方報復并將對方殺害,這起案件的性質非常惡劣,后果和影響異常嚴重。案件披露后,很多人對犯罪嫌疑人的兇殘行徑十分憤慨,但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些網友卻站在犯罪嫌疑人一邊,認為他用生命保護女兒不受欺負,值得理解。這些網友的心態,反映了一種需要警惕的社會情緒。 林某某殺人案絕對是極個別案例,但個案就發生在那些充斥偏激情緒、嚴重戾氣的聲音中。消除少數人心中的偏激情緒和戾氣,需要從對家長的教育做起,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孩子與同學的沖突。目前家長和教師交往中出現的矛盾,家長在處理孩子涉及的糾紛時的不理性舉動,都與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關。不少家長實際上接受的是“成功學”教育,這種教育不但要求孩子必須處處爭強好勝,而且要求家長也要爭強好勝,不能在任何地方輸給其他人。這樣的“成功學”教訓必須改變。 近年來,一些地方發生的校園暴力案件有增多之勢,對于校園戾氣的加重,家長和社會都有責任,每個人也都可能成為校園戾氣的受害者。那些理解犯罪嫌疑人林某某的人,自己在遇到類似事情時,可能也會采取這種過激措施,覺得是出了一口惡氣。可是他們沒有想到,這不但給另一個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成長中也會失去父親的陪伴,籠罩在巨大的陰影之中。林某某為報仇殺害了葉某,假如葉某的父母也是無論如何都要報仇,冤冤相報何時了? 學生之間發生摩擦和糾紛是難以避免的,在發生摩擦和糾紛后,學生家長需要理性對待,教育孩子與同學和睦相處,多從孩子自身角度進行反思、引導。有的學生是明顯的過錯方,但父母護犢子,始終不愿意承認錯誤,也不要求道歉,這確實令人生氣,但另一方家長應該尋求合法途徑維護權利,而不是意氣用事,在沖動之下找對方“報仇”。這是法制社會對人的素養的基本要求,為人父母者應當以身作則。 另外,對于學生之間發生的沖突,處理起來往往需要有一個過程。孩子認識到自己在沖突中的問題,本來就需要學校和家長進行教育,家長不應太急于獲得自己想要的處理結果。不少人認為,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家長如果不為孩子出頭,實在是太窩囊、太憋屈,于是主張以暴力手段解決,贊美“快意恩仇”。這種信奉“叢林原則”不顧及后果的野蠻做法,對個人和社會都嚴重不負責。以瑞安林某某殺人案為例,兩天前女兒被同學打傷,學校應該還在協調處理中,林某某就忍不住動手自己解決,這不只是因為他“缺乏耐心”,更因為他信奉“叢林法則”,甘愿以“一命抵一命”的極端方式進行復仇。 2015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配合婦聯、關工委等相關組織,在隊伍、場所、教學計劃、活動開展等方面給予協助,共同辦好家長學校;要求中小學幼兒園把家長學校納入學校工作總體部署,幫助和支持家長學校組織專家團隊,聘請專業人士和志愿者,設計較為具體的家庭教育綱目和課程,開發家庭教育教材和活動指導手冊。舉辦家長學校開展家庭教育,亟須突出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教育家長正確對待孩子涉及的矛盾沖突,通過合法途徑維護孩子的權益,決不能像林某某那樣“快意恩仇”,給他人最終也給自己釀成慘痛的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