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清官廉吏,各有清廉之節(jié),于青史中留下很多佳話,今僅擇幾事而記之,以為后人楷模。 楊震暮夜卻金。《后漢書》記載,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nóng)郡人,自幼聰明好學,拜桓郁為師,深入鉆研《歐陽尚書》,通曉經(jīng)史,博覽群書,對各種學問無不探根究底。自中年起從教數(shù)十年,門下弟子三千,人稱“關(guān)西孔子楊伯起”。大將軍鄧騭聽說他是個人才,舉他為茂才,官至荊州刺史,后遷東萊太守。在他前往東萊郡上任途中,路過昌邑縣,縣令是他任荊州刺史時舉薦過的茂才王密。為報他的知遇之恩,王密在白天拜謁楊震后,晚上又再次拜訪,于夜深無人之時將帶在身上的十兩黃金送給楊震。楊震說:“我和你是故人,我了解你的為人,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么?”王密說:“現(xiàn)在是深夜,無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說無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出。“四知卻金”的故事自此流傳,楊震也因此被后人成為“楊四知”、“四知先生”、“四知太守”。 羊續(xù)懸魚。羊續(xù),字興祖,東漢泰山平陽人。《后漢書》記載,羊續(xù)任南陽郡太守后,他手下的一位府丞得知他愛吃魚,就特地給他送去一條名貴的大魚。羊續(xù)將這條大魚“懸于庭”(掛在屋外的柱子上),經(jīng)風吹日曬,成為魚干。過了不久,這位府丞又送來一條更大的魚。羊續(xù)將他帶到屋外的柱子前,指著懸掛著的魚干說:“你上次送的魚還沒有吃,請你一起拿回去吧。”府丞甚感震驚和羞愧。這件事情傳開后,南陽郡的百姓無不稱贊,他們感念羊續(xù)之高潔,稱其為“懸魚太守”。從此再也沒有人敢給羊續(xù)送禮了。后世的南陽太守、知府,有很多以羊續(xù)為榜樣。清人蒲松齡以《官吏聽許財物》贊之曰:“不見裴寬瘞鹿,且看羊續(xù)懸魚。省識封建官吏真面目,清官廉吏也難為!” 包拯不持一硯歸。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北宋名臣,人稱“包青天”。宋仁宗康定元年,包拯任端州知州。端州出產(chǎn)硯臺,端硯名貴,大多用于進貢朝廷。《宋史》記載,此前的知州都趁著進貢大肆斂取進貢數(shù)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給當朝的權(quán)貴們,硯工苦不堪言。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進貢朝廷的數(shù)目制造硯臺。他在任職期滿離開端州時沒有帶走一方端硯,民間亦有包公“不持一硯歸”的傳說。一代名臣包拯成為清官的化身,成為“青天文化”的核心人物,在他身上也寄托著中國人綿延千年的“清官情結(jié)”。 況鐘作詩拒禮。況鐘,字伯律,明代江西靖安人。《明史》記載,明宣宗宣德五年,況鐘得到尚書蹇義等人舉薦,升任蘇州知府。他在蘇州知府任上清正廉潔,孜孜愛民,前后幾任蘇州知府沒有能比得上他的,被蘇州人民譽為“況青天”。明英宗正統(tǒng)六年,況鐘任期已滿赴京述職,蘇州大小官員和百姓紛紛贈禮送行,況鐘全部拒收,并作《拒禮》詩:“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棉。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淚注如泉”。況鐘以詩明志,對百姓的送行深感慚愧,盡顯清官本色!以“兩袖清風”比喻為官清廉的,也是源于況鐘的這首《拒禮》詩和同時代于謙的《入京》詩。 于成龍立檄拒禮。于成龍,字北溟,清代山西永寧州人。身為康熙時的“天下第一廉吏”,他對官場上請客送禮、賄賂公行之風一直深惡痛絕。康熙十九年,于成龍任直隸巡撫。轄區(qū)內(nèi)大名縣縣官遵循舊習,按照當時官場的規(guī)矩在中秋節(jié)前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于成龍當場嚴詞拒收,并隨后頒布了《嚴禁饋贈檄》,對那位給自己送禮的大名縣縣官進行通報,并嚴令所屬官員,今后如發(fā)現(xiàn)逢年私送者,決不寬恕。后來他在兩江總督任上制定了以“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征收,崇節(jié)儉”為內(nèi)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為地方官的行為準則。時人稱凡于成龍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治國先治吏,一代廉吏不僅自己做到了為官清廉,還整肅吏治,使官場風氣和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隨著私有制的產(chǎn)生,貪污腐敗的毒瘤在中國已存在數(shù)千年,一直是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心腹大患,即便是心狠手辣的洪武皇帝朱元璋用盡各種極致手段也無法徹底根除。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廉與貪、清與濁兩種力量總是此消彼長,而吏治的清廉與否則直接關(guān)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正是深諳此道,所以治理國家首重廉吏,管理官吏先從廉政抓起,因此康熙王朝在反腐倡廉的道路上也就走的更遠。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為官當以清廉為先。幾千年來,清慎勤一直是封建時代的士大夫為官從政的箴言,他們以此堅守為官之道,堅持個人操守。這些清官廉吏不僅給當世的百姓做出了表率,也成為史學家筆下廉吏的典范,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以史為鑒,養(yǎng)清廉之志,養(yǎng)浩然正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