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沙家浜,來源于從小耳濡目染的那些抗戰經典,記憶里煙雨迷蒙的沙家浜,總會籠罩上一層紅色氣息,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蘆葦蕩的那些革命故事似乎總還是會悄悄爬進似有若無的記憶里,仿佛稍不留神就能悄然瞥見阿慶嫂、郭建光等革命戰士的身影 ~
而后來,漸漸對沙家浜游覽更多的了解,記憶里的沙家浜,逐漸變成阿慶嫂的故鄉,蘆葦蕩和大閘蟹的天堂;身著紅色革命戰衣的沙家浜,也會有著綠意盎然的水鄉風景,披著一襲江南舊衣宛轉悠揚,淺笑嫣然,似乎一磚一瓦,一樓一臺,一亭一閣都裝扮的靈秀俊逸,有著小橋流水,江南水鄉的風韻多姿與浪漫多情。
沙家浜鎮位于常熟市南隅 , 南挽風光旖旎的陽澄湖 , 北枕波光鱗鱗的昆承湖,與十里虞山隔湖相望 , 總面積 33.13 平方公里 , 人口 l.86 萬人。這里氣候宜人,地肥水美,物產豐富,民風淳樸,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美稱。更為人津津樂道的的是,當年的熱播電視劇《沙家浜》也是在此拍攝,至今在景區中仍能看到劇中的實戰場景,甚至還能坐游船深入蘆葦蕩,欣賞優美的濕地風光。
這里是抗戰時期蘇常太抗日的游擊根據地中心,在蘆葦蕩的綠色帳蔓里,新四軍戰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戰斗詩篇。以沙家浜革命故事為原型創作的現代京劇《沙家浜》更是唱紅大江南北,沙家浜也因此聞名遐邇。
【蘆蕩畫中游】
來到沙家浜,境內河港縱橫,蘆葦蔥郁,綠野遍布,岸柳成行,目之所及滿是散落在骨子里的輕松愜意,盡現一派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光;
景區里散落著一些獨具江南韻味的村舍,古街、小橋、茶館、荷花池、花海,行走其間,小橋流水人家 " 景象撲面而來。
" 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 一出京劇《沙家浜》使沙家浜抗日革命根據地名揚四海、家喻戶曉。來到沙家浜風景區,當然少不了乘船游蘆葦蕩,一賞常熟沙家浜的濕地好風光。
湖蕩中菱荷相間,蘆葦密布,乘著古色古香的畫舫穿行在蘆葦迷宮中,蕩漾在湖面,微風掠過,卷起層層綠波,悠來蕩去,一派大自然和諧的生態景觀;而當年阿慶嫂與當地百姓就是將受傷的新四軍藏在這樣的蘆葦蕩中療傷、與日軍周旋。
劃船的船夫有的時候會唱幾句當地的小調,雖然聽不懂但是很有韻味。徜徉在曲曲彎彎的的河汊里,晃動一泓碧水,搖碎青天白云,總能感受到蘆葦蕩從身邊經過的輕松愜意 ~
桌上擺置了一堆茶歇點心,或是隨意聊上一些風花雪月閑話家常,或是在周遭捕捉逗鳥飛舞的各種瞬間,品一壺香茗,享受時光悠悠……再現抗日戰爭時期江南水鄉風貌,倒也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沙家浜革命紀念館】
紅色沙家浜,更是一出軍民團結如一人的傳奇史劇,讓阿慶嫂,蘆葦蕩,湯司令,還有那記憶里的白洋淀都鮮活起來 ~ 戰陽溝婁、伏擊八字橋、夜襲滸墅關、奇襲虹橋飛機場等歷史事件至今仍廣為傳頌 ~
一路走來," 沙家浜亭 " 石碑上的 " 沙家浜 " 三字是由當年 " 新四軍 " 六團團長,沙家浜抗日根據地創建人葉飛,1990 年 5 月已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時故地重游題寫的。
這座為紀念和弘揚沙家浜軍民光榮傳統而建立的教育展覽館,占地面積 6400 平方米,建筑總面積 4492 平方米,是一個紅色文化氣息的現代革命歷史紀念館。入口處設有當地的紀念碑亭,對面就可以進入長長的甬道,拾階而上,是紀念英勇的沙家浜優秀兒女的壯觀雕塑。
走入莊嚴肅穆的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心情也隨之沉重了起來;置身其中,閱覽一幕幕當沙家浜抗日軍民魚水情深、共同抗敵的感人事跡。仿佛還能感受到當年陽澄湖畔蘆葦蕩里的革命風云,抗日戰爭的每一場勝利,都是血與火的洗禮,都伴隨著英雄兒女的犧牲。
都說沙家浜是一方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熱土,更是一出軍民團結如一人的傳奇史劇;展館里各式各樣的陳列和文字介紹,實景展示,展現出的軍民齊心抗敵的場面總是讓人熱血沸騰 ~
【蘆蕩烽火,實景劇里的沙家浜情懷】
來到沙家浜,千萬別錯過當地的大型實景表演—蘆蕩烽火,這也是景區里最受歡迎的項目,已吸引數萬名游客前來觀看,并獲得眾多好評,成為沙家浜一大演藝支柱品牌。全劇雖說只有 30 分鐘,但也短小精悍,值得一看。
以沙家浜地區軍民團結一心、打破敵寇封湖詭計,順利掩護傷病員的故事為題材演繹的實景劇《蘆蕩烽火》,運用了多種火爆、水爆等高科技手段,配合水上飛艇表演等特技,震撼的聲光電場景,真實的民居建筑造型,給館中農帶來震撼的視聽覺盛宴 !
這場紀念新四軍蘆葦蕩抗日游擊的紅色舊事,演繹了一段讓人動容的軍民魚水情深。精彩的雜技、武術表演,加上聲光電特技的融合,讓人情不自禁置身于抗日戰爭年代的特定氛圍里 ~
常熟沙家浜,不僅是一出唱不斷的京劇回憶,一支講不完的革命故事,更是一處游不盡的自然生態園。紅色的革命烽火,綠色的蘆蕩生態,都在沙家浜的記憶里閃耀成最別致的江南回憶。
樂途專欄作家:swenty 發布時間:2018.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