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名老中醫經驗集——周楣聲 2

     鑒益堂 2018-09-25

    (二)中醫脈學與心血管系統的一般關系1.心血管之脈在中西醫脈診中具有同等地位:根據橈動脈的搏動狀況,用以作為生理機能的探測與病理變化的推理,這不僅是中醫的常規,同樣也是西醫的守則,只不過是在認識方法上,存在著深與淺,全與偏的不同差別而已,在西醫來說,雖然也列舉了許多脈名與每一脈所代表的病理變化與涉及到相互影響以及連鎖因果的推理關系,但基本上是以心血管本身的機能狀況與病理變化為主,并未曾深刻地注意到寸口橈動脈的搏動狀況,乃是人體對內外界環境各種變化的綜合反應。這就不能與中醫脈診相提并論,但在我們探討中醫脈學時,同樣自應給以確定的地位。

     


    2.中西醫脈名異同:西醫和中醫一樣,在按觸橈動脈搏動狀況時,也確定了很多名稱,其中絕大部分不但其名稱和中醫相同,其所代表的病理意義也多可互相印證。周氏經過詳細比較,列表說明,有一定的對照參考價值。


     


    中西醫脈名異同對照表西醫各種脈名形性相等于中醫的脈象均脈PulsusAogualis心率在每分鐘72次以上,心動周期平均為082秒,起伏與間隔幾乎完全相等,即有差別也不超過1/6秒,充實柔韌,秩序井然者平脈小脈PulsusParvus脈搏體積細小及相對于大脈而言小脈虛脈PulsusVacnus脈搏細弱無力虛脈實脈PulsusPlenus脈搏充實飽滿實脈軟脈PulsusMollis血管彈性良好,但充盈不良濡脈(軟脈),芤脈第一卷468西醫各種脈名形性相等于中醫的脈象硬脈PulsusDurus血管僵直硬化,彈性減少革脈(堅脈)速脈PulsusCeller頻脈PulsusFreguens心搏頻率每分鐘超過90次者數脈(疾脈)遲脈PulsusTurdus稀脈或徐脈PulsusRasus心搏頻率每分鐘降至60次以下者遲脈(徐脈)交替脈PulsusAlternaus脈搏頻率規則,但一個強的和一個弱的脈波交替出現與仲景所謂之厥脈部分相似①水沖脈WaterHammerPulsus或稱水钅追脈,高脈,滑脈,跳脈(BoudingPulsus)高度跳脈,稱柯氏脈(CorrigausPulsus)脈波升降幅度增大,洶涌滿指,有如水波沖擊之狀洪脈奇脈(吸停脈,逆脈)PulsusParadoxus在深吸氣時,脈波可以消失不同脈PulsusDigerens左右手脈波的強弱和出現的時間上可能不一,但無頻率上的差異復脈(重復脈)DicroticPulsus脈波在下降的途中,又復有新的升起,好象是第二個脈波低平脈PleteanPulsus脈波升降幅度減少,升起徐緩,而降落亦復延遲從上表中可以見到,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對于脈搏形性的描述,其見解和名稱大體上是接近的。在中醫所列舉的各種脈象之中,如浮、沉、長、短等脈,雖為臨床所常見,但并未被西醫所采用。而西醫所列舉的各種脈名,如交替脈、吸停、不同、重復與低平等脈,在臨床上也并非罕見,也為中醫所缺漏。這在今天論脈時都是一種嚴重的偏向,必須在中醫論脈的基礎上,汲取西醫的養分,以壯大中醫脈學的成果,充實中醫脈學的內容,使中醫脈學更能合乎時代要求和富有時代氣息,因此理應把不同、吸停、重復和低平等四種脈象吸收過來,另外把交替脈合并在厥①脈里而一并敘述,鑒于中醫對脈象的取義,都是用單一的形容字來稱呼的,周氏把不同脈稱為差脈,低平脈簡稱為低脈,奇脈與復脈則仍用西醫原名,以見統一。中西結合,對照歸納,有35種脈象,連同生理之平脈,就成為36種脈象,其所附之四言詩曰:①見張仲景《金匱玉函經》,在原著脈象各論中有詳述,即漸強漸弱交替出現。


     


    中西脈象,有異有同,同可合一,異須互通。時至今日,難泥舊章,取長補短,今古相商。交互歸厥,不同稱差,低奇與復,五脈新加。生理脈一,病理三五,中西合流,三十六脈。


     


    3.脈象分類不能再蹈前人舊轍:對脈象分類,在《內經》上早有說明,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按尺寸浮沉滑澀而知病所以治。”《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調其脈之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這就是古代對脈象分類的明證。宋人《脈訣》創立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短,虛,促,結,代,牢,細,動)二十四脈。進一步作了劃分。元代滑伯仁又以浮,沉,遲,數,滑,澀為綱,增入大,小,長,短,牢,急六脈,仍為三十脈,明代李時珍又損去大、小與急三脈,列出二十七脈,并未依類歸納。明代李中梓又以浮、沉、遲、數為綱仍為二十七脈。其他各家雖各有其分類方法,但均以浮、沉、遲、數為基礎,其所依據的無非是在大、小、長、短、虛、實、滑、澀等幾個方面。晚清以來,又有以深度(浮或沉),頻率(遲或數),幅度(大或小),強度(虛或實),節律(結或代),作為分類標準。雖然各有見地,但均未能執簡馭繁,扼要而全面地概括出脈象變化的基本規律。


     


    周氏認為對任何事物的分類,都是根據它們的基本屬性和近似的性質,人為地加以劃分和歸納。各類之間的界限,就很難十分清楚,它們的體系和位置都是相對的,只是在相對穩定體系當中,有著它們各自的性質和內容,脈象變化的運動規律,不外是以形態和節律這兩種基本形式來顯示的。在形態方面來說,正常時是形體停勻,充實柔韌,在右寸口六部之間,并無大小浮沉不相應稱的情況。在節律方面來說,古人是用不疾不徐,從容應手來形容的,這就是指能把脈搏頻率限制在一定范圍以內和能保持著一定姿態神韻,表現出有充沛的潛在力量者,這就是生理脈象最主要與最基本的特征。


     


    脈之大小長短,浮沉滑澀等等,都是屬于形態變化,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體狀”。脈之偏快偏慢,快慢不齊,或是在規則的頻率之中出現間歇者,都是屬于節律變化。由此可見,脈象的形態與節律,這兩種基本動態,在病理情況下雖然變化多端,也不能超出這兩大類基本范圍以外。


     


    因此劃分脈象的第一步,首先就是運用“二分法”把各種脈象劃分為互相排斥的兩個類。在以形態變化的這一類中,首先就把有節律改變的各種脈象排斥開;在以節律變化的這一類中,把形態改變的各種脈象排斥開。再根據形態改變與節律改變的基本表現,就可作出如下表所列的劃分。


     


    新擬脈象分類表分類依據基本動態特定形式(脈名)形態改變深淺有別寬窄不同強弱各異伸縮不等偏淺浮脈芤脈濡脈革脈偏深沉脈牢脈弱脈伏脈偏寬大脈洪脈偏窄小脈細脈偏強滑脈實脈偏弱虛脈低脈厥脈澀脈偏伸長脈緊脈弦脈偏縮短脈動脈第一卷470續表分類依據基本動態特定形式(脈名)節律改變頻率失常至數參差偏快數脈急脈偏慢緩脈遲脈間歇奇脈結脈代脈促脈不齊散脈微脈差脈復脈如上所述,可見周氏對于脈象的分類和劃分,是十分深刻而細微的,是對傳統脈象分類的升華和別開生面。這不能不說是對中醫學說的一大貢獻。


     


    4.中醫脈象應賦予西醫的具體內容:中醫脈學本來就是一種憑藉指尖的靈敏觸覺與深遂心靈兩者相結合而成的經驗科學。脈象的形象表現,既寓存于跡象之中,又超出于跡象以外;既可以用語言文字作形容,又不是語言文字所盡能描繪。所以古人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是這種道理。


     


    古人早就想用圖解的方法,來描繪脈象的形性,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對于心血管系統的機能及其他方面,未能有詳細的了解。因而求顯反晦,反招垢病。周氏為了能把以往空洞虛無的論脈方式矯正過來,特運用西醫的學說在每一脈象之下,增附“有關病理因素示意圖”,賦予中醫脈象的具體內容,這雖然對于脈象變化真正機制距離很遠,但是作為闡明脈象的一個方面與淺近形式,也不失為研究脈學之一助。現錄二則如下,以例其余。


     


    虛脈病理有關因素示意圖(三)中醫脈學與經絡系統的特殊關系1.左右寸口分候臟腑是以經絡學說為根源:兩手六部分候臟腑的診脈方法,既然是中醫脈第一卷471診的精華和秘奧,自然應該追本溯源,明確其理論依據,才能進而肯定其臨床價值。有如前述,“脈”的正確涵義,乃是人體各種溝通聯絡體系之總稱,中醫脈診方法的形成,自上古三部九候診法開始,既是以心血管之脈為根本,同時更是與經絡之脈相結合,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學說根源與相應的基礎,就是建立在經絡體系之上的,離開經絡學說與經絡體系的作用機制,就不能對中醫的脈診作出理解與應用。有許多中醫文獻認為寸口六部與臟腑相應的關系,首先是來源于《素問·脈要精微論》。即“尺內兩旁則季肋也……”那一大段文字,周氏特別著重指出這乃是古人在正身垂手仰臥或直立以前臂內側尺部相對處之季肋為起點,所作出的人體表面的診察法,與兩手寸關尺六部并無牽涉。是后人用削足適履的手法強行納入于寸口六部之中的。


     


    說理詳明,此處不能具錄,因此,這一學說根源,應以《難經》為依據。


     


    在《難經》的第一難中,就把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生死吉兇列為第一要義。在第二難中又把寸口劃分為寸關尺三部,在《內經》上寸口只有尺寸之說,在尺寸之間增添了“關”的界限,是自《難經》開始的,在第十八難中乃有了寸口六部與臟腑的相應關系。后世注解《難經》者于此均有所發揮。現將第十八難原文,及徐靈胎氏之注釋,抄錄于下,以供參研。


     


    第十八難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三部寸關尺也,四經兩手寸關尺各候一臟一腑也。手有太陰陽明,手太陰屬肺,手陽明屬大腸,皆診于右寸。足有太陽少陰,足太陽屬膀胱,足少陰屬腎,皆診于左尺,為上下部,右寸為上,左尺為下,何謂也?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此言左右手循環相生也。足厥陰少陽木也,足厥陰屬肝,少陽屬膽,皆診于左關。生手太陽少陰火。手太陽屬小腸,手少陰屬心,皆診于左寸,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少陽火,手心主即乎厥陰心包絡也,手少陽屬三焦,推本文之意,則宜診于右尺,生足太陰陽明土,足太陰屬脾,足陽明屬胃,皆診于右關,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更相生養者也。以上釋三部四經上下之義,下文又論所主之病也,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三部各有浮中沉故為九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此又不以經絡以部位言。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即《素問·脈要精微論》所云,上竟者胸喉中事也,下竟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但其候脈法與此微別……徐氏又說:“此篇所論六經部位,乃《素問·血氣形志論》所謂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心主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手陰陽也。”“而后世《脈經》《脈訣》因之。但《素問》止言經絡表里如此,并不指為診脈之位,今乃以右尺診心主少陽,及第八難以腎為三焦之原,三十九難又謂命門氣與腎通,皆互相證明也……蓋《內經》診法其途不一,而《難經》則專以寸口為斷,于是將經中診法盡附會入云,此必別有傳授,不可盡議其非……”。在第一難中,徐氏就說過:“獨取寸口者越人之學也,自是而后診法精而不備矣。”寸口六部與臟腑相應的位置,其源雖出于《難經》,自此而后,即為后人所信奉,如楊玄操、丁德用等注解《難經》,王叔和之《脈經》,以及高陽生之《脈訣》等對之均未加更動。


     


    后世的意見,忽視了寸口六部與經絡體系的關系,因而對腎、心包、三焦、大腸、小腸的位置,抱著各不相同的看法,就對這幾個臟腑搬上搬下,搬左搬右,或多或少,任意安排。在第十八難中,早已明確指出大小腸是分候于兩寸,乃后世諸名家提出反對意見,而對高陽生的《脈訣》以大小腸分候于兩寸,痛加詆毀,群起而攻之,幾欲置之鼎而后快。這是中醫學說史上的第一卷472冤案,是崇拜偶像的典型。


     


    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各家并無異議。而對尺寸來說就各執一說。有人(如張景岳等)則以膀胱、大腸應左尺,以小腸、命門、三焦應右尺,又以兩尺應兩腎。又有人(如吳謙等)則以左尺應腎、小腸、膀胱,右尺應腎、大腸。又以三部應三焦。諸李(時珍父子、中梓叔侄)以左寸應心與心包,左尺應膀胱及腎,右寸應胸中及肺,右尺應大腸及腎。因之,寸口六部與臟腑相應的關系,仍應以《難經》為依據,這才能符合臟腑與經絡的完整性和依存性。


     


    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機理,既然是上古血管與經絡相結合的脈診的演進和發展,就更不能和經絡學說相割裂,而從經絡學說以外尋求根據,可見中醫的經絡學說,是和上古的三部九候診法,以及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診法,是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吳草廬、李瀕湖等皆認為“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也,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李氏又說:“且脈之應于指下者為有經絡,循經朝于寸口也。”可見左右寸口分候臟腑這一學說的基本觀點,早已被確定是和經絡學說分不開的。


     


    2.寸口為“脈之大會”,是經絡作用的集中體現:首先必須對《內經》“肺朝百脈”作出理解,才能對《難經》“寸口為脈之大會”有所說明。此之所謂“脈”,主要是指經絡之脈而說的。肺為什么能受百脈之朝奉,因為肺為華蓋,居于至高,人身經絡之脈,其上下出入,無不交貫于胸中,早在呂廣注解《難經》時就指出說:“肺為諸臟上蓋,主通陰陽,故十二經皆會手太陰寸口……十二經有病皆見寸口,知其何經之動,浮沉滑澀……,以知其生死。”丁德用也說:“肺主氣,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凡五臟六腑有病,皆見于氣口,故曰大會也。”《內經》和《難經》均指明經絡之脈是以手太陰的肺經為其終始,這無疑是說明胸腔內壓力的周期變化,是經氣流注的推動力量,為經絡之脈所仰賴,而寸口的經渠穴乃是經脈渠道之意,不但肺之經氣由此流行,而心之血管亦由此通過,肺之經絡受百脈之朝會,心之血管主一身之灌溉。在這一盈寸之地,互相糾結,彼此環抱,形成為經絡與血管互相交會之樞紐。所以寸口的三部九候診法,才能取上古的三部九候診法而代之,成為中醫四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四)獨取寸口在中醫脈診中的雙重意義綜上所述,可見中醫脈診的主要內容,乃是以寸口處的橈動脈的搏動變化為特定討論中心所形成的特定理論體系,決定脈搏形性改變的主要力量是來自心血管系統的機能,而心血管本身之機能又為全身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所決定,因此才能由寸口脈搏的形性改變。來推理心血管本身以及其他系統與器官生理與病理的各種變化。沒有這種連鎖因果的相應關系就沒有中醫脈學的地位和作用。


     


    在經絡系統來說,血液流轉是產生經氣的泉源,但經絡的經氣既經產生,又可對血液流轉的動力關系與寸口橈動脈的搏動狀況起著影響和作用,由于寸口為脈之大會是經絡作用的集中體現,形成為血管之脈與經絡之脈互相交會的樞紐與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因之寸口六部與臟腑的相應關系,就可通過橈動脈的特定反應而顯示出來。如果沒有這一點,則中醫的脈診就失之粗糙和膚淺,而不能發揮其特有的專長和取得確定的臨床地位。但是全身的不同病證與不同的病理反應,決不是表現在一個方面,如一概以寸口六部與臟腑相應的關系作推理,有時是確鑿可憑,有時又是茫然無緒,這是毫不足怪的,絕不能有某項診斷方法或儀器能對全身所有病證均能作出說明。


     


    第一卷473總的來說,不論是單以心血管之脈為依據,或是結合經絡之脈作推理,均是闡明生活有機體完整現象的一個成分,是內部因果關系改變或破壞,可以在這一特定區域產生特定反應,可以分別對待,也可綜合論證,才能兼收并蓄,左右逢源,發揮中醫脈學最大效果,為臨床醫學作出貢獻。


     


    (五)寸口六部經臟脈法四言詩周氏從經臟相關的觀點出發,引經據典,斟酌諸家之言所寫成的“寸口六部經臟脈法四言詩”,既不脫離前人的藩籬,也不落入前人的窠臼,別具一格,錄之作為本文的小結。


     


    1.寸口六部與臟腑相應詩心居于左,肺旺于右,各有偏勝,應在兩寸。腑經隨臟,自外走內,大腸小腸,肺心同位。左關肝膽,右關脾胃,右右相交,另有奧義。腎與膀胱,左尺可悉,包絡三焦,應在右尺。


     


    2.寸口六部五臟生理平脈詩浮為心肺,沉為肝腎,脾居中州,浮沉之間。心脈之浮,浮大而散,肺脈之浮,浮澀而短。肝脈之沉,沉而弦長,腎脈之沉,沉石而濡。經氣血脈,歸于權衡,陰平陽秘,是謂平人。


     


    3.寸口六部臟腑病脈詩腑脈為陽,浮取可得;臟脈為陰,沉取為則。有余為陽,不足為陰,有余不足,病癥可識。


     


    4.十二經臟脈證詩(1)手太陰陽明脈證右寸浮陽,風寒汗出,口干鼻衄,頸腫齒痛;右寸浮陰,腠理不固,畏寒戰栗,肓背冷痛。右寸沉陽,上氣喘咳,胸滿心煩,尿頻掌熱;右寸沉陰,氣不接續,洞泄腸鳴,寒栗不復。


     


    (2)手少陰太陽脈證左寸浮陽,嗌干口渴,小便短黃,尿道灼熱;左寸浮陰,津傷水脫,瀉痢汗多,血量不足。左寸沉陽,脅痛煩躁,掌熱面赤,舌絳苔薄;左寸沉陰,精神恍惚,失眠多夢,頭暈汗出。


     


    (3)足太陰陽明脈證右關浮陽,溫淫汗出,口渴鼻干,消谷善食;右關浮陰,胃寒脹滿,吞酸嘈雜,腹壁肥厚。右關沉陽,腹痛便秘,肋滿舌強,譫語煩躁;右關沉陰,腹脹善噫,水閉體重,不食自利。


     


    (4)足厥陰少陽脈證左關浮陽,咽干口苦,心煩喜嘔,往來寒熱;左關浮陰,完谷飧泄,厭食不饑,心虛膽怯。左關沉陽,肋痛黃疸,木火內燔,頭痛驚厥;左關沉陰,面色脫色,虛風內動,精神恍惚。


     


    (5)足少陰太陽脈證左尺浮陽,風寒在表,陰虛火動,膀胱濕熱;左尺浮陰,細小過渡,膀胱虛寒,尿頻清白。左尺沉陽,胎產血結,腹脹腰疼,嗌干足熱;左尺沉陰,下元衰憊,惡寒嗜睡,水腫下利。


     


    (6)手厥陰少陽脈證右尺浮陽,下焦火熾,水涸陰傷,骨蒸顴赤;右尺浮陰,元氣衰微,封藏失職,相火不足。右尺沉陽,胎產便秘,肚腹脹疼,火不受制;右尺沉陰,水停濕滯,髓竭精枯,左右一致。


     


    5.奇經八脈脈證詩(1)任督二脈脈證直上直下,尺寸俱浮,腰脊強痛,督病可呼。實長緊細,自尺上關,癥瘕七疝,內結任參。


     


    第一卷474(2)沖帶二脈脈證直上直下,尺寸俱牢,逆氣里急,沖脈昭昭。關左右彈,帶脈可決,腰如水浸,腹滿帶下。


     


    (3)陽蹺脈陰蹺脈脈證寸左右彈,陽蹺可識,體強腰疼,偏枯僵仆。尺左右彈,陰蹺可別,男疝婦漏,寒熱里急。


     


    (4)陽維脈陰維脈脈證寸偏向拇,外斜陰維,心胸肋痛,癲癇失音。寸偏向小,內斜陽維,手足相引,寒熱痛痹。


     


    四、溯源求本探討經絡當前針灸療法與經絡學說,似乎是緊密結合在一起而難以分割,談針灸者莫不侈言經絡。


     


    而究竟什么是經絡,經絡的存在形式又是什么?是人自為說,說自成書,既是五色繽紛,更是光怪陸離。而有形與無形則是爭議的焦點。有人說:對經絡的研究早于原子彈和火箭,火箭早已遨游太空,而對經絡來說還是一筆糊涂帳!雖然有形論的觀點已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但有些人還是固執己見而不肯回頭。這主要是脫離中醫認識論,對經絡學說未作全面理解與溫習,與未曾深入臨床所造成的。對經絡學說的認識必須是溯本探源,言之成理,持之有據。特將周氏見解陳述于下:1.經脈與絡脈是人身不同經絡體系共有的存在形式,絡脈是從經脈中所派生出來的:中醫對于人身各種溝通聯系的信息通路,既統稱之為“經”或“脈”,也分稱之為經隧、經脈、絡脈、經筋、筋絡和經絡等,它們既是互相溝通,又是各立門戶。如《靈樞·經脈》說:“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這就是說,人身有各不相同的經脈,由此就可產生支分派別各不相同的絡脈。由于有了這些不同的經脈與不同的絡脈所形成的經絡體系,才能使全身各個組織與器官之間不是各自為政而處于互相依維與制約的關系之中,并能起到支持與附麗的作用。在《經脈》中所說的“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種關系無論是對血管、神經、淋巴管,以及在針灸作用下所出現的感傳現象的經絡,都是合適的,絕不是單指某一系統而言。


     


    古人對經脈以及經絡的理解,首先注意到的是血脈之脈,即血管系統,主要是指外周血管的分布狀況而言。如《經脈》曰:“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何以知經脈與絡脈異也?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可見者皆絡脈也。”又如《靈樞·官針》曰:“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大經即可見直行的血管,結絡經分即大經脈與絡脈交接分叉之處,小絡之血脈自然是橫行的較小之血管。可見外周血管在經絡學說的形成與在經脈體系之組合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在《靈樞·經脈》中,雖然詳細記載了經脈系統的組成和分布,《脈度》說明了各經的長短,《營氣》指出了各經流注的順序,《經別》列舉了各經支別的六合關系。還有其他有關篇章,對經絡學說所作出的記載和敘述。這些雖都是形成經絡學說的基石,但僅有《靈樞·本輸》不夾有其他經脈體系是經絡學說惟一的獨立專章,是經絡學說的根本。“十二經絡”這一專有詞匯和生動具體的用水流現象對經氣流行所作的比譬,也是在本篇首先出現的。


     


    目前對經絡體系的認識,首先是混淆了經脈與經絡的主次關系,認為經絡系統是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由許多孫絡和浮絡所組成的。而十二經絡則是這些體系的總綱,竟把血管體系排斥在外。又常含混的認為“經絡系統能運行氣第一卷475血”。人身的氣血運行,是由全部經脈系統所共同承擔的,而在針灸作用下所激發出的經絡現象如能運行血液,不就是和血管等同了嗎,還要什么探討與研究呢?要知經脈與絡脈乃是一種從屬的母子關系,絡脈乃是從經脈系統中所分離和派生出來的支別,只有經脈能包括經絡,而經絡決不能代表經脈,這種主次關系在任何經脈體系中都是如此,決不容混淆。


     


    2.經絡實質的虛實異說早已見于《內經》:對經絡體系的理解,我們不妨先作廣義與狹義的區分,前者是指屬于形態結構的人身經絡的一般關系,后者則是指功能作用和在針灸作用下所出現的感傳線。經絡虛實和有無的爭執,是中醫學說領域內有爭議的焦點之一,不僅存在于今天,而且早見于古人。在《內經》的許多篇章中,雖然把特有的狹義經絡體系合并在廣義的經絡體系中而彼此難分,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它乃是一種無形的功能通路,曾經明確指出經穴體系乃是在皮肉筋骨等形態結構以外的屬于神氣的東西。《靈樞·九針十二原》即指出過“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此處之節是指經氣結集與交會之處,三百六十五節,即三百六十五穴。古人把節、穴、會、絡,常常是互相通用的,如《素問·氣穴論》:“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調經論》:“十二經脈皆絡三百六十五節。”《長刺節論》謂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又謂九針可以除三百六十五節氣。《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又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九針十二原》中所說的“節”,指明并非皮肉筋骨等形態組織,乃是一種神氣所游行出入的場所。這就充分說明在經脈系統形態結構的組織之外,還包含著另一種為神氣所灌注的無形體系。這種游行在三百六十五節(穴)之間的神氣,不正是十二經絡的經氣嗎!不難看出,特有經絡的這種無形體系,古人對之早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對于經絡實質,早已出現過虛實和有無之爭。


     


    有人認為《靈樞·經脈》曾說過“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脈之長短……皆有大數。其治以針灸,各調其經氣……。”因此由針灸作用所激發出經氣基礎的經絡,一定可以從形態結構方面找出證明。須知上述的經文,閱讀者們忽略了其中的一句,也是其中的一字,即“各調其經氣”的“各”字,這是說明針灸可以對各種不同的組織與經脈體系,皆可改善和調整其機能,決不單是特有的經絡體系所獨有。這是不能用凝固的思想方法對待的。


     


    3.經絡體系是中醫藏象學說的體現:藏象學說中醫認識論的一個方面,是對臟腑功能高度的濃縮和概括。中醫認識論的最大特點就是重視機能,輕視形態。中醫三才學說的天地人,所指的人,不僅是自身之人,而且也與社會的人事分工相比擬。所謂藏府十二官,就是臟腑功能描繪在這方面的說明。在針與灸作用下所激起的經氣流注就是臟腑職能的顯示和發揮。藏象十二官是主體,而十二經絡與三百六十五穴,則是官與官之間互相傳遞信息的驛站和通路。人死之后,臟腑的職能不復存在,自無藏象可言。針與灸是在活人身上根據各個器官的職能范圍,在相互聯系的通路之上施加作用,以激發和活躍其感應程度,與加強其傳導關系,從而出現明顯的感傳線與治療作用。只要藏象學說不被推翻,則各個職官之間的聯絡體系自可存在。


     


    4.經絡體系是依附于形態結構人身的信息通路:由于經絡體系的經氣流注,并無形態結構方面的特征,這就必然要以其他形態結構為依附,但與其他組織體系又無固定關系。李時珍曰:“火者五行之一,有氣而無質。”又引邵子曰:“火無體,因物以為體。”這與經氣的活動其義完全一致。故不論為經典的經絡分布范圍,與在針灸作用下的感傳所見,每是與其他體系既是互相依存,但又變動不居。如人迎、經渠、尺澤、沖陽、太沖,以及復溜、神門、太溪等,均能搏動應第一卷476手。而根據搏動應手之穴,又可推理出內外相應的經臟關系。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病本于脾,沖陽脈絕死不治;病本于肺,尺澤脈絕死不治;病本于腎,太溪脈絕死不治;病本于肝,太沖脈絕死不治;病本于心,神門脈絕死不治。”這是指經絡的循行與分布,是和周圍的淺表動脈分不開的。《素問·氣穴論》曰:“愿聞谷之會也?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谷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這是指凡屬肌肉分界明顯之處,所謂“分肉之間”,多為經穴寄附之處,而以谷命名的孔穴,都是和肌肉有關的。又如尺神經溝之小海,骶神經孔之八,下頜面動脈處之大迎等,均是經絡體系寄附于神經體系之說明。腕關節腔之大陵,肩關節腔之肩,內踝尖之呂細,中指背之中魁,鷹嘴突之肘尖,無論為正經或奇穴,均是經絡體系依附于骨骼體系之例證。如果說人身的經絡體系另有其形態結構可言,則對這些關系必須作出合理的解說。


     


    由此可見,經絡體系是以人身各種形態結構為依附,但又不為其他形態結構所決定的信息通路,是不能與其他組織體系相提并論的。


     


    5.水到渠成是理解經絡實質的關鍵:《靈樞·本樞》首先指出:“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腧之所留,六府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深淺之狀,高下所至……。”接著就用井、滎、腧、經、合的水流狀況來象征其功能和現象。把經絡作為一個特有的動態體系,并列出各經的要穴,可以說是全部經絡學說的濃縮和根源。而對于經絡實質來說,通過水流現象這一生動確切的比譬,也有了原則性的提示。


     


    以經絡比譬為河床,經氣比譬為河水,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何等可貴。當河床中有了水才能叫江河,沒有水只能叫洼地。只有“水到”,才能“渠成”。在病理狀態下,經絡體系的感傳現象其所以易于出現,也可用“江河滿溢,滂沛橫流”來作為解說。今天如果想從尸體的形態結構方面證明經絡體系的存在,就等于在干涸的土地上找水,在發電機已經停止運轉的金屬導線上測量電流與電壓,或是想從死亡的腦細胞中,尋找興奮或抑制的形態結構,當然是很難想象的。


     


    6.經絡體系是以肺臟為中心經氣流注的軌道:經氣流行不止,環周不休,雖是如環無端,不知其紀,但它和任何運動領域內的情形一樣,必然有其始動機制存在。血液的前進力量是取決于心臟的舒縮,以心臟為中樞。神經活動的各項機能,是以大腦為中樞。經氣流行,《內》、《難》均指明是以手太陰經為其終始,這無疑是以肺臟為中樞,也就是說肺臟的盈虧舒縮的呼吸作用,是經氣流注的推動力量。而胸腔又是經絡體系貫穿交會的場所。《素問·平人氣象論》所謂“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當是指心血管之脈而言。《難經》第一難所謂“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并特別強調手太陰肺所具備的作用,這就有一定理由認為此之所謂“脈行”,是指經氣流注的速度而言,而在《素問·經脈別論》中還有“肺朝百脈”之說,也是說明經絡系統內的經氣流行,必須歸之于肺臟的呼吸機能。


     


    肺主氣,經氣更是屬氣,人身經絡體系均是上下出入交貫于胸腔,由肺臟的盈虧所引起的胸腔壓力的周期性變化,既對血液循環具有挹注作用,更是經氣流行的推動力量,在針刺治療時,特別重視運用呼吸以進行補瀉與催氣行氣,更可證明經氣流注是與肺臟的呼吸作用密切相關。


     


    7.經絡體系應有生理與病理、自然與誘發之分:在臨床上早有大量實例證明,各條經絡所出現的經氣流注,既有正常的生理常道,更多異常的病理歧途。這與各種生物電波是一樣的,常道與正常的波形是互相協調與維持平衡的保證,歧途與異常波形則是互相干擾與破壞平衡第一卷477的根源。故對經絡體系的認識,就應從生理與病理、自然與誘發兩種情況進行理解和說明。


     


    (1)生理與自然的經絡:這可認為是不被感知的經絡,人身本來就是一種自動化系統內的多路通訊與多路控制的整體,既有以形態結構為特征的各種溝通的渠道,更有以機能作用相結合的感應通路。前者是西醫解剖學的基礎,是靜止的局部直觀,后者是經絡學說的根源,是生理活潑的描繪。經絡系統存在形式的經氣流行與流注等說,都是表明它是人體內部在形態結構以外的另一種機能體系和信息通路。雖有其自身的特定范疇與運行軌跡,是隨著內外界環境變化而隨時發生相應的改變,是以形態結構為依附,但又不為形態結構所決定的維持生活有機體動態平衡的生機和活力。古人所列舉的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別,以及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等等,都是指生理的經絡體系而說的。


     


    (2)病理與誘發的經絡:這可認為是可被感知的經絡,是指用特定的刺激方法,對人體的特定部位,給以一定的影響與作用,使之產生特有的生物物理的反應與感傳現象而言,這種特有的感傳反應,可以沿著或是超出生理經絡的運行軌跡而向前流行。目前對于經絡學說的認識與研究,雖是方法各異,眾說紛紜,但歸根到底都是用人為的某種刺激方法,以激發和誘導出所謂“循經感傳”作為依據,用以證明古人所說的經絡循行與分布狀況,這就不能不存有爭議和懷疑。因為屬于人身生機和活力范圍內的自然存在,是不能與人為的模擬相提并論的。病理與誘發出的感傳現象不能符合生理經絡的理由是多方面的,特舉如下:①由于作用方式,作用量,被作用的面積和部位,病理性質以及病變位置等種種差異,再加上個體因素,因而由人工激起的屬于生物物理反應的感傳路徑與現象,也就有很大差別。如方向多變,寬窄不一,可以部分地沿著生理經絡的軌跡循行,更多則是不受正常經絡的軌跡限制而越經前進,這就構成了目前在針灸作用下所出現的循經感傳,如與古代經絡路徑相比既相似又不十分相似,既不十分相似而又部分近似的根源。這就很難以之作為正常經絡的解說和依據。


     


    ②已如前述,正常的生理經絡是以肺臟為中樞,是藉助于肺臟的舒縮與胸腔的盈虧以推動經氣的流行,故以手太陰為其中樞。而由人工所激起的感傳現象,則在全身各處選取作用點均可出現,經氣流行的發源點與經氣中樞無關。而感傳的速度與形式,又是取決于作用方式與作用量。


     


    ③依照經氣流行的順序與經絡的循行方向是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之三陽從頭走足,這樣才能彼此銜接,如環無端。這就是說經氣的循行有如血液的流轉,同樣是不能倒流的。而在咳嗽時取手太陰之尺澤,感傳為何向內入胸,腹痛時取足陽明之三里,感傳為何能向上入腹。可見這種逆行的情況,是屬于在病理情況下和由人工所激起的在正常經氣運行的軌跡上特有的反應,而不是正常經氣循行的規律。


     


    ④在針灸作用下所出現的感傳現象,是與病變的輕重程度相一致的。凡是癥狀愈鮮明,則感傳作用也就愈明顯,隨著病情的好轉和痊愈,而感傳現象也就減弱與消失,這也是臨床上常見和熟悉的事實。可見在針灸作用下所出現的感傳現象,既是一種病理反應體征,也是一種病理反應產物,是與正常經絡存在著截然的差別。


     


    ⑤病理反應特以壓痛反應,可以出現在相應經絡的軌跡上,更可出現在并不相干的無經無穴的其他部位。而取用反應穴針灸,不僅效果明顯,而且由此所出現的感傳現象卻是非常鮮明。這就不能用病理反應穴作為確定正常經穴的依據,同時也不能以正常經穴的位置作為臨第一卷478床取穴的準則。這種變動不居的病理反應穴,不是又在充分說明同樣也是一種病理反應體征與病理反應產物,而人體的經穴體系不是應該有生理與病理之分嗎!⑥經絡所過,主治所及,這種傳統觀點并不能與實際所見相符。有大量事實表明,既無正經可通,又無別絡可及,同時也無病理反應穴出現,卻能出現氣至病所極其鮮明的感傳作用。


     


    比如腰痛取陰交用持續的溫和灸,灸感可由前向后直達腰部。再如闌尾炎取左尺澤,感傳進入胸腔后,可以斜過胸腹越過任脈而達右下腹。如果說這些都是通過正常的經絡途徑而發揮其前后左右的相互關系,不但在古代針灸文獻中未有發現,而在近代的解剖關系上也未見有什么直貫與斜串的聯絡結構。可見這種由人工激發和誘導出的感傳現象,與古人所說的正常經絡體系,根本上是兩回事。


     


    ⑦在針灸作用下所獲得的感傳路徑除在關節四肢與肢體交接處能曲折行進外,當進入軀干及胸腹以后,均是直赴患處,從未見到與古說相符的迂回交會的走向。可見古人所說的經絡體系在體內的曲折交會,是指在臟腑之間生理機制的感應與感通的關系,是屬于內源性的。而由人工所激起的感傳現象,是一種生物的物理反應,是屬于外源性的。這種關系十分明顯。


     


    ⑧由針灸作用所激起的感傳現象,并不只是僅限于經穴體系與反應穴,只要作用于身體的某一敏感點,即可激起經氣流行。現在有多種多樣的針刺方法,如頭針、耳針、鼻針、眼針,以及手針、腳針等等,有的作用點是有經有穴,有的根本是無經無穴,而大多均能有感傳現象與感傳線的出現,是不能用十二正經或奇經八脈說明的。試問研究與證明經絡體系應以何種感傳途徑為準呢?⑨由氣功所出現的經氣流行,如大小周天等等,也是在人為的意念作用下以生理經絡為軌跡所導引出的自身的能量蓄積與運行,也與自身的生理經絡存有差異,而不是什么內屬臟腑外絡肢節傳統的生理經絡體系。


     


    綜上所述,可見人身機能通路的生理經絡,雖有軌跡可循,但無形態可征。了解其軌跡與掌握其與某一或某些臟器的機能相聯系,就可通過這種軌跡發揮其調整與提高的治療作用。


     


    在針灸作用下所獲得的感傳現象與治療效果,是一種點、線、面的結合。即由作用點而出現感傳線,由線而及于患處之面,這種線的走向能以生理經絡某一段的運行軌跡為基礎而流行擴布,多數是以患處的位置為其終點,而與正常經穴的分布狀況僅有部分相符而絕大部分則是不符。因而由此所獲得材料僅是經氣運行軌跡某一部分的證明,而不是研究正常經絡的依據和憑證。如果認為在針灸作用下所出現的感傳現象與感傳線,就是相同于古人所說的經絡體系這是說不通的。


     


    另外在針灸作用下所激發出的感傳線,在肘膝以下可以按照古人所說的經絡體系循經前進,但當進入頭面及軀干以后常是混淆難分,故可直接稱之為“感傳作用”或“感傳現象”,而省去“循經”一詞。這樣可以加深對針灸作用的理解,而不為“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所拘。


     


    8.經脈體系的聯系和依存:如果已經確認不論是神經、血管與經絡,都是經脈系統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針灸效果的一種因素,而不是針灸效果全部或惟一的依據,則針灸學的內容乃是以全部的經脈體系為其內容,而針灸的治療作用自將由各個經脈體系所分擔和綜合共同發揮其作用。


     


    但在各個經脈體系中,其地位與作用也是各有側重,因而對不同的針灸方法所獲得的效果必須給以不同認識。在同一患者,同一孔穴,同一時間,由于針灸的作用方式不一樣,則人體就第一卷479可通過不同的經脈渠道,出現不同的反應形式,而收到近似或相同的效果。以少商為例,同一喉痹患者,可以分別采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急劇短暫的燒灼(麥粒灸、點灸或打燈火),或是采用穩定持續的溫和灸使之出現感傳而皆可收效。雖然是同時作用于經脈系統中的神經末梢、微血管、微淋巴管和經絡,而在解釋其作用與效果時,就可從不同角度出發而給以不同認識。既可認為是作用于微血管出血而獲效,也可認為是作用于神經末梢由反射作用而獲效,也可認為是由經絡感傳而獲效。在這三者之間,均各有其理論依據,但可以明顯看出雖屬同一部位,因作用方式的不同,就可通過不同途徑而發揮其作用。因此在解釋針灸作用機理時,必須根據其作用特點與反應特征,認清其主次環節,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解說和更為合理的應用。


     


    9.對經穴體系的選擇與應用(1)不同經脈不同病癥就有不同的針灸方法:《靈樞·九針十二原》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就是這方面的明訓。以針刺來說,《靈樞·官針》曰:“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夠。”可見古代九針之制,就是為了取皮膚、腠理、肌肉、血脈,以至瀉血排膿等不同用途而制定的具體例證。


     


    (2)不同經脈不同病癥就有不同的選穴原則:這是經脈體系與針灸療法的關系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①識穴知經,有經有穴:《靈樞·本輸》:“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腧之所留,六府之所與合。”并列舉各經的要穴。《素問·氣穴》及《氣府》則是孔穴的專章,其他篇章不及其述。由于有了經穴學說,才能發展成為特有的針灸學這門科學。在經穴學說的指導下,取得了臨床上特有的效果,并且把灸法與針法與一般的物理療法區分開來,這是針灸學說的基礎,以下各法可以說是這一原則的補充。


     


    ②定部守位,無穴無經:《素問·刺要》:“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素問·刺解》:“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終始》:“在骨守骨,在筋守筋。”凡此諸說,均是指明凡是病患所在之處,即為針灸所取之處。《經筋》可以說是以病為腧的專章而不為經穴體系所拘,這種無穴無經的針灸方法,自上古以至近代都在廣泛地應用于臨床,而收到應有的效果。


     


    ③有穴無經,有經無穴:在有穴無經方面說,這就是所謂奇穴,是指分布在十四正經以外或是未被收入正經的各個孔穴而言。自《內經》而后,歷代以來均有增益。特別是在近代更是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在有經無穴方面來說,奇經八脈中就有六脈是寄附于他經而有經無穴。在其寄附的經穴上進行針灸時,其所發生的效果,是屬于奇經還是屬于本經,這就很難作出劃分和強為解說。


     


    ④穴病相連,經無常道:在病理與誘發的經絡節段中,已經反復說明過在針灸作用激發下所出現的感傳現象,既可發生在正常的經穴體系之上,而更多的則可出現在無經無穴的其他部位。只要感傳作用能夠發生,則絕大部分是以患病部位為其終點。特以病理反應穴更是如此。


     


    這就可以打破“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陳規,而“穴病相連,經無常道”的觀點就有充分理由得到承認。在針灸臨床上掌握這種規律與建立這種思想體系,也將是經穴學說的一大進步與一種新的收獲。


     


    10.經絡研究的主流與著眼點(1)研究經絡當以陰陽學說為指導,經氣為前提:陰陽學說是中醫認識論的基礎,對經絡實第一卷480質的理解,自然也應建筑在這一原則之上,有形為陰,經絡實質既然不能從形態結構中得到證明,那么就可從無形之陽即經氣方面尋求旁證與答案,對經氣作出深刻的探究。


     


    當然陰陽是互為依附,有了有形之陰,才能產生無形之陽。屬于陰的物質基礎既然沒有著落,則屬于陽的功能和作用又將如何產生呢?要知人體各種功能和作用,都是建筑在全身各個體系與組織這一屬陰的“塊然”大物之上的,經絡體系屬陰的形質基礎,早就已經奠定了。這就是說,經絡體系是在整體作用下生成,經氣流行也是在整體范圍內運轉。當身體某些組織間隙或組織結構能為經氣流通的常道和有經氣流通的時候,這就由形態結構生成特有的無形經絡,當經氣流行停止,則這種經絡體系也就不復存在。以這種關系來理解與研究經絡實質,既不脫離經典,也能與現行見解相符。


     


    (2)經氣在經絡體系中的位置:經與絡既是人身各種溝通聯絡體系之總稱,則流行和運轉在這些體系中的不同物質,古人也就統稱之為經氣,如血液是血管內的經氣,淋巴液是淋巴管內的經氣,電傳導是神經系的經氣。故《靈樞·經水》有“各調其經氣”之說。這是屬于廣義的經氣。而運行在經絡體系內的物質,這就是我們所要認識的狹義的經氣。既然花了40年時間在軌跡上得不出總論,不妨對運行在軌跡上的特有物質作出一番探索,也可從中得到啟示與佐證。更何況古人是用流注說明經氣的活動狀況,今人也是想從經氣感傳的軌跡上來尋求軌跡的真實存在呢!可見經氣在經絡體系中的位置和性質。


     


    (3)經氣研究的課題內容:經氣的存在和出現,自然和經絡一樣,也有生理與自然的經氣、病理與誘發出的經氣之分。在生理與自然的經氣方面,如何才能把不被感知的經氣及其運行軌跡,由隱性變為顯性,闡明經氣軌跡與周身各個組織與器官的網絡關系;不同器官其經氣有無異同,以及經氣本質及其產生的物質基礎。這就是研究工作的一大難題。已如前述,在人體表面不論對某一部位采用何種刺激物與刺激方式,都不是研究生理經絡與經氣的手段,都是走不通的死胡同。至于采用何種方式與手段,是一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也可能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


     


    在病理與誘發的經氣方面,在目前對人體表面所應用的各種刺激物與刺激方式,均可擇宜選用。闡明自然經氣與誘發經氣的異同,在病理情況下誘發出的經氣是如何疏通經脈渠道而發揮其功能,以及趨病性的產生機制等,這可能比研究生理經氣要容易些,但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綜上所述,可見經氣流注是人體內部能量發放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體功能的動態表現。


     


    我們不能說經絡實質就是經氣,但經氣則是經絡實質的一個具體內容。離開經氣根本無經絡體系可言,通過對經氣的研究,可以使我們研究人體的動態平衡向前邁出一大步,走出動與靜不分,死與活不辨的困境,使東方醫學永遠屹立于世界醫林。


     


    五、立足根本認識針灸目前對針灸學說及其功效的理解,是家自成書,人自為說,雖可言之成理,也可順理成章,但對針灸這門特有學科在中醫學說中的地位與特點則涉及不多或是并未重點突出,這就忽視了針灸的學說與功效是和中醫的認識論與方法論這種根本關系。中醫的認識論和由此所產生的方法論是中醫各科與治療方法的基礎,只有認識正確,才能方法合理,這是任何學科與科研第一卷481項目必須遵循的前提。作為東方瑰寶的中醫學,在理論體系上有其自己的認識論,在治療手段上更有自己的方法論,針灸學說與功效,是在中醫認識論基礎上所產生的具體產物。而方法論則是認識論的具體應用。因此要對針灸作用以及經絡學說的理解與探討,首先應該在中醫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中尋求答案。至于用西醫學說與觀點所作出的解說,乃是針灸作用的另一個側面,是不能同針灸學說的根本同日而語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蜜桃|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al|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成人午夜av在线播放| 国产迷姦播放在线观看| 国内丰满熟女出轨VIDEOS | 无码人妻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无码|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网站|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一二三四免费中文字幕| 中文 在线 日韩 亚洲 欧美| 无码激情亚洲一区|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2019久久久高清日本道|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手机版|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蜜TV| 亚洲成av人片无码天堂下载| 少妇愉情理伦片BD| 国产福利社区一区二区|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PP| 亚洲av成人一区在线|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首页|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影院|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 国产AV福利第一精品|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免费第一福利|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动态图| 97欧美精品系列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亚洲高清最新AV网站|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天堂| 成人小说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免费影院| 无遮无挡爽爽免费视频|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 | 欧美孕妇乳喷奶水在线观看| 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