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帛書《易傳•要》篇里孔子所說的“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這句話實際上講的是原始儒家的易學方法論。《要》篇的內容表明,孔子因為不贊同史巫的筮占易學而對筮占易學進行了改造,但孔子在進行改造時卻繼承了史巫易學的形式??鬃痈脑焓肺滓讓W的方法是從筮占易學的“數”中發明出儒家的“德義”,目的是要使《易》成為推行儒家教化的工具。 來源:《陽明學刊》第二輯文/汪顯超
帛書《易傳》諸篇表明,孔子說《易》是個不容懷疑的歷史事實,是孔子創立了儒家易學。在帛書《易傳·要》篇里孔子說了這樣一句話:“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边@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由于孔子說《易》是對先秦史巫的筮占易學作自己的解說,是以史巫的筮占易學為基礎,因此孔子的易學與先秦筮占易學緊密連接在一起,它的許多內容的真實含義單靠傳統的儒家經義訓詁并不能真正弄明白。對于《要》中的這句話來說,能否真正明白它的含義直接影響到對孔子說《易》的具體內涵的理解的深度。單看這一句,很難明白孔子是什么意思。因此,必須把它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里,并結合先秦筮占易學的有關內容來討論。下文以《要》中包含這句話的語段為核心,來探討它的思想內涵。這句話所在的語段是這樣的:
子贛曰:夫子亦信亓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從其多者而已矣。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乎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于德,則亓為之史。史巫之筮,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①]
這段文字在含義上包含著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孔子回答子贛(即子貢[②])自己信不信筮占的問題,二是孔子在回答了子貢的問題之后接著闡述自己的易學立場和易學方法,兩層之間以第二個“子曰”為分界。先看第一層的意思。
一、孔子對自己是否信筮占問題的回答
所謂“吾百占而七十當”[③],意思是說“我占一百次能有七十次占準”,[④]說的是筮占準確率的問題。“周梁山之占”,應是當時的一種占法。據《周禮·春官宗伯·太卜》記載:
(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又,《周禮·春官宗伯·筮人》記載: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參,九曰巫環,以辨吉兇。
依據東漢學者的說法,《連山》是夏代的《易》,《歸藏》是商代的《易》,《周易》是周代的《易》。[⑤]據此,在周代,三《易》占法都還存在。春秋時候的占法自然不只一種,孔子所說的“周梁山之占”大約是當時在山東(梁山地區)流行的一種占法。所謂“亦必從其多者而已”,意思是“也一定要取少數服從多數的法則”,這涉及到筮占結果的確定法則問題。關于筮占結果的確認方式,殷《易》有
“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尚書·洪范》)的規定,即取少數服從多數的法則。孔子所說的“亦必從其多者而已”與此義同。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少數服從多數的法則并不是當時所有的筮占流派都用。據《包山楚簡》所載的筮例可知,戰國時期楚國就有一次筮占由一個筮人操作的做法?!吨芤住っ伞坟哉f:“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意思是說:第一次筮占,神明一定告訴你答案,第二次、第三次筮占已經有不尊重神明的性質,你不尊重神明神明就不會告訴你正確的答案?!吨芤住芬呀浻秘赞o的形式禁止著“一事多筮”的做法,它明顯地傾向于“一次就定下結論”的“一事一筮”。“亦必從其多者而已”這句話接在“吾百占而七
十當。唯周梁山之占也”后面,是在補充孔子對自己的筮占水平的看法。孔子沒有直接回答子貢自己是否信筮占的問題,而是直接說自己的筮占準確率。就“百占而七十當”的準確率而言,它一方面表明孔子會筮占,另一方面又表明孔子沒有達到“百發百中”的水平。對此,孔子作了一種帶有自我評價意味的補充說明,他說:就是周梁山占法也講少數服從多數的法則,既然“少數服從多數”是法則,這個法則本身就表明命中率達不到百分之百是普遍現象,換言之,孔子所想要說的是:我的百分之七十的準確率要算是高水平。
概括起來,第一層的意思應是這樣:
子貢問:夫子也信筮占嗎?孔子說:我占筮的準確率是百分之七十。就是用周梁山這種占法,結論也必須取少數服從多數的法則。
在這一層里,孔子沒有直接回答子貢自己信不信筮占的問題。于是,有了第二層的孔子的易學立場表白。
二、孔子對自己易學立場和易學方法的闡述
在第二層里,首先涉及到這樣幾個必須要明白的概念,“巫”、“史”、“德義”、“數”、“贊”。關于“巫”,它在遠古是溝通天地、神靈、祖先與人之間的聯系的專職人員,掌管祭祀、卜筮、星歷、驅邪、治病等事?!笆贰笔菑奈字蟹只鰜淼?、職在掌管天文、歷法、卜筮、歷史等的政府工作人員,因此史是在國家、政府產生之后才出現。先有巫,后有史,史僅居于政府而巫廣布于社會;“史”、“巫”在職能上有相同的地方。下面我們來看孔子所講的“德義”的含義。
(一)“德義”的含義
孔子說:“《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弊置嬉馑际钦f:對于《易》,我把它的卜筮作用放在次一等的位置,我是要探索出它的“德義”。[⑥]孔子說自己并不看看重卜筮(這里他仍然沒有回答信不信的問題),他讀《易》另有目的:是“觀其德義”。這里的“德義”是什么意思呢?在《要》篇的這段文字里,與“德義”二字聯系緊密的語句是這樣的:
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拥滦醒汕蟾?,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德義”二字是與“君子”、“德行”、“仁義”連接在一起的??鬃右簧f都與“君子”、“仁義”之道相關,這里的“德義”二字的基本含義當然也不會例外。結合孔子主張的君子仁義之道,這兩句話的意思就很明朗:
孔子說:對于《易》,我把占問吉兇看作是次要的,我所需要的是探明《易》的“德義”……君子是靠德行求得幸福,因而雖講祭祀,但并不頻繁地舉行祭祀活動,靠信守仁義來求得吉祥,因而雖也講卜筮卻很少用它。祝巫們靠卜筮求吉兇的做法對于君子來說是次要的!
可知,“德義”二字指的是作為儒家理想人格的“君子”在成就自己高尚品德時所奉行的
“仁義之道”和所表現出來的“成德之行”,換言之,“德義”二字指的是儒家理想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實踐。顯然,這種“德義”不可能是史巫筮占易學里所具有的思想。關于“德義”的具體內容,孔子在帛書《易之義》、《昭力》及《要》篇里有許多詳細、明確的闡述,茲不贅言。
(二)“數”的含義
孔子說:
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乎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于德,則亓為之史。[⑦]
要想弄明白這段話的含義,首先要明白這段話里“數”和“贊”的含義。先來看“數”。
“數”是這段文字中涉及到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史巫筮占易學的概念,它指的是先秦的筮占易學。就先秦筮占易學的形式而言,筮占是一種“數”的活動,它是一種“數”學。筮占過程主要是由演卦和解卦兩部分組成。如《周易》,演卦就是把50根蓍草按“三變成爻”的特定程序演算,得出六爻卦象。每按“三變成爻”的程序操作一次,可以得到四個可能的數字“六、七、八、九”中的一個。連續操作六遍,依次得出六個特定的數字結果。把六個數字重疊起來就形成了六爻卦象[⑧];解卦就是依據一定的規則對演卦所得的卦象進行解說。因此,史巫筮占易學在表現形式上是“數”的演算,演卦就是演數,卦象就是演卦結果的數字的記錄,解卦就是分析卦象這種特定的數字組合?!吨芤住?span>64卦就是4096組特定的數字組合形式。
在筮占易學中,數的演算程序和演出的數字結果都有特定的義理?!兑住繁居谔煳?,《易》中的數大多與古代天文學相關。比如,作為《周易》演卦的程序,“三變成爻”是在模擬“五歲再閏”的閏法;作為《周易》演卦的結果,“六、七、八、九”四個筮數之中,“六、八”代表陰,“七、九”代表陽。其中“六”與“九”,“八”與“七”,一陰一陽,各自相加都合成十五,是半月日數,一反一復合為三十,是一月日數,反映著先民確認的日月運行規律?!肚贰独ぁ穬韶缘目偛邤涤智∈侨倭喈斢谝荒甑奶鞌?,反映著一年日月運行的大致規律。因此,就先秦筮占這種數字活動而言,它的每一步操作以及每一步操作中的數字都含有特定的義理。一個真正掌握了筮占的人他理應通曉這種數的義理。但由于這些數多與古代天文學聯系密切,惟有那些精通天文的巫、史才明白這些數的義理,而于一般只會筮占的普通的巫而言,他們是不會知道這些數的義理的。
由于先民認為,筮占可以用來探索神明的旨意,這種特殊的數字活動可以溝通天、神、人,因此數也就相應地具有了神秘的色彩?!吨芤住は缔o》在論“天地之數”時就曾說,天地之數可以“成變化而行鬼神”。所以帛書《易之義》篇說:“故《易》達數也。”認為《易》就是數的神妙運用(達,通曉的意思)。概言之,筮占易學以數為表達形式,《易》中的數都有特定的義理。
(三)“贊”的含義
那么,“贊”又是什么意思呢?
帛書《周易·易之義》第四章有這樣一段話: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占也,參天雨地而義數也,觀變于陰陽而立卦也,發揮于剛柔而生爻也,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也,窮理盡生而至于命(也,將以順性命之)理也。[⑨]
這段文字中也有“幽贊”一詞。這段文字還出現在通行本《周易·說卦》的開始部分,文句大致相同,帛書中缺損的部分就是依據通行本校補的。帛書《易之義》篇所記敘的同樣是孔子的易學思想。這里所闡述的是孔子關于“圣人作易”的方法和目的的見解。孔子認為,“圣人作易”時,數的設定是以天地之數為據,卦的設立是取法陰陽的變化,爻變的法則是取法剛柔互變的規則,不僅如此,“圣人作易”還與“神明”有關;而“合道德、順理義、窮盡性與命的道理”則是《易》的精神,因而“圣人作易”的目的是要人們順仁義、揚德性以立身立命(即“順性命之理”)。顯然,這里“易之義”是孔子個人的發明,“道德、義、理”與原始的筮占易學是沒有關系的。那么與“圣人作易”的方法有關的“幽贊于神明而生占”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們以通行本《說卦》為線索,來考察前人對它的解釋。
通行本中,這句話記作“幽贊于神明而生蓍”,“蓍”即蓍草,《周易》用作筮占的工具,這里是用筮占的工具指代筮占,義與“占”同。漢魏時候,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各有不同。到唐代,孔穎達作《周易正義》,他的解說取各家之長,頗具有代表性。它是這樣的:“圣人作《易》,其作如何?以此圣知深明神明之道,而生用蓍求卦之法,故曰'幽贊于神明而生蓍’也。”意思是說:圣人作《易》,是怎樣作出來的呢?圣人用神圣的智慧洞悉了神明的道理,創造了用蓍草求卦問占的方法,因此說“幽贊于神明而生蓍”。關于這句話中的“幽贊”二字,荀爽的解釋是:“幽,隱也。贊,見也?!备蓪殑t說“幽,昧,人所未見也。贊,求也?!蓖蹂鲇终f“幽,深也。贊,明也?!笨追f達在總結前人注釋的基礎上解釋說:“幽者,隱而難見,故訓為深也。贊者,佐而助成,而令微者得著,故訓為明也。”他把幾種說法貫通了起來:“幽”是隱蔽的狀態,因而難以看見,所以解釋作“深”的意思;“贊”是輔佐、幫助而使成功,使幽微難見的事物變得顯著,所以解釋為“明”。簡言之,“幽”是“深”,“贊”是“明白”的意思。因此“幽”“贊”相連,作動詞用可以解作“深明”、“洞悉”。筮占是在圣人洞悉了神明的道理后創立的。
再來看帛書《要》里的“幽贊而達乎數”的含義。如果孤立地看“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這句話,參照《易之義》中那段文字,我們似乎可以把這句話理解為是孔子對“圣人作易”的方法和目的的另一種形式的表達,因為“幽贊”是指圣人洞悉了神明的道理而創立筮占;“達乎數”即是說通曉、掌握了數的義理(“達”,通、曉);“達乎德”即是說通曉、掌握了筮占易學中的“德、義”;“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意思是《易》的精神是要人們用仁義之道規范自己的行為,也就是《易之義》篇所說的要人們“順仁義、揚德性以立身立命”。這樣,“幽贊而達乎數”的意思就成了“洞悉了神明的道理而掌握了筮占中數的義理”。但是,這樣解又與后文“贊而不達乎數”在義理的內在邏輯上構成矛盾:既然筮占方法是在“洞悉了神明的道理”之后發明出來,它是以“洞悉了神明的道理”為依據,那么又怎么會出現“洞悉了神明的道理”卻不能“通曉筮占中數的義理”的情況呢?因此,這句話并不是孔子對“圣人作易”的方法和目的的另一角度的表達?!坝馁澏_乎數”這句話并非在說圣人作易的方法,不能簡單地援引前人的解釋來說明問題。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這還得從“幽贊”一詞的含義說起。
《說文解字》說:“贊,見也。”“贊”有看見、見到的意思。在《說卦》里,筮占被認為是在洞悉了神明的道理的基礎上得以創立的。而作為一種特殊的數字演算活動,筮占又被認為具有神奇的功能,它可以溝通神明,也就是說,通過筮占可以“見到”神明的旨意,可以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即孔穎達在解釋“贊”時所說的“令微者得著”。這樣,人們依據筮占的結論決定自己的行為,實際上也就是按照神明的旨意行事,因此筮占又被認為可以起到贊助神明、輔助造化的作用,也就是孔穎達在解釋“贊”時所說的“佐而助成”,《系辭》所說的“可與祐神”[⑩],“能成天下之務”也是這個意思。因此,從筮占與神明的關系來考察,會實際呈現出三個角度:筮占的創立離不開洞悉神明之道這一基礎,筮占是通曉深奧的天地道理的結果,洞察神明的道理這是一種“贊”(明);筮占的運用是在用數展示神明的旨意,這也是一種“贊”(見、現);筮占的運用同時又具有贊造化、助神明的意義,這還是一種“贊”(佐、助)。因此,“贊”具有“明”(明白)、“見”(看見)、“助”(贊助)三個角度的含義。當然,“明”與“見”在義理上有相通的一面,二者都是用眼看的結果。
這樣,把“幽贊而達乎數”與“贊而不達乎數”兩句話聯系起來考察,不難明白,孔子是在從筮占的運用角度談論史巫的筮占術,而不是從筮占的創立角度,此中的“贊”字應該是“見”(看見)和“佐、助”的意思。因此“幽贊而達乎數”這句話是說:通過筮占溝通神明與人以贊助天地化育的德行,進而明了數的神妙義理;“贊而不達乎數”是說:只會解占溝通神人以贊助天地化育的德行,而不能明了數的神妙義理。
不難想象,在遠古,通曉筮占的形式但不懂筮占的道理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巫)也不會少,所以孔子會有這樣的議論。
(四)孔子的易學方法論
在上面分析的基礎上,我們來看孔子所說的“贊而不達乎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于德,則亓為之史”這句話,意思也就不難明白,它是說:能運用筮占溝通神明與人以贊助天地化育的德行,但不明了數的神妙義理,那也只不過是巫;而通曉了數的神妙義理卻又不明了數的德義,那也只不過是史。在孔子的眼里,筮占易學的數不只是含有特定的筮占義理,這種數還具有儒家的“德義”思想,顯然,這種“德義”除了孔子之外,別人都無從知道,精通筮占的史官當然也不會知道??鬃诱J為,自己提倡的這種具有“德義”的數要比史巫的數要高明,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的易學比史巫的易學要高明。
這樣,再來看前面一句,“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含義也就明朗:通過筮占溝通神明與人以贊助造化神明的德行,從而明了數的神妙義理,在通曉了數的神妙義理之后進而通曉數的德義;“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一句中,“又”是復、再的意思,“仁守者而義行之”即用仁義之道來守身、行事。承接著上一句話,它的意思是:進而做到在依據筮占作決策時,自覺地服從筮占中數(指卦象、爻象)的德義,心守于仁而行合于義。可以看出,這段話接在“我觀其德義耳”之后,是孔子在闡明自己的“易學方法論”:學《易》的人應該先掌握筮占方法以通曉《易》中數的筮占義理,進而通曉《易》中數的“德義”,再在筮占運用中自覺地服從數(卦象、爻象)的德義,最終實現以儒家的仁義之道立身處事。
但是,這個“德義”是從哪里來得呢?是孔子“觀”出來的??鬃印坝^其德義”的方法就是在解釋卦辭、爻辭時闡發出儒家的仁義之道,這在帛書《系辭》、《易之義》、《要》、《昭力》等篇目中都有記敘。這種《易》“數”里的仁義之道純屬孔子個人的發明創造,它不是史巫筮占術的內容,因此它在本質上只能是儒家思想在史巫易學里的寄生。
至此,孔子不直接回答子貢自己信不信筮占的問題其原因也就明朗??鬃与m然認為自己的易學比史巫易學高明,但他同樣要運用史巫易學的筮占預測形式(即數的形式),他的易學并不是要徹底拋棄史巫的筮占術。因此,他不能說自己不信筮占。但他又不主張去信史巫的筮占術。為此,孔子進一步表明了他對史巫筮占術的態度:
史巫之筮,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
“史巫之筮,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一句中,“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互文見義?!班l”同“向”,“鄉之”如同說“心鄉往之”,心里很喜歡、向往史巫筮占術的意思;“好之”也是喜歡史巫筮占術的意思?!拔础?,沒有,指沒有去追求史巫的筮占術(與“向往”相對);“非”,不,指內心對史巫的筮占術不以為然(與“喜歡”相對)。整句話是說:史巫的筮占術,我向往他們卻沒有去追求它,我雖然喜歡它,但內心卻對它不以為然。
孔子為什么會對史巫的筮占術不以為然呢?因為孔子主張君子應當以仁義、德行求得幸福和吉祥,而不應當依靠祭祀、卜筮來趨吉避兇??鬃硬惶岢哒家讓W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從學術的角度而言,孔子主張學術要為經世服務,他不認為史巫的易學有經世價值?!犊鬃蛹艺Z》里記載了一件事: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個很善于卜筮的子夏,一次,他跟孔子大談筮占易學中所講的天地間眾多事物的習性、性質與陰陽、奇偶、地理間的關系(即史巫筮占易學的義理),并且說這不是普通人所能知道的,只有德性極高的人才能知道此中的原委。子貢評論子夏的話說,微妙是很微妙,但不是太平世道所需要的??鬃右环矫婵隙俗酉牡睦碚摚?/font>
并說老聃也是這樣說的,但他同時又認為子貢說的對。[11]這個材料表明,孔子的學術目的有明顯的傾向性:學術要為經世服務。他認為只有他的仁義之道對現實的政治最有價值,因此他不會認為《易》中所講的自然道理也同樣地有益于現實社會的政治。這也是他決意要改造擁有巨大社會影響的筮占易學的重要原因??鬃拥倪@一思想在漢代易學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揚,儒家易學在西漢中期以后逐漸發展成為封建社會政治的一個基礎理論,它的功能遠遠超出了史巫易學的范圍。
“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币馑际钦f:后世的人如果要懷疑我孔丘,可能就是因為《易》的原故。不過,我只是探索卦象的德義,我與史巫是“同途殊歸”(我們雖然都講筮占,但我講的是筮占的德義,而史巫講的是筮占的吉兇)。這里孔子再次表明自己的易學立場,“吾求亓德而已”,他與史巫是“同涂而殊歸”。
概括起來,第二層全部的意思應是這樣:
孔子說:對于《易》,我把占問吉兇看作是次要的,我所需要的是探明卦象的德義。學易的人應該通過筮占溝通神明和人以贊助造化神明的德行,從而明了數的神妙義理,通過明了數的神妙義理進而明了卦象的德義。這樣,在依據筮占結論作決策時,自覺地做到服從卦象的德義,心守于仁而行合于義。如果只會解占溝通神人以贊助造化神明的德行,而不能明了數的義理,那就成了巫;而通曉了數的義理卻又不明了數的德義,那也只不過是史。史巫的筮占術,我雖向往它卻沒有去追求;我雖然喜歡它,但內心卻不以為然。后世的人如果要懷疑我孔丘,可能就是在《易》的問題上。不過,我只是探索卦象的德性,我與史巫是“同途殊歸”(我們雖然都講筮占,但我要的是卦象的德性,而史巫要的是筮占的吉兇)。君子是靠德行求得幸福,因而雖講祭祀,但并不頻繁地舉行祭祀活動;靠信守仁義來求得吉祥,因而雖也講卜筮卻很少用它。祝巫們靠卜筮求吉兇的做法對于君子來說是次要的!
三、小結
前文的分析表明,“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這句話講的是孔子的易學方法論,它的基本含義是:學《易》的人應該先通過掌握史巫的筮占方法來掌握筮占易學中的“數”(卦象、爻象等)的義理,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掌握這種“數”的“德義”(也就是儒家的義理),目的是在運用筮占的時候自覺地用《易》中的“德義”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孔子的這句話具有儒家易學綱領的特殊意義。
孔子對子貢的問題的回答表明:在形式上,孔子始終沒有否定史巫的筮占術(他只是表示對它不以為然),而且他還繼承了史巫筮占易學的基本形式,即以“數”為基本表現形式的筮占術。他要做的是改造史巫的筮占術,建立起一個新的筮占體系。孔子改造筮占易學的方法是在《易》中闡發出儒家的“德義”,改變史巫易學判斷吉兇的標準,把儒家的“德義”作為判斷自己行為吉兇的根本準則。為此,孔子力求給每一條卦辭、爻辭都闡發出儒家的“德義”思想(這在帛書《易傳》諸篇中都有例說),把它作為人們判斷自己行為吉兇的大法則。通過這種改造,孔子從思想內核上否定了史巫的筮占易學。
孔子的易學與史巫的筮占易學是兩種不同旨歸的易學。史巫的筮占術展示出陰陽之道決定著人的命運的思想,人雖然可以通過筮占來趨吉避兇,但人的積極有為的一面只反映在“趨”和“避”上,在總體上人的被決定的意義是第一位的。而孔子的易學展示著人的命運在于自己的思想,吉兇決定于是否遵循儒家的仁義之道,命運在本質上是決定于人自身的,因此人可以自己造命。這顯然是兩種迥然不同的人生觀。無論史巫算得多么準,他們的筮占告訴人們的都是一種前定,這種前定總使人感到一種被動,甚至一種悲哀;而孔子的筮占理論告訴人們的是“自己造命”,它所表現出來的則是積極有為的人生旨趣,這使人們在任何一種筮
占結論面前都必須用理性的態度去面對它,因為吉兇并非前定,并非絕對的。這種易學在當時無疑有著改造人們思想、激發人們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自然會產生巨大的有益于社會進步的價值??鬃诱J為自己的易學比史巫的筮占易學要高明,無疑有他的道理。
孔子身后,他所創立的義理《易》學為后世儒者所繼續發揮弘揚。與孔子的《易》學宗旨一致,戰國時期,荀況終于提出了“善為易者不占”的儒家名訓[12],因為吉兇既然由自己是否行仁義之道決定,只要看一看自己的所作所為也就知道吉兇了,又何必去占問呢。幽贊而達乎數行至宋代,張載又提出“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13]的名言,當張載站在筮占預測的角度來考察儒家易學時,最顯而易見的自然是君子如果奉行仁義之道就會吉祥的思想,最自然而然的結論當然也就是“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了。
[①]
本文中帛書《易傳》內容皆引自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增訂本)》,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②] 子贛即子貢,孔子學生。班固《漢書·東方朔傳》:“子贛使外國,顏、閔為博士,子夏為太常。”
[③] 按,此句中的“七十”二字,【日】池田知久釋為“干”,陳松長、廖名春釋為“七十”,裘錫圭先生考察簡文字形,原字作“
”,確定是“七十”二字合文。因此這里從陳、廖、裘諸位先生之說。見裘錫圭先生《帛書<</span>要>篇釋文校記》一文,載《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輯),陳鼓應主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版。
[⑥]
后,把…置于后面。祝,男巫。卜,龜卜,這里代指筮占。其,這里指《易》。
[⑨] 占,通行本作“蓍”;雨,通行本作“兩”;義,通行本作“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