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之Elizabeth給我留言:
回復如下:
其實,人的“不愿意復習,老想貪多學新知識”的這種心理的根深蒂固的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它起源于趨利避害的本能,總想付出很小的代價獲取更多的淺層次的收獲,而且自己不知道。
然后,來聊聊你的疑惑。對于專業課沒有參考書、出題又特別靈活,應該怎么辦?
答案是,“一道題一道題的研究”。
這個答案,許多人會認為過于簡單,還有許多人會感到一頭霧水。我說的再詳細一點兒。
起初你面對一道題目的時候,你感到能讀得懂題目,卻完全沒有思路,其實當時大腦中浮現了各種混亂的想象,縷不清頭緒,不知如何是好。然后你看到了答案,起初,你覺得很陌生,反復推敲幾遍之后,你會覺得答案很熟悉,然后覺得順理成章,就應該這么答才對。然后,你開始了下一道題目的學習。
但問題恰恰出在這里。 絕大部分人都掉到這個坑里面去了。
你以為你理解了那道題目,其實沒有。你以為你懂了那道題目,其實沒有。正因為如此,所以每道題目看起來都不一樣,于是我們感覺出考題的人“出題特別靈活”。
那么什么是懂了一道題目,理解了一道題目呢?對于達到考試所要求的最高水平而言,答案非常簡單。就是,你能完完整整的復述那道題目,并且能夠完完整整的復述全部的答案。如果是我,我會一個字都不差。如果你真的決定考北大,也必須這么做。
這看上去跟死記硬背沒有差別。 其實差別巨大。
沒有人喜歡死記硬背。我們天生討厭死記硬背(除非觸動我們靈魂的句子或者音樂)。厭惡死記硬背,而又必須達到精確復述的目標,對導致一種情況的發生:這種極端的,精準的,可檢驗的目標會迫使你去理解文字背后的邏輯、概念和套路。而一旦你能夠精準的一字不差的復述題目和答案,你就會發現你對題目背后的概念、邏輯、知識、答題套路、答題語法規范等等,有了N個層次N個維度N倍豐富度的理解和認知。
然后是第二道題目,第三道題目,以此類推。
每一道題目都是一次恍然大悟的旅行。接下來,那些題目在你面前就不會顯得那么“靈活多變”了,而是變得可近可親。最后,你的心中居然會升騰起想要答題的熱望。正如我回答你的疑惑一樣。
你們給我的留言提問,千奇百怪,我每次的回答也都不同。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也許,你們最終會發現,都是一樣的。但是,不是單調枯燥的一樣,而是里面有豐富的值得回味的東西。
想通一件事,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在那樣的時刻,你也許不會說出聲音來,而你卻能聽到心里分明在說“原來如此”或者“我明白了”。
想通一件事,也是躲不開的人生必修課。正如面對練習題目考試題目的痛苦一樣,人生的絕大部分痛苦都源自“想不通”。其中包含百分之百的心理上的痛苦。
由此,我相信無論小學、中學、大學還是研究生或者職業技術考試,所有學習階段的考試的最大價值,就是讓人經歷這種從“想不通”的痛苦到豁然開朗的心理過程。雖然由于種種原因——社會環境的人為的以及偶然的偏見等等,這種價值遠遠沒有實現。
作為個體,如果我們仍然有求學考試的機會,如果我們認識到了學習以及種種考試的這一本質,我們當然應該利用它,使它成為成長為強者的過程中的磨礪工具。
生活就是一次次的考試,題目都是錯綜復雜天馬行空的,判斷題、選擇題、填空題、論述題、實驗題全都包含在內,而且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還沒有標準答案。
不但沒有標準答案,而且逃無可逃,只能面對。最好努力去習慣它,享受它。
套用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的那句名言, 如果你覺得考試題目不夠簡單,只是因為你尚未了解生活有多難。 所以啊,終極答案還是那四個字: 勇猛精進。 祝你勇猛精進。 祝你們勇猛精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