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華人建筑師那么就不得不提起 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的貝聿銘先生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為主 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筑 十分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 如今1917年生的貝聿銘先生已經年過百歲了 這位享譽全球的建筑師在長達70年的職業生涯中 融合中西方的設計理念 創造了無數經典的作品 貝聿銘1917年生于廣州 祖籍蘇州 是蘇州望族之后 其父親貝祖詒陸續出任香港、上海分行經理及總行外匯部主任 打破了外國人壟斷中國外匯匯兌局面 叔祖則是民國“顏料大王”貝潤生 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 從前就是貝氏家族的私家庭院 貝聿銘童年時常在假山中的山洞、石橋、池塘戲耍 1935年貝聿銘到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學建筑 但古板的教學觀念讓他還沒到開學就離開了 在對繪畫基礎并不自信的情況下 他來到波士頓報考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建筑工程學專業 后又到哈佛建筑系,師從格羅皮烏斯 在哈佛的學習過程中 教授提出“光線對建筑是最重要的”這一理論 對他的影響極為深遠 后來這也成為了他的名言 在畢業后 他選擇了和同學們不一樣的就業道路 貝聿銘到了紐約最大房地產商威廉·齊肯多夫的公司做起了 低成本的民宅項目設計 開始了解高端融資、城市規劃、政府法規、在商界和個人生活中的實用主義 這一做就是12年 后來貝聿銘成立自己的公司后 接到了美國大氣研究中心的項目 這是貝聿銘在事業上新的起點 也是他一生中第一次與客戶建立長久的、友好的私人關系 貝聿銘在生活細節上的講究和對杰奎琳夫人的尊重 贏得了杰奎琳夫人的好感與信任 “我覺得我可以和貝聿銘實現一次飛躍” 肯尼迪圖書館的項目讓他聲名遠揚 后來又接下了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的項目 更是讓他躋身于建筑大師的行列 “客戶和項目本身一樣重要” 是貝聿銘的人生信條 設身處地的為客戶著想 為他贏得了更多更大的項目 不斷鞏固自己在行業內的地位 首先是建筑與其環境的結合, 其次是空間與形式的處理, 第三是為使用者著想,解決好功能問題。 ▼巴黎盧浮宮 擴建初期當時面對巴黎各界的反對 貝聿銘和他的團隊頂住社會各界壓力 采用了玻璃材料建造金字塔 不僅表面積小 還可以反映巴黎不斷變化的天空 還能為地下設施提供良好的采光 創造性地解決了把古老宮殿改造成現代化美術館的一系列難題 最終用實力征服了挑剔的巴黎人民 ▼香港中銀大廈 對于貝聿銘來說有著特殊意義 代表著“中國人民的雄心”的中銀大廈 更是用有限的1億8千萬美金預算“打敗了”10億美金的匯豐銀行 象征著中國像竹子一樣節節高升 ▼北京香山飯店 整座飯店憑借山勢 高低錯落,蜿蜒曲折,院落相間 內有十八景觀,山石,湖水,花草,樹木 與白墻灰瓦式的主體建筑相映成趣 ▼日本秀美美術 而位于日本的秀美美術館 則是一座帶有典型中國風景的建筑 結合了中國園林的特點 流暢而靈動 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 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覺 ▼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是一座 集現代化館舍建筑、古建筑與創新山水園林 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簡明而富有詩意的建筑外觀 與蘇州園林景觀融為一體 貝聿銘對館內的空間和布景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這種“以壁為紙,以石為繪” 別具一格的山水景觀 呈現出清晰的輪廓和剪影效果 使得每一幀都是一幅山水畫卷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這是貝聿銘在91歲高齡時的作品 貝聿銘稱這個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將是他最后一個大型文化建筑 為了抓住伊斯蘭文化的精髓 他在中東觀察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博物館外墻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 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 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 “人類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促發人類的創意,我的作品強烈體現了這一精神” |
|
來自: 天童老僧 > 《建筑/橋梁/隧道/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