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社區王阿姨神色匆匆地來到全科門診跟筆者說:“醫生啊,你趕緊給我開點頭孢!”筆者忙問王阿姨:“發生了什么事情?抗生素不能隨便開具,更不能隨便吃。” 王阿姨說:“不隨便使用抗生素這個道理我懂,但我剛剛做胃鏡,病理報告說我的胃里有幽門螺桿菌(Hp),我這不是細菌感染了嘛!”聽到這話,筆者跟王阿姨科普:“Hp不是我們平常說的細菌,而且其治療也和平常的細菌感染大不一樣。” 接下來,就請廣大讀者們跟著筆者對王阿姨的答疑解惑,來了解一下Hp。 什么是Hp? Hp是一種螺旋形、微需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蘭陰性桿菌。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 Hp感染有什么癥狀? 多數感染者并沒有癥狀或并發癥,但由于幾乎所有Hp感染患者都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所以可能多會出現餐后噯氣、惡心、腹脹、腹部不適的胃腸疾病癥狀。 Hp感染就會得胃癌? Hp感染的確是胃癌重要的危險因素,1994年就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納入到了Ⅰ類人類致癌物,但有胃癌風險不等于一定會患病。因為胃癌真正出現,不止需要Hp感染作為啟動因素,還需要其他基因、環境等因素共同影響。 但是!根除Hp能顯著降低患胃癌的風險。所以,所有Hp活動性檢測陽性患者,都需要接受治療。 哪些人群需要進行Hp檢測? 既然所有Hp陽性患者都需要進行治療,那么問題就在于哪些人群需要進行檢測。目前針對這一問題,各國之間并未達成共識。 在歐美國家,只有胃癌的高危人群才被推薦進行檢測,而在胃癌發病率較高的日本,則將其列入了成年人的普查項目。 根據我國Hp診治共識,活動性或既往有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患者強烈推薦進行Hp檢測,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癥狀或胃黏膜萎縮、糜爛,早期胃腫瘤已行內鏡下切除或胃次全手術切除等患者也都推薦進行檢測(推薦檢測人群詳細見表1)。 如何檢測Hp? 為了確診是否感染了Hp,我們需要科學地進行檢測。目前的檢查方法可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 侵入性檢測一般指的是胃鏡時基于采集的活檢標本進行的檢測,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病理切片染色等。 而非侵入性檢測包括尿素呼氣試驗(13C和14C)、糞便抗原試驗和血清學試驗(血液Hp抗體檢驗)。相較侵入性檢測,非侵入性檢測簡單方便、無痛苦,其中又以尿素呼氣試驗為最受推薦的方法,糞便抗原試驗可做備選,血清學試驗僅限于一些特定情況(如消化性潰瘍出血、胃MALT淋巴瘤、嚴重胃黏膜萎縮)。 如何治療Hp感染? 如果感染了Hp,除非有藥物禁忌,都推薦接受治療。目前仍然推薦鉍劑四聯,即質子泵抑制劑(PPI)+鉍劑+2種抗生素,作為主要的經驗性根除Hp治療方案,也就是同時使用4種藥物,連用10~14 d。具體使用哪種藥物,要遵醫囑。 治療后復查時間? 四聯治療后需要停藥≥1個月再進行復查,一般使用尿素呼氣試驗就可以了。如果結果陰性,那就表明根除了;如果仍為陽性,那就表明初次治療失敗,需要調整方案進行補救治療。 Hp治療有哪些注意事項? 治療前停服PPI≥2周,停服抗生素、鉍劑等≥4周;如果是補救治療,建議間隔2~3個月。 無論使用哪種治療方案,因為涉及多種藥物,都可能會帶來一些不適,不必過度緊張。常見情況有克拉霉素會引起口苦、輕度腹瀉,呋喃唑酮會引起尿液變黃,鉍劑會導致糞便呈灰黑色等。 由于過早使用抗生素對兒童健康不利,所以除非直系親屬有胃腸腫瘤病史或自身患有找不到其他原因的反復難治性缺鐵性貧血,一般不推薦<14歲兒童進行Hp檢查和根除治療。 如何預防Hp感染? 目前,多數學者認為Hp是通過“口-口”“糞-口”途徑傳播的,因此,Hp感染也有明顯的家庭內聚集現象。 所以,一旦家庭成員中有1人被感染,家庭成員的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飯前便后要洗手,生冷食物注意清潔,集體用餐時使用公筷或采取分餐制,如果有明顯癥狀,也可以檢測是否被感染,以便及時治療。 作者:潘向東 翟霄燕;排版:劉清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