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福生,廣東省惠來縣圖田村人,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副所長,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二內科副主任,內鏡室主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評審專家。 三臟一體”辨治論 辨證論治是運用中醫學理論辨析有關疾病的資料而確定證型,確定其治則、治法、方藥并付諸實施的思維和實踐過程。周福生教授認為,臨床上辨證論治歸根到底都是從臟腑出發,所有辨證方法如八綱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都離不開臟腑。 清·王清任《醫林改錯》曰:“夫醫就診,當先明臟腑,治病不明臟腑,何異于盲子夜行。”這說明臟腑的生理、病理與診病息息相關,至關重要,是臨床辨證論治的核心,解釋其病理機制。 周師通過長期研究,特別是運用“后天八卦”與臟腑方位內在聯系,逐步摸索出“三臟一體”辨證新模式,形成獨特的學術思想和學術風格,特別是對一些雜病的診治,收到了很好的療效。 (一)“三臟一體”辨治的提出中醫五臟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是非線性的,不僅僅是在同一通道中的雙向傳遞,而是多條通道構成的立體網絡,形成多級反饋回路;在內外環境各種擾動因素作用下,體內可產生偏離正常狀態的變化;五臟中每一臟的變化總是受著四種反饋回路的調控,最后使五臟功能系統的功能活動重新達到有序、協調和穩定,恢復陰平陽秘。 機體內環境的變化屬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內環境是在不斷變化的基礎上維持一定點上的平衡。 五臟系統之間何以能“不得相失”,即保持其穩態呢?明代醫家張介賓在《類經圖翼·五行統論》中指出:“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無窮矣。” 清代醫家陳士鐸所著《石室秘錄》中認為:“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不全生,克不全克,生畏克而不敢,克畏生而不敢克……”人體內臟之間有一種調節的本能,表現為相依相存,相反相成,以保持其活動均勢,是為正常。反之,當生不生,當克不克,或相生不及,相制太過,以及其他紊亂現象都為病征,這就是“三臟一體”辨證的藏象學基礎。 心、肝、脾、肺、腎五臟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特定的病理變化。但五臟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生理聯系和病理影響。 如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女科方》曰:“人之臟腑,一氣貫通,若營壘連絡,互為犄角。一處受攻,則他處可為之救應。”五臟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內在聯系,形成一個功能整體,一臟有病,或臟與臟之間的關系失調均可導致疾病。五臟之間的關系不能只局限于五行的生克乘侮范圍,更應注重五臟陰陽氣血及其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相互資生、相互協調。 (二)“三臟一體”模式與分型 周師認為,人體內臟之間有一種調節的本能,表現為相依相存,相反相成,以保持其活動均勢,是為正常。反之,當生不生,當克不克,或相生不及,相制太過,以及其他紊亂現象都為病征。所以,他在“三臟一體”辨證中提出,人體應存在著一種以三臟為主體,維持氣血津液代謝正常,保持整個內環境平衡的機制。同時他把五行相關學說融入其中,形象而有力地證明了“三臟一體”辨證的科學性。 五臟衍源于陰陽,陰陽合抱于太極。周師運用“太極圖說”(圖2-9), 結合“臟與臟關系”,提出“三臟一體”模式作為臟腑辨證的一種補充。“三臟一體”有10種模式、60種分型。 失調;F型為木土相克平衡失調。 運用“三臟一體”辨證模式,主要研究“二臟一腑”、“二腑一臟”的生理關系和病理傳變。例如“肝-肺-胃”為“二臟一腑”模式,通過研究“木火刑金”和“土虛木旺”的關系,揭示“肝-肺-胃”的生理關系和病理傳變;結合臨床實踐經驗,“肝-肺-胃”屬于“氣逆三臟”。而且由于臟為陰、腑為陽,我們可將之與“二陰一陽”、“二陽一陰”的八卦的卦象結合,揭示“三位一體”與“周易思維”的內在聯系。 (三)“三臟一體”模式與“三位一體”的異同 “三臟一體”辨證體系由10個“三臟一體”模式、60種分型構成。“三臟一體”辨證作為臟腑辨證的一種補充,只是“三位一體”辨證模式的重要補充。 通過幾十年的臨床驗證,周師得出以下結論:“心-脾-肝”三位一體論治血虛,“肺-脾-腎”三位一體論治氣虛,“心-肝-腎”三位一體論治陰虛,“心-脾-腎”三位一體論治陽虛,“心-脾-肝”三位一體論治更年期綜合征,“肝-肺-胃”三位一體論治氣逆,“肝-脾-胃”三位一體論治痞滿,“心-胃-大腸”三位一體論治胃腸功能性疾病,“肝-脾-大腸”三位一體論治腸易激綜合征。 “三臟一體”辨證模式與“三位一體”辨證模式的相同之處在于:兩者均與“周易思維”緊密聯系;體現“三數”的衡態及整體觀。不同之處在于:首先,“三臟一體”辨證模式只體現了“臟與臟”的關系;第二,“三位一體”辨證模式把“六腑”與“十天干”結合,體現了“臟與臟”、“臟與腑”的關系;第三,“三臟一體”辨證模式體現平面構模,“三位一體”辨證模式體現空間構模。 (四)“三臟一體”辨治模式的臨床價值 1. 指導確立治則治法 清·程芝田《醫法心傳》曰:“至于肺來克土,須補心以制金;肝為侮脾,宜補金制木;脾燥消腎,當養木以抑土;腎水凌心,當扶土以制水;心火刑金,須壯水以制火。此借強制敵,圍魏救趙之義也。”分別道出了“肺-脾-心”模式、“肝-脾-肺”模式、“肝-脾-腎”模式、“腎-脾-心”模式、“心-肺-腎”模式的治則。 秦伯未所著《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葉天士醫案精華·嘔吐》說:“養金制木,使土宮無戕賊之禍;滋水制火,令金臟得清化之權。”這兩個治則分別對應“肺-肝-脾”模式、“腎-心-肺”模式。 周師認為,人體五臟相克關系異常而導致“三臟一體”的平衡失調,不外乎“太過”和“不及”兩方面,“太過”者屬強,表現為機能亢進;“不及”者屬弱,表現為機能衰退,因而治療上應采取相應的“抑強扶弱”治療原則。根據五行相生相克規律可以確定有效的治則和治法,指導臨床用藥。但在具體運用時又須分清主次,要依據雙方力量的對比進行全面考慮。 或以治母為主,兼顧其子;或以治子為主,兼顧其母;或以抑強為主,扶弱為輔;或以扶弱為主,抑強為輔。 可以用“二克一生”來說明這一治則在五行勝復中的運用。五行勝復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勝氣),則引起其所不勝(即復氣)的報復性制約。 明·張介賓《類經圖翼·運氣》曰:“凡有所勝,必有所敗,有所敗,必有所復。母之敗,子必救之。”例如“木-土-水”模式,水為木母,土氣亢盛,土乘水,必引起木復土,治療上應“抑土,扶水,瀉木”。 以“心-肝-脾”模式為例,對于該模式如何指導臨證確立治療方法,周師常舉烏梅丸組方用藥所包含的治療方法作為例子來說明。 烏梅丸一方降逆止利,順接陰陽,破陰行陽,為傳之,方用烏梅酸平,入肝納氣補其體;當歸苦溫,入肝養血而通經,俾氣血調而木得遂矣;人參甘寒,益脾中之陰;干姜苦溫,補脾中之陽,令陰陽和則脾健,而邪不能侵矣;黃連、黃柏苦寒入心降火,降炎上之火,以溫下寒,此用其用也;蜀椒、桂枝焦辛入心,補陰氣,散寒水,令心君旺而下交于腎,此為助其用也;妙在細辛之辛香交通上下,領諸藥環轉周身,調氣血,通絡脈,以運其樞。 《金匱要略淺注·卷一·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曰:“夫肝(虛)之病,補(其本臟之體,則)用酸(經云:木生酸,酸生肝,遂其曲直之性也。補之猶恐不及,則用助),助(其陽必)用焦(用熱之藥,使心旺氣感于肝也,助其陰必以)苦(用苦寒之藥,養心液之不足,瀉君火之有余,則木得其養矣,助之猶恐不足,則用益),益用甘味之藥調之(益稼穡作甘,則用培土生木之法,其法悉備于烏梅丸之中也)”。 本文摘自《周福生中醫學驗傳薪》,版權所有歸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請聯系小編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