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也篇第六·二二(141) 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span> 【錢穆譯】先生說:“齊國一變可以同于魯,魯國一變便可同于道了?!?/span> 【楊伯峻譯】孔子說:“齊國[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達到魯國的樣子;魯國[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進而合于大道了?!?/span> 【傅佩榮譯】孔子說:“齊國只要一改善,就可以達到魯國的教化水準;魯國只要一改善,就可以達到周初的王道理想?!?/span> 齊國和魯國都是周代的諸侯國,當時齊強魯弱。但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國,是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于是魯國成了有名的禮儀之邦,各國諸侯學習周禮就必須前往魯國。所以孔子說,齊國只要一改善,就可以達到像魯國那樣的教化;魯國如果一改善,就可以達到周公時的王道理想。 孔子在這里講的是禮樂制度的改善。但當時魯國違背禮樂制度的事情時有發生,孔子深惡痛絕,希望能恢復到周初的王道理想。 在今天,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他不是在混日子,就是讓日子在消費他。
雍也篇第六·二三(142)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錢穆譯】先生說:“觚早不是觚了,還稱什么觚呀!還稱什么觚呀!” 【楊伯峻譯】孔子說:“觚不像個觚,這是觚嗎!這是觚嗎!” 【傅佩榮譯】孔子說:“觚這種酒器已經不像個有棱有角的觚了,這還是個觚嗎?這還是個觚嗎?” 觚,讀gū ,古代酒器。 孔子說:“觚這種酒器已經不像個有棱有角的觚了,這還是個觚嗎?這還是個觚嗎?”這是想說明什么呢? 單從字面上了解,孔子好像感嘆這個觚不像從前的觚了,所以連聲說這還是個觚嗎?這還是個觚嗎?但我們參照上一章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币老∧馨l現孔子想說明什么了。處在當時那樣一個禮壞樂崩的時代,好像一切都變了,禮不成禮,樂不成樂,與周公當初的禮樂完全背道而馳了。 我們再看《論語》的其它篇章,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遷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保ā墩撜Z·子路3》)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觚都不像觚了,就是名不正了,名不正就言不順。 再看,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汲迹父缸幼??!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論語·顏淵11》)是不是也影射當時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現象? 孔子不會無緣無故講些無聊的話,學生們既然記下這段話,孔子肯定是想表達什么,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應該就是抨擊當時的社會現實吧! |
|
來自: 背后國文 > 《《人生路上學〈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