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了【我喜愛的一本好書】有獎征文活動
我們今天學習的《莊子 .逍遙游》這一段,從自然界物的變化說起,講了“大魚和大鵬鳥”的故事,主要闡述了境界不同,對事物的看法就不同,主旨在論述“小大之辯“。 【原文】 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次大小之辯也。 《譯文》 在不毛的北方,有一個廣漠無邊的大海,是一個天然形成的大池。池里有一條大魚,它的寬度有幾千里,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只鳥,它的名字叫鵬,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的云氣,乘旋風可直上九萬里的云霄,超越云層,背負青天,飛往南海。小池澤中的麻雀笑話它說:“他想飛向何處?我騰飛起來,不過幾丈就落下來,在蒿草卒中飛來飛去,這也就是我的飛翔極限了,他究竟要飛到哪里去呢?”這就是大和小的區別。 《評析借鑒》 “大魚”和“大鵬”的故事,主要講的是人的知識有限,所以小境界就不知道大境界,人的壽命有限,經驗有限,所以沒有機會看到大的境界。莊子借用歷史上古文化證明,上古時代就流傳這個故事(大魚,大鵬鳥),他說北冥有一條大魚,它的寬廣不知幾千里,“未有知其修者”。修就是長,不知道這條魚有多長。接著又講了小雀鳥嘲笑大鵬鳥的故事,“斥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小麻雀說你何必要到那么遠的地方去呢?何必飛得那么幸苦呢?像我一樣一飛幾丈高,不也很好嘛。莊子在最后總結說;“此小人之辨也。” 莊子在此強調;一般人不相信物的自然變化,為什么不相信呢?“小大之辯也”,智慧、境界、小大不同,所以不相信這個這道理。 從這段文章我們可以體會到;人類可以解脫物理世界的束縛,而找到自己生命真正地自在與自由。同時告訴我們,人世間不管做人做事,乃至于修身養性,學佛修道,首先要見地高超,有遠見才能有成就,見地不高,知識范圍不高。成就也就會有限。那種有限的成就,就會和這個小麻雀一樣,飛幾丈高,跳幾尺遠,在草堆上一站,隨風搖一搖,也很優哉游哉。有人要捕捉的時候,“咚”的一跳,飛到另一棵樹上去了。這種人生境界,也活了一輩子,也活得很快活,但是畢竟成就不了大的事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