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留下了太多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經典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這個“十一”小長假,你不帶上孩子一起來讀讀這些詩,感受神州大地的壯麗風姿? 江河湖海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這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江入大荒流”寫出了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這兩句的大意是:九曲黃河之中有無數的砂礫,它們隨同黃河流經萬里,經受了浪濤的沖洗和狂風的簸蕩,從天涯一直來到這里。詩人歌詠九曲黃河中的萬里黃沙,贊揚它們沖風破浪,一往無前的頑強性格。
這首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水面初平云腳低”,這句寫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了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 崇山峻嶺
該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第三句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最后一句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次句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著痕跡,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崖壁關隘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這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江入大荒流”寫出了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
居庸關上幾聲杜鵑啼鳴,仿佛有一縷遼遠的鄉愁,浮升在詩人的高嶺獨佇之中。驅馬更行,峰回路轉,在暮靄四起中,忽遇一帶山泉,從峰崖高處曲折來瀉。透過如林插空的千百峰嶂,隱約可見有一片雨雪,紛揚在遙遠的天底下。詩人意興盎然地轉身西望,不禁又驚喜而呼:那在內蒙古準格爾旗一帶的“渝林”古塞,竟遠非人們所想像的那般遙遠。
首句“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第三句寫出了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 亭臺樓閣
第一句開門見山,用質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滕王閣的形勢。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游賞呢?過去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第一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一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詩人運用“隨立隨掃”的方法,使讀者自然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的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后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愁,先放后收。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
這段寫覽物而喜者,描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游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讀之如在眼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