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折扇”是南京獨有的地方工藝品,歷史源遠流長。自南宋至清末一直廣受文人雅士歡迎,只到民國時期,南京還有制扇作坊100多個。由于手工作坊制扇技藝歷代相傳,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制扇流派,在優勝劣汰的競爭過程中,還誕生了一批折扇“名牌”。
“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南京折扇行銷全國,離不開資金雄厚的扇莊,它們不但銷售折扇,還參與折扇的制作,昨天,幼時曾在扇莊學徒的甘子瑞老先生告訴記者,上世紀30年代,在南京三山街、絨莊巷、建康路、升州路上就云集了數十個扇莊,批發零售“金陵折扇”。
張氏慶云館打響金陵折扇品牌
“人文南京”版刊出了金陵折扇溯源的報道后,昨天上午,年近九旬的甘子瑞老先生就打來電話,他十來歲時曾在建康路周記扇莊幫忙,如今雖年歲大了,但還記得一些當年扇業的情況。甘老表示,當時南京制扇業還比較繁榮,也講究傳統工藝。自明代以來,扇子都分不同類型,如扇面用杭連紙者,稱之為“本面”,用京元紙則稱之為“蘇面”,“蘇面”的價格高于“本面”。據扇莊的老師傅講,在明清時期南京眾多制扇作坊中,以張氏慶云館最為出名,其扇骨打磨光亮,常用上等的櫻桃紅、湘妃竹制成,也用象牙、玳瑁、檀香、烏竹、白骨等作材料,并在上面雕刻字畫,后來又進一步發展鑲嵌技術,融合書法、繪畫、雕刻拉花造型等技巧于一體,尤其精美。張氏慶云館的扇面用紙潔厚,經久耐用,深受歡迎。
除了張氏慶云館制作的折扇外,明末清初還有一種“仰氏扇”同樣名聲在外,其制作者為一仰姓工匠。相傳每柄“仰氏扇”不但扇骨上雕刻各不相同,且各配有不同材質的扇墜,搭配精巧,深受大戶人家閨閣小姐的青睞。
晚清、民國制扇作坊聚集門東門西
清代中期,南京折扇業達到鼎盛,最多時有從業人員兩千多,還成立了扇業公所,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行業協會,協調生產。甘老回憶說,在上世紀初,南京有制扇作坊100多家,主要集中在門西和門東老街。這時作坊都各有擅長,如扇骨營的沈家作坊就專門制作扇骨,家中雇用了十幾個工人,而三條巷的范氏兄弟則擅長打磨扇骨,他們制作的扇骨光溜溜,亮閃閃。馬道街的秦家、張家則專門從事扇骨雕刻,花鳥蟲魚在他們手下栩栩如生。扇面的制作高手則有余文龍等人。
由于扇子生產的季節性很強,夏季熱銷,冬季基本上沒有生意,所以城內各大扇莊一般在冬季就去安徽等地收購竹木,轉而交給各專業作坊加工。到了春季,作坊則將制作的配件和半成品統一裝配,發往各地扇莊經銷。除了城內的制扇作坊外,南京郊縣農村也有制作扇子的傳統,如棲霞石埠橋、萬家埂等地都曾有制扇高手。
應試考生“養活”三山街扇店
夫子廟三山街歷來就是扇店集中地,因為這里曾是江南貢院所在,每逢考試之年,大批江南科舉士子云集南京夫子廟周圍,愛好風雅的士子們自然要配備一把折扇,此外待科考結束時,大多數士子還要帶一些做工精細的折扇回家,以饋贈親友。因此夫子廟一帶集中了許多銷售金陵折扇的店鋪。科舉廢除后,扇店生意一度蕭條。如今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夫子廟經營折扇的店面又逐漸多了起來。
民國時期的南京扇莊,不僅要銷售扇子,還必須參與制扇原料的購買和折扇品種的設計,甚至可以根據客人的需要特別訂制。據甘老回憶,除自己所在的周記扇莊外,位于大光路的吳記扇莊是南京規模最大的,東家吳世新精明強干,經銷的產品打入全國市場,尤其在北京、天津、沈陽都設有分店。此外位于絨莊巷的梁記扇莊、位于夫子廟的劉記扇莊赫赫有名,每年的經營額都超過一萬銀元,這是一個了不得的數字。除了這幾家大型扇莊,南京還分散著眾多小型扇店,主要分布在夫子廟三山街和升州路一帶,這些店鋪不但賣扇子,還同時經營鞋帽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