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一緣,及修定的原理、方法與目的(上) 平梵/文
綱要: 1. 為何要修定?修定與心性的關系 2. 意識的根本特性 3. 修定的共同原理 4. 修定的具體方法和過程 4.1. 觀呼吸-觀息 4.2. 觀物-觀空 4.3. 瑜伽持咒法 5. 貫通修定與心性體會
1. 為何要修定?修定與心性的關系
修定,是佛、道、瑜伽、基督等等所有修行傳統都有的法門。之所以都有這樣的方法,就是因為它是入一切更深修行境界的必要準備。不光對于修行,實際上,做一個成功的匠人、藝術家、學者,往往也要相當的定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定力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值得修養的能力。只要能把所有心意定在一點,生命的力量就好比是聚成了一束激光。而不能以定力攝心,心就會像風波中的浮萍,東漂西蕩;就像放回樹林的猿猴,上跳下竄,世間成功都幾乎不可能,更何談修行。
上面,我們一直在講心性,講這個真心自性是離緣的,離于一切生滅和造作。但修煉出來的定,都是緣生的,都是造作的結果,其境界必然生滅。甚至連最高的定境—第九次第定(滅盡定)都不是本來心地,而是“前塵影事”。既然自性離于因緣造作,而修定究竟講是緣生、造作之事,修定是否與體會心性沒什么關系?
體認心性不必一定要修定。修出來的定,也不是自性本具的真定。六祖明言“本性自定”,本無需修。“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只要遇上一切境界心不迷不亂,就是真正的定。但心性體驗的過程中,尤其是開始體驗的階段,能否把心意集中到當下的體驗上,而毫無旁騖?六祖唯論見性,但他在講法的時候,也首先要讓大家“志心諦聽”。我們能真的做到志心諦聽嗎?如果能,就沒問題。這樣體驗下去,對心性有所了悟后,不定而自定,何用修定?緣上修來的定與不定,又哪能影響自性之定一絲一毫?那是不定而定,定而無定。
但如果開始體驗的時候,免不了雜思亂想,心思忘不了過去未來,以及對自己體驗的種種分析和評價,或者腦子里一直有一套佛理在打轉轉,那么專門修習定力,會非常有幫助,甚至可以說有必要。《遺教經》是佛在臨入涅槃之前對弟子們的最后叮囑,其中也提醒弟子們攝心修定,讓心不散亂的重要性。文殊菩薩是智慧化身,他傳授一行三昧,就要求最初從“舍諸亂意,系心一佛”的功夫開始。修出的定境雖然從究竟講,是造作和緣生的,但如果以正見攝持,修定會是體會自性的很好的準備。且只要指引的方向正確,定力本身也是一個幫助我們更好地處世為人的素質。
2.意識的根本特性
修定首先要攝心,而所攝的這個心,首先是意識,第六識。這個意識,就是楞嚴會上阿難用來理解和推理佛所講法的心,就是我們平常用的最多的分別、歸類、綜合、推理、想象、選擇,抽象思考等等用的心。因此,了解定的原理,要先了解意識的基本特點。
意識,用現代詞語說,就是虛擬的超級影子處理器。這表示,一,它專門處理影子。二,所謂超級,就是它能對影子進行無數次復雜的運算,幻化出無比精密、奇異、繁雜的世界。三,所謂虛擬,就是它沒有實體實質,只是虛擬的功能。
意識專門處理影子。那么,什么是影子?影子就是所感知事物在心里留下的虛擬印象。比方說,我看到了手機,認識了手機之后,哪怕當下沒有手機,我依然可以想手機。當手機不在的時候,我所想、所分析比較的手機,不是手機本身,而是手機在心里留下的影子,是記憶中手機的虛擬形象。如下圖,圖中的圓表示個體生命,橢圓表示根門,圓圈外實線手機表示手機本身,而里面的虛線化成的手機,表示手機的影子。感覺器官感知到手機,心里就虛擬出了手機的影子。其實,就是根塵相對而生識。
意識如同一臺頂級VR虛擬機,它不但可以把任何前五根感知過(看過、聽過、嗅過、嘗過、觸碰過)的對象虛擬成影子。眼耳鼻舌身這五種感知器官所感知的內容單一而不混雜,眼不會見聽到的內容,耳朵不會知道嘗到的味道。但一旦它們感知的內容被虛擬成影子,就成了意根處理的內容。如下圖。實線表示前五根(感知器官)當下所感知的內容,虛線表示從感知內容虛擬出來的影子:
所見相、所聞聲不會互相發生關系,但所見相的影子和所聞聲的影子可以被意識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和綜合處理(進行運算),而形成判斷說:“這是一個男人、那是一條狗、火車走了。”這樣單一的感知對象就被意識綜合成了人、事、物的虛擬形象,而人、事、物的形象進一步加上想象和推理進行綜合,就有了藝術、哲學、政治、經濟、數學等等人類的學問。這個世界的種種變化的背后都離不開意識這個設計師。而這一切,都是意識對單一感知內容進行虛擬和綜合運算的結果。
我們都說放下對過去未來的想法,回到當下。不要在面對大海的時候,想著股票的漲落;不要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想著同事那讓人不爽的眼神。但本質上,生命從未離開當下,生命只能在永恒的當下之流中存在。所謂不在當下,是意識沒有關注前五根的感知活動,而癡迷于對影子的種種虛擬運算之中。這就像《頭號玩家》中那些沉溺于虛擬世界的人們一樣。
這個能把影子運算成超級虛擬世界的意識,本身卻沒有實體,沒有實質。不光它所處理的資料是虛擬的影子,它本身也是只有借助運算才能呈現的一個虛擬的功能。影子的對比、分析、綜合等等處理只要在進行中,那這個虛擬的功能就在不停的展現中。一旦這些對比、分析、綜合、想象停止,這個功能也就停息。停息的時候,你也絕對找不到這臺影子處理器的主體,如果你窮究它的性質,也了無痕跡。佛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什么意思?說不可得,不是沒有這個功能,而是我們去找這個功能的主體和它的性質時,什么都找不到,了不可得。
既然意識是處理影子的虛擬功能,并沒有實質性。那么就像任何虛擬的東西要“保持存在”一樣,它都要不斷吸取新的資料,虛擬成影子,并不斷對這些影子進行運算、再運算,在不停運算中維持一個存在實有的假象。所以,意識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熱衷變化,不甘于簡單純一。簡單減少了它的力量,純一無雜讓它瀕臨“停機的危險”。正因意識的這個特點,老子的小國寡民沒有實現,而世界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虛擬化。雖然,意識有時候也想平淡一下,但這也是從紛繁復雜換換口味,產生一個新的對比而已,還是基于分別,為了對比。
3.修定的共同原理
了解了意識的特點,修定的原理也就不難看清了。
計算機做那么復雜的運算,其基本代碼是0和1。0和1的實質不在于這兩個數字,而在于兩者形成一個最基本的分別,而以這個簡單分別為基礎,可以形成無限復雜的運算。意識的最核心功能就是分別。它需要不斷地分別虛擬的影子,才能在二元世界里繼續運行。而純一,可以消歇這種無限復雜的二元運算。修定,就是通過心系心于一緣,消歇意識的虛擬和運算,讓心進入純一無雜的狀態。
修定的方法雖然千千萬萬,但其共同的機理極其簡單。如果我們能夠把握這個原理,就能看明白某個修定方法是怎樣運作的,并相對容易地掌握這個方法,而不被各種附加的神秘性的東西所迷惑。
那么所有修定方法共同的原理是什么?就是攝心于一緣。
所謂的攝,就是收攝,就是在它跑掉的時候拉回來,不斷地讓心回到設定的關注對象上,直到可以持續地關注這個對象為止。文殊菩薩說這就像是在鳥的腿上綁上繩子,讓它不能亂飛一樣。不亂飛,拉回來,干什么?系于一緣,繼續讓心意流注于這一個所選擇的緣上。慢慢這樣練習,直到單向的流注形成習慣,習慣慢慢變得自然,以至于不用拉它,它也不會亂跑。如同牛被馴服之后,不用拉著它的鼻子,它也不會跑到稻田里去亂踩秧苗了。這就是所謂的“久習成就”。
這里,要點名一般所說的“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和“系心一緣”的不同。世間的一心一意,專心致志的對象,不一定是一個單一的緣。它可以是一件事,一項技藝,一個工程甚至一項事業。比如,一心一意去演這個歌舞節目。在這個過程中,表演者要關注的不僅是動作,他要聽音樂,協調音樂和自己動作的節奏,他要看同舞者的位置和動作,以便讓動作整齊,他要看觀眾的反應,做出調整。那么整個的過程,眼耳身意都要一直在用,而且是通過意識協調在綜合地用。這樣,他的心意在這個過程中,是在做復雜的綜合運用,不是漸次趨向于單一流注,乃至流注停息的。
系心一緣則不同于此。它要求習練者把全部的心意都放在一個單一的緣上。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心意穩定不變地流注到一個緣上,形成單一流注,進入止的狀態,到后來連這個意根的流注也消歇,從而進入無依止的狀態。心系一緣雖然也有把六根收攝在一緣的方法,比如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的念佛法門,但它的關鍵在于讓心意的活動越來越趨單一純凈、乃至停息。
世間的一心一意,往往綜合運用六根,并且方向指向六塵和外相(背覺合塵);修定的心系一緣,專注一個對象,并且方向最終指向心性和本覺(背塵合覺)。
上面說的是要專注于一個對象。那么這個專注對象,這一個緣應該選什么呢?
因為修定最終的指向是心性,而體會心性從六根的根性開始最爽利。因此,練習者應首先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一個自己最想收攝的根、或最敏感的根。然后再選這個根所對應的一個對象。比如,對身根敏感者,或許可以選擇呼吸;對于聲音敏感者,或可選擇聽音或聽咒;對于眼根敏感者,可以選擇一尊佛像,或者一塊鵝卵石。但應避免具有跳躍和刺激性的對象(比如霓虹燈、蹦迪的音樂)。六根都比較活躍,能量比較充沛的,或許可以選擇都攝六根的方法。
另一個要考慮的因素,心系不同的緣,所形成的附加效果不同。比如,關注呼吸,更容易引發維護、修復身體健康的效果,因為呼吸直接與氣機的運行相連。專心持咒,除了每個咒的特殊作用外,還會較快對滾動不息、亂作一團的心念有一個清理的作用。如此等等。
總之,選擇一個讓你感覺最能攝心入定,更容易安住其中的一個緣。一旦選定,就不要輕易更換,要頻繁而有節奏地練習這一個。一門深入,才容易有突破。不要到處打洞,卻挖不出井水。
繪圖:李季 ~~~~~~~~~~~~~~~~ 平梵:pingfansoul 澄清生命認知,遠離顛倒夢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