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中考一揭榜,各種喜報閃亮登場。街談巷議,高考、中考“狀元”(今年提法換成了“第一名”、“最高分”)成了最火熱的談資,猶如阿Q口中念念不忘的“革命”。成績好的,不論是學生還是家長,抑或是校長、教師,仿佛眼前盡是燦爛前程、錦繡河山,學生成績平平或馬失前蹄沒有發揮好,連校長、教師、家長都是一臉子晦氣,躲躲閃閃,“沒臉見人”似的,生怕那個問起考試成績來,無言以對。 的確,在仍然“一考論英雄”,考試成績仍然是評判學校優劣、評價學生成敗、考核教師績效“主要標尺”的地方,可憐莘莘學子及其家長都難過考試關!由此引發的如何加快改革基礎教育,加快形成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生共長的良好教育生態,切實樹立學校立德樹人為本、家庭言傳身教為范、社會成人成才為榮的風向,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我們究竟在追尋什么樣的教育?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自己都是迷茫的、彷徨的,作為有良知良能的教育工作者,內心更是焦慮不安的,因為現實和理性無法統一,格物無法致知。考試成績、高考中考升學率,成為評判教育是否優質、評價校長教師績效主要甚至唯一依據,有其深厚的社會土壤,培植這個土壤的核心要素就是我們學校、家庭、社會異化的教育價值取向。 教育是慢工細活,來不得半點偷懶取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把教育功利化,把學校工廠化,要求學校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如果純粹從技能型人才培養角度而言,無可厚非。但是教育的目的和意義絕非如此,也不在此。中西方教育的兩大源頭孔子和蘇格拉底,一生孜孜以求,誨人不倦,闡述的教育原旨就是開啟山林、開辟鴻蒙,消除愚昧、創造文明,究天人之際、問蒼茫宇宙。現代教育更是直指人本人心,明確提出教育的職責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反觀現實,不少地方的學校成了名利場、考試工廠,一些地方的教育越來越忽視對人的精神塑造、品格培養,教育越來越迎合社會和家長的功利需求,這就是教育浮躁不安的本源。 家長對教育的需求是什么?自然是教育資源公平、共享,尤其是普通家長,希望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的學校。但好的學校究竟是什么標準,大部分家長眼里評判的依據就是升學率。很多家長認為把孩子交給了學校,自己就沒啥子事了。孩子出了事,或者成績上不去,不管青紅皂白,碼定了就是學校的責任。殊不知,孩子在整個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差異,就是家庭教育的差異。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無法取代家長的言傳身教,學校教育同樣無法代替家庭教育。家長對教育價值的模糊認識,對非理性教育的過度追求,直接推波助瀾產生了大量的學區房,催生了擇校熱,和形形色色的培訓班、補課輔導班,填補了家長的焦慮和社會的“胃口”,家長、社會各取所需,至于孩子是否具備身心健康、感恩意識、勤奮上進、憐憫之心、抗壓能力等等品質,那就是其次甚至再次的事了。 政府對教育的期望是什么?長遠而言,教育是為國家發展、為民族振興、為人類進步培養人才,近而言之,教育是為當下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勞動者。由于功利性的因素太多太雜,使得教育重技能輕人文、重實用輕精神、重顯績輕潛能,使得我們的教育見物不見人、見物質不見精神。如果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國門重啟,人們饑不擇食,滋生了一個精神浮躁的年代,教育也未能置之度外,那么這些年教育價值觀念的異化,讓教育蒙上了濃重的功利色彩,并由此衍生了長長的教育產業鏈條和龐大的教育利益集團,考試成績、高考中考升學率自然成了獲取家長錢包青睞、回報政府投入的“答卷”。 政府和社會對教育光有需求,教育價值觀必然會被扭曲,教育就無法真正落實以人為本和立德樹人。最近,教育部長陳寶生提出教育要“四個回歸”,即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應該是給當下教育的一記猛掌!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在今年復旦畢業生畢業典禮上警示“所有大學,而不是某一所大學,越來越像培訓學校”,發人深省,震耳發聵。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職責,承擔如何來服務教育落實“四個回歸”的使命,教育才能正本朔源,才能回歸正道,教育才能讓普通百姓看明白,辦一流的教育才不會是空中樓閣、癡人說夢。 “吾令羲和彌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這片燦爛的星空之下,我們對教育價值的不懈追尋,就是讓更多的人們懂得教育的真義,進而促進教育良好生態的形成,培養具有愛國、誠信、正義、勇敢、勤勞、友善等等良好品格的現代公民,建設一個“將對人類有更大貢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作者單位:會昌縣文廣新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