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土地主要有承包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這三種。 18年改革重點是讓農村土地活起來,讓農民從中獲得收益。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三種土地獲得收益的方式以及利弊。 承包地 1.自己種地 小戶種地刨出人工和成本,賺的不多,自己還累。不過現在可以借助土地托管等社會化服務的形式來種地,但雖然解放了人力,但也要承擔一些風險。 2.流轉 土地流轉沒有風險,年年收租金,還可以解放勞動力到外面打工或工作。 3.征地 征地,這事主要看地理外置,城市郊區的可以想一想,大農村的就不要想了,可能不會擴張到這邊,路可能也修不過來。 4.貸款 利用土地進行貸款,需土地成規模并且貸款的錢只能用于農業生產用途。 宅基地 1.有償退出 宅基地有償退出主要針對農村的空閑宅基地, 有償退出后給一些資金補償,各地區的政策不一樣。 廣東:退出或拆除舊宅基地復墾后,農民能得兩樣好處,一是復墾后的耕地,農民具有承包經營權;二是指標流轉后,可以獲得收益的75%。 17年政策: ①淮南市,每畝5萬元給予獎勵。 ②湖北宜城,25~50元/平米。 ③陜西:西安每畝補助價格22萬元~25萬元;陜北地區每畝補助16~18萬元;關中其他地區每畝補助14~16萬元;陜南地區每畝補助10~12萬元; 2.流轉 宅基地“三權分置”后,宅基地可以流轉。宅基地流轉一般用來做休閑農業、民宿等,所以一般在景區附近,或者自然基礎較好的村子,收益會好。 很多的地方的宅基地讓你流轉也流轉不出去。 集體建設用地 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了,可以合法流轉出去。并且價格提高,農民可以分錢。 農村土地變現大概有這5種方式: 土地托管 即不愿意耕種土地的農戶,可讓種植大戶代為管理耕種,每年收取一定的費用。土地托管分為"某一個生產環節托給你管"的半托和"全年幫你種植,到年底算賬就"的全托兩種。這也是國家想看到的規模化的種植,以后很有發展前景。 土地入股 以土地作為資源,進行入股,大家一起創業,賺錢之后大家按股分紅,具體的操作難點在于農民以土地入股,到底占多少股份,這個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需要找出兩者的平衡點。 土地轉包 土地轉包不是土地所有權的轉讓,只是轉讓土地的使用權。為了鼓勵土地集中,實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土地轉包是政策允許的,法律上也受到保護。這種模式也是很多外出務工者經常采用的方式。 土地租賃 土地租賃是農村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在一定時期內相分離,土地承包者在使用土地期間給農民一定的租金,到期后歸還土地。 土地轉讓 土地轉讓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將土地有償或無償轉給其他人的形式。這樣農民也就與這塊土地無關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托管、轉包、轉讓、租賃等5個模式都是圍繞著“使用權”進行的,土地還是集體和國家的,這是紅線不能挑戰。同時,獲得土地使用權的經營者更要把土地用于涉農項目,如果變成商用,也需要相關審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