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 léi zǔ 黃帝的正妻。
嫘祖,又名累祖,中國遠古時期人物。為西陵氏之女,軒轅黃帝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
黃帝正妃嫘祖《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兩子,其后皆有天下。北周以后被祀為"先蠶"(蠶神)。嫘祖是我們先祖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嫘首倡婚嫁,母儀天下,福祉萬民,和炎黃二帝開辟鴻茫,告別蠻荒,功高日月,德被華夏,被后人奉為"先蠶"圣母,與炎帝、黃帝生活在同一時代,同為人文始祖。 嫘祖是有史籍記載的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華夏文明的奠基人。嫘祖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和精華,它屬于華夏上古文化、根文化的范疇,是世界絲綢文化的寶貴財富,是炎黃文化、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東方女性文化的光輝典范。 咎陶 音gāo yáo 也作皋陶、咎繇。 皋陶,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皋陶出生地一般有兩個說法,一傳為山西洪洞縣皋陶村人,二傳為山東曲阜人。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是與堯、舜、大禹齊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葬之于六(Lù),禹據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帶(今安徽六安地區) ,故亦被尊為六安國始祖。皋陶是一位賢臣,傳說中生于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士" ,以正直聞名天下。皋陶的主要功績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和大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 。 契 音xiè 傳說中商朝的始祖。 夏王帝予 音xià wáng dì zhù 夏帝少康的兒子。 《史記.夏本紀》:“帝少康崩,子帝予立?!?BR> 關龍逄 音guān lóng páng 夏朝人,因諫夏桀被殺。 關龍逄(前1713年~前162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相,因為進諫忠言被殺,享年93歲,做了兩代夏王的相。故里在今河南省長垣縣惱里鎮龍相村。古時此地稱龍城,原有一座大墓,墓前有祠,那就是夏朝末年中國第一位以死諫君的忠臣關龍逄的陵墓。此地松柏遮陰,莊嚴肅穆??上Ш髞磉B年戰亂,加上黃河水淤積,到清末竟蕩然無存。 妺喜 音mò xǐ 傳說中夏桀之妃。 禽滑厘 音qín gǔ lí 戰國時人,墨翟的學生。 禽滑厘,又作滑黎、骨釐、屈釐等?!搬崱爆F今簡化為“厘”。 戰國初人,傳說是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為慎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為姓氏,形成慎姓。 禽滑釐曾是儒門弟子,學于子夏,自轉投墨子后,便一直潛心墨學。禽滑釐與慎到不是同一個人,一個是魏國人墨子的弟子,另一個是趙國人,學老子的學說。 酈食其 音lì yì jī 漢高祖劉邦的謀臣。 酈食其(?~公元前203年),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高陽鄉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陳勝、項梁起義,食其隱匿不出,靜觀時局發展。 劉邦兵臨陳留,訪求當地豪杰,食其乃跟隨劉邦,用計攻克陳留,得到大批軍糧。劉邦封食其為廣野君, 出使各國諸侯; 以其弟酈商為將,進攻秦朝。秋,兵臨武關,食其勸秦將歸降,不戰而下武關,劉邦攻入咸陽,秦朝滅亡。
在楚漢兩軍相持苦戰難解難分情勢被動的局面下,他建議漢王奪取滎陽,占據敖倉,獲得鞏固的據點和糧食補給,為日后逆轉形勢反敗為勝奠定了基礎。又出使齊國,勸齊王田廣歸漢,齊王乃放棄戰備,以七十余城降漢。 漢王四年戊戌初(公元前204年11月),漢將淮陰侯韓信嫉妒食其之功,發兵襲擊齊國,齊王田廣認為被騙,乃烹殺酈食其, 時年約六十有五,墓在雍邱(今河南省杞縣)。
酈食其以其三寸之舌游說列國,為劉邦的“統一戰線”做了重大貢獻,尤其是在楚漢戰爭后期,游說了齊國歸順,劉邦平定英布后,分封時很掛念酈食其,想封其子酈疥為侯,雖然酈疥多次領兵打仗,但軍功未至于封侯,最后劉邦仍破例封酈疥為高粱侯。
審食其? shěn yì jī 劉邦同鄉,呂后的親信。 審食其(?-前177年),是劉邦的同鄉,沛縣人。以舍人身份照顧劉邦的妻子兒女,漸為呂雉所親信。后被封為辟陽侯,因得幸與呂后,被漢惠帝發現,想要誅殺之。但其朋友幫助他躲過一劫。呂后死后,諸呂被殺,淮南王劉長伺機殺了他,死后謚號幽侯。 劉邦自立沛公后,將父親劉太公托付給兄劉喜和審食其。高祖二年(前205年),漢王劉邦敗于西楚霸王項羽,丟棄妻子逃走。劉邦之妻呂雉(呂后)、劉邦之父劉太公被項羽俘虜,審食其開始跟隨呂后。之后,呂后、劉太公、審食其被項羽放回給漢王。 高祖六年(前201年),封辟陽侯。高祖八年(前199年),趙王張敖暗殺高祖未遂事發,趙王所獻的美人趙姬受高祖寵愛正懷孕,也連座下獄。她弟弟請審食其說服呂后放了
他姐姐,呂后嫉妒,審食其沒有盡力爭取。此女生下劉長后自殺了。 劉邦駕崩后,呂后與審食其商議:“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 ”于是秘不發喪,計劃誅殺諸將。酈商(酈食其的弟弟)知道后對審食其說:“吾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呂后才為高祖發喪,沒有大開殺戮。
對審食其的評價: 劉長:臣母不當坐趙事,其時辟陽侯力能得之呂后,弗爭,罪一也。趙王如意子母無罪,呂后殺之,辟陽侯弗爭,罪二也。呂后王諸呂,欲以危劉氏,辟陽侯弗爭,罪三也。 馮夢龍:劉項爭雄,太公與呂后常在楚軍中為質,舍人審食其從焉,后因與私。既定天下,食其以功封辟陽侯。辟陽侯謹慎,嘗為外庭解紛。故終呂后之世無患。以高帝之雄略,呂氏之咆哮,而食其能順事不忌,其亦有過人者矣。 呼韓邪 音hū hán yé 漢代匈奴單于(chán yú)的名字。 呼韓邪單于(?~公元前31年)。西漢后期匈奴單于。前58~前31年在位。名稽侯珊。虛閭權渠單于之子。他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匈奴單于,因迎娶王昭君而廣為人所知。 父死,未能立,逃至妻父烏禪幕處。漢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被烏禪幕及左地貴人等擁立,發兵擊敗握衍朐鞮單于。五鳳二年(前56)秋,擊敗右地屠耆單于。四年夏,被其兄郅支單于擊敗,引眾南近塞,遣子入漢,對漢稱臣,欲借漢朝之力保全自己。甘露三年(前51)正月,朝見宣帝于甘泉宮(今陜西淳化西北),受特殊禮遇。數年后,鑒于郅支單于西遷,內患已消,力量漸強,乃率部重歸漠北。竟寧元年(前33)正月,第三次朝漢,自請為婿,娶漢宮女王嬙(昭君)為妻,號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此后,漢與匈奴40余年無戰事。 趙衰 音zhào cuī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國君主的祖先。 趙衰(?—前622年 ),即趙成子。嬴姓,趙氏,字子余,一曰子馀,謚號曰“成季”。亦稱孟子余。謀士、戰略家、政治家、趙國君主的祖先。是輔佐晉文公稱霸的五賢士之一。春秋時期的晉國晉文公大夫,造父的后代。 從晉獻公二十一年(前656年)起跟隨晉文公重耳19年流亡生涯,在流亡途中多次獻計協助晉文公脫險。晉惠公十四年(前637年),晉文公回國,趙衰任上卿,封原地。晉文公四年(前632年),趙衰隨晉文公參與踐土之盟。奠定晉國盟主地位。晉襄公六年(前622年),趙衰去世,兒子趙盾(即趙宣子)繼位。 蕭賾 音 xiāo zé 南北朝時期南朝齊武帝的姓名。 不準 音fǒu biāo (否標) 晉代汲冢盜墓者。 不準,今河南新鄉市衛輝市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墓賊。中國史學中一部重要著作“汲冢書”(即現在的《竹書紀年》),是公元三世紀魏晉時期盜墓賊不準的貢獻,此事一直為學術界津津樂道。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針對當時一些代表六國的分裂勢力,發布了《焚書令》,規定史官須將《秦記》以外的史書全部燒毀,亦即除博士官掌管收藏外,天下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一律送到郡中燒毀。秦始皇焚書的后果是,戰國時期,除秦國外,各國史記均被毀。 然而,西晉太康元年,汲郡(即現在河南省汲縣西南,有個名叫“不準”的人,盜掘了戰國時期的一座王陵──魏襄王的陵墓,結果發現了寫在竹簡上、共有十萬多字的古書。最終得竹書數十車,凡書75篇,10萬余言。史稱“汲冢書”。據說,當他剛一進入漆黑的墓室時,火把燃盡了,他便撿起墓道里的竹簡燒起來“照明”。幾天后,偷盜一空的大墓才被發覺,待官府的人趕到時,只剩下散在地上未被燒光的大批竹簡。晉武帝接到王陵被盜的報告后,極為重視,立即組織人進行清理。后人稱這些被搶救出來的竹簡為《汲冢書》。這些竹簡,又被后人整理為《古本竹書紀年》,它比司馬遷著的《史記》成書時間還要早二百年。
繁欽 音pó qīn 繁, 姓。西漢有繁延壽。 繁欽,(?-218),字休伯,東漢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曾任丞相曹操主簿,以善寫詩、賦、文章知名于世。代表作品《定情詩》、《遠戍勸戒詩》、《雜詩》、《槐樹詩》《愁思賦》等。 繁延壽,西漢潁川人,元帝的時候為御史大夫,他和丞相匡衡為郎中、諫大夫,使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出使西域誅斬郅支單于邀功受賞不滿意,加之陳湯掠財自取,引起朝議反復,對二人獎獎罰罰,糾纏很長時間。 召公 音shào gōng 周朝的官名。 召公,周朝官名,始于召公姬奭(shì)(第一代召公)。世代有召公后人繼承,如周厲王、周宣王朝的召穆公虎,便是姬奭后人。召公后裔孫穆公虎至簡公盈,皆襲爵位,為王卿士,即召公奭的后代有一支世襲召公,一直是周朝掌管國家政事的官。 宓妃 音fú fēi 即洛神。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那時,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當中,并教會有洛氏百姓結網捕魚,還把從父親那兒學來的狩獵、養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給了有洛氏的人們。 這天,大伙兒勞動之馀,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優美動聽的樂曲來。不巧,這悠揚的琴聲被黃河里的河伯聽到,便潛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成一條白龍,在洛河里掀起軒然大波,吞沒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宮,終日郁郁寡歡,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這時,后羿來到了宓妃的身邊。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個天帝的兒子,便與妻子一同貶到人間,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藥,一人返回天宮,便只剩后羿獨自留在人間。 后羿聽說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氣憤,將宓妃解救出深宮,回到有洛氏中間,并與宓妃產生了愛情。那河伯本來就窩了一肚子火,聽說了后羿宓 妃之間的戀情,更是惱羞成怒。他化作一條白龍潛入洛河,吞噬了許多田地、村莊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倉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對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兒去告狀。天帝早就知道了所發生的一切,并不向著河伯說話,河伯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與宓妃的事了。 從此,后羿與宓妃這對情侶便在洛陽居住下來,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后來,為表彰他們,天帝還封后羿為宗布神,宓妃為洛神。 姬宮湦 音jī gōng shēng 周幽王的名字。 周幽王(?―前771年),姬姓,名宮湦(一作宮生 ),周宣王姬靜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姬宮湦,西周滅亡。姬宮湦死后,謚號幽王,諸侯共同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屠岸賈 音tú àn gǔ 春秋時期晉國大臣。 屠岸賈,屠岸姓,名賈,是在戲劇和民間傳說中一直是以一個大奸臣的面目的角色。元代作家紀君祥創作的《趙氏孤兒》雜劇,影響深遠,以后的許多劇種都據此編出了精品劇目,多年流傳。 屠岸賈是春秋時期晉國人,在晉靈公和晉景公時期都當過大夫的官職,他的家族就曾經是一個貴族,祖父屠岸夷和父親屠岸擊都是晉惠公時期的大夫官職,為什么他家竟然全是大夫官職,這里還有一個要說一下,就是他的祖父屠岸夷是晉惠公身邊的一個大臣,在晉惠公權利的爭斗中,為晉惠公立下大功,為此后來被封為大夫官職。在晉國與秦國的一次戰爭中屠岸夷被秦軍抓獲,并
且秦穆公將他殺死了,晉惠公認為他有功就追加他為上大夫。并且令他的兒子屠岸擊世襲大夫官職。屠岸賈也因此受益。晉國開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由于晉文公勵精圖治,使這個小國一下子成為了具有霸主地位的強國,在晉文公和晉襄公時期一直保持著霸主地位,到了晉襄公之后的晉靈公繼位,由于他的昏庸加之屠岸賈這樣的小人慫恿,只圖享樂漸漸的失去了霸主地位。 屠岸賈善于奉承而得到晉靈公的信任和寵愛,屠岸賈對于晉靈公惟命是從,就像一只忠實的狗,一個昏庸的君主加上一個這樣受寵的奸臣,什么樣的國家都會敗壞在他們的手上的。 南宮適 音nán gōng kuò 春秋魯國人,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 南宮適言語謹慎,崇尚道德,能做到“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論語·公冶長》)。孔子稱贊他是“君子”、“尚德”之人,并把自己的侄女(孟皮之女)嫁給他。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郯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龔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汝陽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南宮子”。
《論語·憲問》: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音aò,相傳是個大力士,曾奉父用師滅掉夏的同姓斟灌、斟尋二國,封于過,后為禹七世孫少康所誅。)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論語·公冶長》: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樊於期 音fán wū jī 戰國時期秦人。 樊於期(?―前227年),戰國末期將領。原為秦國將軍,后因伐趙兵敗于李牧,畏罪逃往燕國,被燕國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時,荊軻請求以樊於期首級與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帶)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利行刺。樊於期獲悉,自刎而死。 高漸離 音gāo jiān lí 戰國燕人,荊軻好友。 荊軻刺秦王臨行時,高漸離與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后秦滅六國后,秦王因為高漸離擊筑太好了,就請他來王宮為他擊筑,可是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備,事先命人將高漸離的眼睛弄瞎,以為這樣高漸離就沒法刺殺他了。但高漸離往筑里灌鉛,趁秦王聽曲正入迷時,使勁朝秦王砸,想殺死他,但是很遺憾失敗了,所以就被殺了。 徐巿 音xú fú(巿與城市的市字不同) 秦代方士,齊人。 徐巿,即徐福,字君房,齊地瑯琊(今江蘇贛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關門弟子。學辟谷、氣功、修仙,兼通武術。他出山的時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時代。后來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藥,一去不返。鄉親們為紀念這位好心的名醫,把他出生的村莊改為“徐福村”,并在村北建了一座“徐福廟”。后來,有徐福在日本的平原、廣澤為王之說。 據徐福七世裔孫秦福壽著文載,日本第七代孝靈天皇之時,徐福渡來日本列島,先后抵筑紫(九州)、南島(四國)、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把7個兒子改為日本姓氏,長子姓福岡,次子姓福島,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tián),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后把他們分別派往7個地方。從此,徐福的子孫遍及日本各地,逐漸繁衍起來。徐福則自稱秦之徐福。
后代秦姓或者帶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等字的姓氏和地名,皆與徐福的子孫或與徐福一起東渡的秦人子孫有關。 黨氏 黨 1.音dǎng 姓;2.音zhǎng 姓。一般山西的姓dǎng;山東的姓zhǎng。 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公族大夫封邑于上黨(今山西 上黨),于是他的子孫后代就以黨作為他們的姓氏,該支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春秋時期,魯國有位大夫黨(zhǎng)氏,相傳是黃帝小兒子禹陽的后裔,被魯國君主封于闕(què)黨(zhǎng)邑。該支黨氏的正確讀音作zhǎng。 吾丘 音yú qīu 復姓。 吾丘壽王(?—?),西漢趙(治今河北邯鄲)人,字子贛,復姓吾丘。武帝時,奉詔從董仲舒學《春秋》,遷侍中中郎,因事免。不久復召為郎。拜東郡都尉,征入為光祿大夫侍中。后獲罪被殺。善辭賦。原有《吾丘壽王》六篇,賦十五篇,今僅存文兩篇。 甪里 音 lù lǐ 人名,秦末漢初著名的隱士,“商山四皓”之一。 甪里與東園公唐秉、綺里季吳實、夏黃公崔廣為避秦末亂世,在商山結草為廬。因四人德高望重,漢高祖劉邦多次請他們出山為官,不至。后劉邦寵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劉如意為太子。呂后為了保住親兒子劉盈的太子地位,急忙找到已經辟谷的張良商量對策。張良讓呂后去請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以穩定太子地位。后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成為太子上賓。劉邦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再廢太子已經對大漢王朝不利,便消除了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后來繼位,為漢惠帝。 冒頓 音mò dú 漢初匈奴王。 冒頓(前234年-前174年),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殺父而自立。他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是匈奴族中雄才大略的軍事家、軍事統帥。即位不久,東胡王乘其立足不穩,遣使索要單于千里馬。冒頓為麻痹東胡,不顧群臣反對,將千里馬送給東胡王。東胡王得寸進尺,又提出索要單于閼氏,冒頓左右皆非常忿怒,請求出兵攻東胡,但冒頓仍滿足了東胡王的要求。東胡王認為冒頓軟弱可欺,不再將其放在眼里。冒頓則乘機穩固統治,擴充軍備,發兵突襲東胡,東胡猝不及防,東胡王被殺,其民眾及畜產盡為匈奴所得,東胡遂滅。冒頓單于又乘勝西攻河西走廊雍州的月氏,迫其西徙。從而解除了兩面威脅。隨后,他帶領匈奴征服了樓蘭、烏孫、呼揭等20余國,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區。向北則征服了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向南兼并了樓煩(今山西東北)及白羊河南王之轄地,重新占領了河套以南地。匈奴居有了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廣大地區,號稱將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 ,擁有控弦之士三十余萬 ,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民族。 曹大家 音cáo dà gū 班昭,東漢史學家。 班昭作品存世七篇,《東征賦》和《女誡》等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曹大家墓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市豐儀鎮大姑村東北約500米處,墓址在較高的臺地上,墓冢為圓錐形,東西長10米,高約4米,周圍為耕地。1982年12月由興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姑村尚保存清乾隆十一年鐵鐘一口,鑄文記述了班昭的生平史略和當時的地形地貌等。 孔伷 音 kǒng zhòu 字公緒。伷,古同“胄”字。東漢末兗州陳留(今開封陳留)郡人。 189年孔伷曾被董卓任命為豫州刺史,后來成為起兵討伐董卓的地方勢力之一。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攻殺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個豫州刺史孫堅。正史中孔伷的事跡較少,只《英雄記》提到他“清談高論,噓枯吹生”。 管輅 音guǎn lù 三國時期魏國術士。 字公明,平原(今山東德州平原)人。年八九歲,便喜仰觀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術,習鳥語,相傳每言輒中,出神入化。體性寬大,常以德報怨。正元初,為少府丞。北宋時被追封為平原子。 管輅是歷史上著名的術士,被后世奉為卜卦觀相的祖師。 朱儁 音zhū jùn 儁 通“俊”。東漢末名將。 朱儁(?—195年),字公偉。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上虞)人。 朱儁出身寒門,少年時因贍養母親而聞名。其為人好義輕財,鄉里都敬重他。后被太守徐珪舉為孝廉。遷任蘭陵令,頗著政績,獲上表舉薦。不久拜交州刺史,僅率家兵五千人就大破叛軍,平定交州。戰后以功封都亭侯,入朝為諫議大夫。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朱儁擔任右中郎將、持節。平定三郡之地后,被皇甫嵩上表推功,進封西鄉侯,遷任鎮賊中郎將。又率軍討平南陽黃巾。中平二年(185年),進拜右車騎將軍,更封錢塘侯。后為河內太守,擊退進逼的張燕。董卓秉政時,想任朱儁為副手,遭其婉拒。其后出逃荊州,更屯軍中牟,徐州刺史陶謙等欲推舉他為太師,并傳檄各州牧伯,相邀討伐李傕、奉迎天子。但朱儁卻奉詔入京任太仆。初平三年(192年),朱儁升任太尉、錄尚書事。興平元年(194年),行驃騎將軍事,持節鎮關東,因故未成行。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相攻時,郭汜扣留朱儁為人質,朱儁性格剛烈,同日即發病而死。
萬俟禼 音mò qí xiè 宋朝人。 萬俟卨(1083年—1157年),字元忠(一作元中),開封陽武縣(今河南原陽)人 ,南宋初年宰相。 政和二年(1112年),考中舉人,初任湖北提點刑獄,依附秦檜,任監察御史、右正言。紹興十一年(1141年),秉承秦檜之意打擊主戰派,主治岳飛之獄,誣陷岳飛虛報軍情及逗留淮西等罪,致使岳飛父子和張憲等被害,后與秦檜爭權,遭到罷黜。秦檜死后,萬俟卨被召回京城任參知政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升任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萬俟卨去世,年七十五歲,謚號忠靖。 吐谷渾 音tǔ yù hún 古國名。 吐谷渾(313―663),亦稱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稱之為阿柴。后遷居今甘肅、青海一帶,南北朝隋唐時強大起來,唐后期為吐蕃所滅。 龜茲 音qīu cí 漢時西域國名。 庫車古稱“龜茲國”,是我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在這里擁有比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它被現代石窟藝術家稱做“第二個敦煌莫高窟”。居民擅長音樂,龜茲樂舞發源于此。 中國唐代安西四鎮之一。又稱丘慈、邱茲、丘茲,為古來西域出產鐵器之地。古代居民屬印歐種。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于今新疆輪臺、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 、新和6縣市。 大宛 音dà yuān 漢時西域國名。 大宛,古代中亞國名,位于帕米爾西麓,錫爾河上、中游,也就是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原始居民似以塞種為主。古希臘時代,亞歷山大東征,于錫爾河畔之俱戰提(今塔吉克斯坦列寧納巴德)興建“極東亞歷山大城”塞琉古王朝時改建為安條克城,似均未東向深入大宛境內。但在大夏最盛時,尤其在歐提德姆斯北征時,則占有了該地,并按希臘方式在各村鎮修建塢堡。 康居 音kāng qú 漢時西域國名。 康居人是古代生活在中亞地區的游牧民族,活動范圍主要在今哈薩克斯坦南部及錫爾河中下游。漢朝時期,居住于大宛西北,大月氏之北,烏孫以西,奄蔡之東,丁零、堅昆以南等地帶。公元前2世紀,有人口八九萬;前1世紀末,人口達六十萬,擁有軍隊十二萬,以卑闐城為中心(今塔什干或奇姆肯特)。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樣,康居人隨季節的變化而遷徙。冬季他們南下于錫爾河一帶,夏季北上至“蕃內”,兩地相距數千里之遙。 邏些 音luó suō 唐時吐蕃都城,即現在的拉薩市。 華不注 音huá fū zhù 歷史名山,在山東濟南。 ? 華不注山又名華山,金輿山。地處濟南市東北角,位于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時稱“華不(fū夫)注”,為歷史名山。蓋其名取自于《詩經·小雅·常棣》,其詩曰:“常(棠)棣之華,鄂不??”。“華”即“花”,“鄂不”即“萼跗”,謂之花蒂。山名“華不注”,意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 亢倉子 音gēng sāng zi 人名;古書名。 亢倉子,春秋時期陳國人,是道教祖師之一,被尊為洞靈真人,乃老子的弟子,為亢桑子,又名亢倉子、庚桑子,四大真人之一。隱居毗陵孟峰,登仙而去。為《亢倉子》(《洞靈真經》)一書作者?!犊簜}子》(《洞靈真經》)一書文字多古文奇字,如果不看音義則難窺其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