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科學,家長們總是聯想到晦澀難懂,平日里,孩子稍微問點科普知識家長們就如臨大敵,生怕一個不小心回答錯誤導了孩子。 其實科學是非常生動和貼近生活的,尤其是當下閱讀市場這么活躍,有很多通俗易懂、科學性與文學性俱佳的作品可以推薦給孩子閱讀。 這些科普類書籍的故事內容在作者的筆下就好像在我們身邊發生一樣,同時在故事加入科學解釋的部分,給予孩子很多啟迪,所以家長們要引導孩子閱讀科普類書籍,其實也沒有想象當中的那么困難。 那么科普類書籍我們的孩子要怎樣閱讀呢?如果家長們的觀念還停留在像給孩子聽睡前故事一樣只需要每天把相關音頻播放給孩子聽就可以的話,就太浪費好的科普書籍中作者對書本設計的良苦用心啦! 科普書籍就像美味無比的牛奶巧克力,濃香的牛奶與純正的巧克力相遇,就好比科普書籍中科學性和文學性的交相融合,很難不讓人喜歡。 法布爾、比安基、凡爾納、伊林、西頓、霍金等許多偉大的名字,他們的科普作品值得我們每個人好好閱讀。 好~那說到這里,家長們究竟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科普類書籍的閱讀呢? 分三部分為大家解讀:
安萬特科學圖書獎可是由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世界最著名的科普圖書大獎。 史蒂芬·霍金的《果殼里的宇宙》就曾獲得過2002年安萬特科學圖書獎,大科學家霍金的書不‘淺了吧! 其實家長們不妨思考一下,為什么很多國外的科普書籍,如《蚯蚓日記》、《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神奇校車》、《我的第一套科學漫畫書》等,孩子們都喜歡看?究其原因,是這些書籍把各種科學知識以及科學探索,以幽默搞笑、喜劇冒險的形式表現出來,顛覆了傳統的說教式科普,在不知不覺間拉近了孩子與科學的距離。
風、雷、冰雹和閃電是怎么產生的?檸檬汁如何才能“點亮”燈泡?冰激凌是如何制作的?水也有感知……這些科普書籍,不僅介紹了很多科學知識,還介紹了的許多實驗,我們可以鼓勵孩子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實驗,動手做做。有的實驗可以讓孩子獨立完成,有些則需要在大人的幫助下進行。無論實驗成功還是失敗,只要親自動手做過了,對書中介紹的一些科學知識,印象就會深刻些。有位家長家里的冰箱里到現在還藏著兒子的實驗作品,書桌上至今還留著孩子某次實驗落下的殘痕。直到有一天,孩子以科普知識競賽第一的身份代表全區小學生參加市里的“金鑰匙”科普大賽時,家長才忽然發現——很多知識是他平時“玩”出來的。在“玩”的過程中,安全是特別需要注意的。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