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父母給的零花錢,是孩子的權利,而非父母的恩賜; 幫助父母分擔家務,是孩子的義務,而非父母的壓迫。” 1938年,哈佛進行了一場名為“格蘭特研究(GrantStudy)”的調查,整個過程持續75年。 在最后20年,他們對波士頓456位少年進行追蹤調查,結合斯坦福大學教授劉易斯·特曼對1500名學生的研究記錄,得出了一些結論: 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喜歡做家務和不喜歡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前者的平均收入比后者高20%。 愛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后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 可能在一些家長眼里,做家務就是簡單地干干活,出出苦力。 事實上,做家務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出苦力”這么簡單。 一、做家務有助于開發智力 “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打開冰箱,拿冰箱中僅有的材料下廚,能做出一頓美味可口的飯菜,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求好。 這種經驗和能力,對一個人在科學研究中解決所面臨的瓶頸問題,進行科學的思考有很大裨益。” 對孩子來說,“心靈手巧”往往是分不開的。 收衣服、疊衣服,分門別類的把他們放好,鍛煉的是收納和歸類的能力; 從觀察爸爸媽媽做飯到自己親自操刀開灶做飯,鍛煉的是觀察和模仿和思考能力; 就算是每日澆花這樣的簡單小事,也是對孩子審美情趣的一種培養…… 看似簡單的家務瑣事,其實培養的孩子專注對待事情的態度和更強的動手能力。 二、做家務幫助孩子走向獨立 動手能力的增強,足夠讓孩子在走向獨立時更無所畏懼。 作家千江月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朋友的姐姐查出宮頸癌,要做手術,家人都往醫院趕。 叫姐姐的女兒時,她卻一甩手:我去做什么,我又不是醫生,不去。 緊跟著又問:我媽做手術了,那中午誰給我做飯啊? 一個22歲的人,不擔心即將手術的媽媽,只擔心沒人給自己做飯。 有網友評論:“每一個‘白眼狼’孩子身后,都有一對‘自討苦吃’的父母。” 很多父母在小時候不讓孩子靠近任何家務,等他們長大后才發現,孩子的人生根本離不開“家務活”。 三、做家務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家庭觀念 陜西西安的夜市攤上,一名正在給顧客打飯的十三歲的男孩被鏡頭記錄下來。 記者問他為什么在這里照顧小攤,他說:“因為我媽媽很辛苦啊,我要幫忙。” 網友在評論里說:他的家里貧富與否我們不知道,但在精神上,絕對是富養。 綜藝《少年說》中,一位十三歲男孩在高臺上對著媽媽大喊: “媽媽,你可不可以不要再以社會實踐的名義,逼我做家務了?” “每天寫完作業,我得刷、擦地、擇菜,但我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啊。” 臺下一片哄笑,但媽媽還是堅定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不可以! “將來你的另一半,她也是千嬌萬寵的一個孩子,她也是她媽媽爸爸的心肝寶貝,為什么她要跟你受委屈呢?為什么她要承擔全部的家務?” “作為一個男孩子,你將來如果能泡得了廚房、下得了書房,能有擔當、有責任,那么你的未來一定很幸福,跟你在一起的人也會很辛福。” “無論你有多大的學問你會說幾門的語言,這都不重要,我希望你能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純爺們。” 聰明的父母,總是會稍稍“偷懶”。 “沒有誰天生基因里就帶著‘坐享其成’”,要得到,就要付出。 做家務從來不是簡單的“干活兒”,而是讓孩子去經歷其中的辛苦,去學會體諒父母家人的付出,去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 也愿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能獲得真正的獨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