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柏樹應表現(xiàn)出柏樹的高大,蒼古的氣息。 畫柏樹的用線要蒼勁。因柏樹的形態(tài)有蛟龍盤旋之感,柏樹的輪廓線要有虛實變化,不可畫的太實。若線刻畫太實,必定會影響到樹干皮紋蒼老的效果。 柏葉點屬于圓點,用筆和點圓點相似,要分出濃淡、層次,只是要多用散鋒點成,點應有重量感。柏葉要畫的繁而不亂。 柏葉點要點得蒼而潤,墨中水分不要多,要恰到好處。 柏樹的主干要雄偉,大枝有旋轉向上之勢,小枝也要有“虬枝”的園勁之感。 楊和柳是兩種樹。柳樹的枝條下垂。楊樹的樹梢向上仰。 畫柳用筆要柔中含有遒勁,力求自然。柳條的線條應細而不弱,粗熱不拙。畫柳條在枝干取勢,要注意參差,枝分疏密,隨枝發(fā)條。柳條要畫的飄逸有致。
畫柳條應隨著季節(jié)不同而有變化,春天的柳葉嫩芽初綻,宜用點法,點宜靈活勁俏。夏天的柳,葉宜下垂。若用電法則用筆宜稍重,一筆一筆用寫書法之法。 杉樹的畫法 杉樹的種類很多,一般畫中常見冷杉和杉木兩種。其中冷杉屬松科植物,所以形狀和松樹是相似的。冷杉生長在寒風凜冽、氣候多變的高山環(huán)境中,要變現(xiàn)其飽經(jīng)風霜、倔強挺立的風格。畫時主干線條要挺拔有力,枝條要中鋒用筆。 杉木屬杉種植物,一般生長在平原上。。畫時注意掌握其枝干輪生。呈螺旋狀排列,葉子具有蓬松感的特點。前人已經(jīng)概括出杉木的典型畫法,其枝、干都是以中鋒線條來表現(xiàn)的。 梧桐樹的畫法 梧桐樹皮光滑而是滋潤。樹紋呈橫向,先用中鋒勾勒樹形,再用較淡的筆墨作側筆皴擦。樹紋不易皴得過多,應有其有平滑之感。樹葉柄較長,葉子較大,古人點梧桐葉用三點一組的方法,聚合、疏密要有情致,不能墨守成規(guī)。 這里順便說一下桐樹皮與桃樹皮的區(qū)別;桃樹和梧桐樹皮紋都是橫紋,梧桐樹樹身粗,樹紋較寬;桃樹樹身細,樹紋較密。桃樹皮要側筆皴擦。梧桐樹枝干較多彎曲,桃樹枝干多挺直。 桃、李、梅樹的畫法 桃、李、梅樹形相似,只是在點花的顏色上有所區(qū)別。桃花用粉紅色,且樹開花時枝頭已有嫩葉。李花用白粉點,梅花可紅可白。要注意梅樹先開花后點葉。 點花是要注意畫形俯仰向背。 畫桃樹杏樹也是表現(xiàn)春意的一種方法。 樹木畫好枝干后,可以先用淡墨色畫出溪岸,用淡曙紅色顏色渲染出氣氛,再用白粉加些胭脂或是曙紅點綴枝頭,即成桃杏,望之新紅嫩綠春意盎然。 椿與槐的畫法 椿樹和槐樹的樹葉結構很相似,都是對生的。葉子的形狀也相似。只是椿樹的葉子大一些。椿樹點葉一般是先勾主筋后點葉,槐樹無須勾筋,只要點出大致形狀就可以了。 畫樹葉要掌握葉子“對生”和“輪生”的形態(tài),用合適的表現(xiàn)方法去表現(xiàn)它們。 楓樹的畫法 畫楓樹用形斷意連的手法將樹干的交叉,前后體勢交代得當,會使整棵樹活起來。畫有形的部分時常要顧及無形的部分,次要的部分,即被遮蓋的部分也要認真對待,用筆斷而意不斷。 楓葉的結構有五個分叉像手掌一樣,可以畫成三筆或五筆一組,用筆方法如同寫字,但要注意用側鋒,用墨或用色都要薄,以使楓葉輕盈。 楓葉要畫出層次,須注意遠視關系自然界中的楓樹有一種層次井然的獨特風姿,畫出是要抓住楓樹的特點。 銀杏樹的畫法 銀杏樹又稱白果樹,它的樹干古樸蒼勁而又挺拔,先用雙勾線條畫出樹身,然后用枯濕筆兼用的方法皴擦樹身,趁其未干,用淡墨沿輪廓虛實相宜地在勾一次,直到將枝干畫好,使兩根線條的枯濕相互滲化、互相補充,營造出蒼潤的感覺。 芭蕉的畫法 雙勾芭蕉用筆線條要流暢,最忌呆板。先勾輪廓,在勾葉脈,勾葉脈要順葉的起伏之勢。 芭蕉點葉講究墨色和用筆,芭蕉葉的向背要有變化。先用筆寫出芭蕉的主干,點出不用墨色的葉子,落筆要肯定,趁墨色未干時畫出葉脈。 藤蔓繞樹而生,或卷曲纏繞于樹上,或垂條飄蕩于樹間,各有姿態(tài),畫時不能用同一筆法。畫藤蔓,在繁茂的密不透風的樹林中表現(xiàn)出了穿插有致的藤蔓,是畫藤蔓的好范本。
竹子的畫法 畫竹先畫竹干。竹干要如作篆,一筆一筆寫出來。枝要交代清楚,不能亂。畫竹葉似寫撇,落筆肯定,提筆勁鍵。葉向上畫者為篁,篁是新竹。葉下垂作密林。園林中竹子以畫得秀雅多姿。深山野谷中的竹子須畫得幽深無限。 (一)樹法 畫樹先練習畫枯樹,然后才練習點葉與勾葉。 枯樹主要由四部分組成:①樹根;三樹干;③中枝;④細枝。(見圖一) 樹干:單勾樹干;(圖)雙勾樹干:(圖)單勾、雙勾相結合的樹干。(見圖二) 樹干皴法主要有五種:①橫筆皴;②魚鱗皴:③直筆皴;④解索皴;⑤人字皴。(見圖) 樹根是支撐整棵樹勢的基礎,它要盤得穩(wěn)、扎得牢。一般近樹多露根。(見圖) 畫樹步驟:①先畫主干,留出空位勾次干,并大致定出樹的傾勢,注意上下干大小不要差得太遠。 ②出枝并皴擦樹干,一般皴擦要比勾自:線虛淡些,目的是使樹干有厚度,使輪廓也不顯得單調。以上步驟完成后,枯樹已具初形,并可根拒需要發(fā)展成以下幾種形態(tài):(見圖)
(二)樹法 (1)介字點的組構方式應按(我們)理解好的小枝(形態(tài))進行排列,(如(A1)至(A6)的步驟)。這樣,數(shù)小枝組成了大枝,各大枝的再組合就構成了樹體。如果在進行介字點葉時依憑我們的“感覺”進行合宜的“濃淡枯濕”變化,那么這棵樹體就會呈顯出生動的姿態(tài)。 (2)出枝時先明確中枝(B2),再出小枝和細枝(熟練后,也可先勾小枝再出中枝) (3)用筆步驟一般要順枝、葉的道理一筆筆、一組組地生發(fā)出去,并形成一種勢態(tài)。(注:出枝、勾松針的原理也相同。點葉雖無定式,但原則上要注意順氣、順勢)。 畫枝干之法,處處轉折頓挫而下,或用逆鋒,以蹙其節(jié)。董文敏曰:“一尺之樹,不可有一寸之直。”即此意也。 樹枝宜隔斷,于空出加葉,或反折筆鋒,先上而后下,則氣渾厚。雙鉤夾葉,亦宜藏鋒。如篆隸法,彌見奇古。風中葉斜,以寫風勢。惟寒樹長條,秋蘆細柳,始出鋒耳。 樹分四支 兩兩相加 兩兩相生 蟹爪、鹿角 北宋郭熙蟹爪 松如耆艾,魁壘之士,超群遐舉,曲如龍蟠,矯如龍騰。松葉攢針,非同蓬茅之弱,竹葦之薄也,故必藏鋒。藏鋒者,筆本欲下而先向上,使鋒藏折于內,然后向下,其鋒不出于端,謂之藏鋒。馬尾,刺松則出鋒,如錐之脫穎。后人或以偏鋒寫松葉,不解藏折,較弱已甚,狀如從草,去古遠矣。
一般樹木分禾本(如灌木叢),木本(喬木)和藤本三類,不管哪一類,都由干、枝、葉、根幾部分組成。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自然現(xiàn)象和人為的損害,會產(chǎn)生殘枝、斷本、節(jié)疤,根錯節(jié)蟠,千姿百態(tài)。 1.先用淡墨濕筆,筆尖稍蘸濃墨,水分要少,畫出所需要的形況。 2.濃墨干筆勾出朽木枯疤的輪廓。 3.在朽木之處將干未干之前(太濕要走墨,太干要死板)用焦墨在朽木與輪廓交界之處擦一擦。 樹洞的產(chǎn)生是由于枝干斷裂,水浸蟲咬長年累月腐爛下陷出現(xiàn)的凹洞。 1.先勾出樹洞的輪廓,一般不要帶棱角。 2.用淡墨畫出洞下陷之處。 3.在將干未干時用焦墨在洞與輪廓之處擦一擦,可顯示樹洞下陷質感。 樹木的干枝大致是圓柱形體的,在生長過程中,枝條向四面八方長出,所謂石分三面,樹分四枝。在畫面中就會產(chǎn)生前后左右的立體感。作畫時不要刻板強調,要靈活對待。往往后面枝杈在右也可在左也可。 植物除了葉的光合作用外,根是一切植物的命脈,它吸收土地中的水分和營養(yǎng),通過干枝輸送到各個部位。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和自然現(xiàn)象的破壞,就會產(chǎn)生露根現(xiàn)象。一般畫面上有懸崖露根和平地露根二類。 1.懸崖式 2.平地式 畫枝也好畫干也好,首先一點,我們知道樹的本身是一個圓柱體,在畫枝、干時不能出現(xiàn)平、板式。當枝、干出現(xiàn)彎曲時,畫筆運行到彎處要反向轉折,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平、板、呆現(xiàn)象。 在一棵樹中,細枝就像一個人的五官一樣,美不美就在發(fā)枝上要下功夫,發(fā)枝多用干筆深墨,要疏密適當,高低相應,繁而不亂,疏而不空。 1.上發(fā)枝過程注意枝與枝之間的疏密高低。 2.下垂枝過程注意一枝上方向大致一致,方向一亂即如蓬發(fā)。 松為百木之首,與梅竹合稱歲寒三友。種類較多,入畫的都以黑松較多。 1.先用淡墨勾出樹干的輪廓,而后在樹干上的邊緣勾出松樹鱗片。勾鱗片要出于樹干邊緣靠外一點,不能平鋪于樹干中,這樣就能顯示樹干的質感。 2.在淡墨勾鱗片的基礎上,用焦墨輕輕一擦即可。
柏是一種長壽樹種,樹干不像杉樹那樣挺直,而是直中有曲,虬勁如盤龍。樹皮的紋理如披麻掛川,飛流直瀉。 1.畫柏樹先用淡墨勾出輪廓,然后根據(jù)樹干本身的屈曲方向用細筆梳理出樹皮紋理,要整飭中有變化,不能一一平行,板而不活。 2.將干未干時,在紋理下部用干筆深墨皴一下。
畫柏樹要多畫枯枝,葉不能畫得太滿,這樣才顯示出柏樹歷盡風雪、受盡蒼桑,蒼老強健的氣質。 作品欣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