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2012年,生于中國臺灣。曾開業于美國佛羅里達州,并任職佛羅里達州衛生署中醫委員會最高委員會委員,職掌所有醫師鑒定資格 、更新執照 、 醫師再教育計劃等相關業務。 1.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2.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跗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谷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見腳氣] 4.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5.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6.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文蛤五兩 7.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8.跗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 9.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必便血。 10.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栝蔞瞿麥丸方: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三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11.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 [蒲灰散方: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12.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3.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一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