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會吹一首簡單的樂曲之后,就有信心繼續學下去了。 先試著吹一首《鬧包相會》 先了解一下葫蘆絲的構造: 重點記住葫蘆絲正面有六個孔(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四孔、第五孔、第六孔),背面有一個孔(第七孔)。 然后了解一下指法,就是怎樣運用手指: 這個“全按為1”的指法表正適合吹《敖包相會》等歌曲。 黑色圓點是表示把孔堵上,白色圓點是表示把孔放開。 手持葫蘆絲的方法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左手拇指負責按背面的第七孔、食指負責按正面的第六孔、中指負責按第五孔、無名指第四孔。右手食指第三孔、中指第二孔、無名指第一孔。 看下面的曲譜:
上圖第一行,把七個手指按前面說的對應關系全部按好。(上圖中最右邊是第一孔,最左邊是第七孔) 然后用舌頭輕輕堵住吹嘴,再讓舌頭離開吹嘴,同時吹出第一個音(低音6),此時如果調整吹氣的力度就會發現:力度小的時候吹出的是低音6,力度大一些吹出的音就變成了中音1。 因為這首歌的第一個音是低音6,所以要用小力度,否則就吹成了中音1。 再看第二個音,第二個音是中音6,從第一個音的低音6變成第二個音的中音6,正好跨越了八度(十二個半音),這正是蒙古族音樂的一個特點。 中音6怎么吹呢? 在上圖第七行,只有第六孔和第七孔被堵住,其余孔都放開。就是說按在葫蘆絲上的七個手指只保留左手拇指和食指不動,其余手指全都放開。同時用舌頭堵住吹嘴,然后舌頭離開吹嘴同時吹出第二個音中音6。 下一個音是高音1,只保留左手拇指不動,食指放開。同時用舌頭堵住吹嘴,然后當舌頭離開吹嘴同時吹出高音1。 下面是165三個音連在一起,先保持左手拇指不動,舌頭堵住吹嘴,然后放開舌頭吹出高音1,然后左手食指落下堵住第六孔,此時的音就變成了中音6,然后迅速落下左手中指按住第五孔,此時的音就變成了中音5。這三個音要連貫,中間不要用舌頭堵吹嘴。 下面的音是中音3,左手的手指保持不動,右手食指和無名指同時落下堵住第二孔和第三孔。同時舌頭堵住吹嘴,然后放開舌頭吹出中音3。 其余均以此類推。 (有弧線連接的要連續吹,沒有弧線連接的每次吹之前都要先用舌頭堵住吹嘴)
如果遇到上面有波動符號(~)的音,初學者可以暫時忽略那個波動符號。弧線上標注3就是快速連貫地吹出三個音,或者說把這三個音當成一個音迅速吹出。 吹每個音時用力大小要靠自己慢慢積累經驗,指法表中標注的“緩吹”、“加急”、“適中”等等都不如我們自己去積累經驗。 剛學的時候,吹的力度如果小了就發不出聲音。吹的力度如果大了聲音就很難聽,嚴重時還會把葫蘆絲里面的簧片吹壞。所以力度要自己慢慢摸索,慢慢掌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