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文征明 五月江深圖 紙本設色 保利2011秋拍 成交價920萬元 素有“收藏甲東南”的蘇州過云樓主人顧文彬所撰《過云樓書畫記》卷八中收有文徵明“嘉靖丙申”所作《五月江深圖軸》,明萬歷中有名伯茂者旁題五絕一首;又據今人劉綱紀《文徵明年表》,嘉靖十五年(即丙申)五月,文徵明好友嚴賓往訪,文因有《五月江深》相贈。嚴賓,徐沁《明畫錄》卷三有載:“嚴賓字子寅,號鶴丘,江寧人。家畜名跡,精于賞鑒。所畫山水,小幅尤精,酷似文衡山。”據此,可知此幅當與年表所記者為同時所作,或竟為同一件。 此幅《五月江深》,以圖說杜詩為著眼,復以青綠為主調表現江南山水之美、人文之美,似是文徵明傳世作品中比較少見的。畫幅以江南岸端坐草閣中的士人為主,輔以獨行橋上的和閣下烹茗欲上的僮仆,刻畫一種懷遠之思,即文氏自題中所謂“落木瀟湘生遠情”——亦即發抒自己與嚴賓之間情誼,頗為獨到。劉如仲稱:“江旁'百木之長’的松樹枝葉繁茂,勢鋪霄漢虬曲交錯,不是秋夏,乃是江南的五月。另幾株雙勾的尖闊葉樹郁郁蔥蔥,闊葉片片見筆,濃重茂密,樹干的紋路清晰可見。樹干、樹葉的畫法十發規范,前后的層次很清楚,且能相互映襯。山石的層疊造型十分美觀。江北岸的遠山層次分明,樹木稀疏可見,江邊之石或淹沒水中,或露出水面,勾勒少皴,十分規整美觀。文徵明與子寅的深厚友情,從其題詩'落木瀟湘生遠情’可知,就是像瀟湘之江水清深、深重。《五月江深圖軸》是一幅少見的人物與山水畫結合的重要作品。”可為發見。 據畫上鑒藏印,可知錫山華氏是 文徵明此軸《五月江深》的首位鑒藏家。稽于各種史料,錫山華氏先祖——當即補庵居士華云(1488-1560),他并與王寵等文氏好友交相莫逆——與文徵明同一時代,是明代的古器物鑒賞家,與文過從甚密。華云早年曾為王守仁幕僚,王開罪宦官劉瑾被發配貴州,華氏受牽連回到故鄉無錫隱居,在太湖邊修建“真賞齋”以收藏金石書畫自慰。文華二人“雅同所好”,文徵明則是“真賞齋”的常客。華氏之后,此幅入于清初著名印人、藏家夏一駒之手。夏為澄江(即江陰)人,字昂千,號一齋,又號鳳凰山樵,善治印,有印癖,好藏古印;又精鑒賞,曾邀陸叔成鐫《弘遠堂印正》。著有《古印考略》,乾隆年間,其子夏犀、夏犖將其舊藏集成《拾古印遺》。隨后,此作過于吳湖帆手,吳氏并為題簽。 款識:小閣秋晴宿酒醒,自開新茗帶云烹。夕陽忽動踈踈影,落木瀟湘生遠情。丙申五月九日徵明寫贈子寅文學。 鈐印:文徵明印、衡山 鑒藏印:吳中景華家藏、長樂、錫山華氏珍藏、江陰遷鶯里夏一駒珍藏 說明:1.吳湖帆題簽。 2.錫山華氏、夏一駒遞藏。 錫山華氏當為補庵居士華云(1488-1560);夏一駒為澄江(即江陰)人,字昂千,號一齋,又號鳳凰山樵,善治印,有印癖,好藏古印;又精鑒賞,曾邀陸叔成鐫《弘遠堂印正》。著有《古印考略》,乾隆年間,其子夏犀、夏犖將其舊藏集成《拾古印遺》。 3.嚴賓上款。嚴賓字子寅,號鶴丘,江寧人。家畜名跡,精于賞鑒。所畫山水,小幅尤精,酷似文衡山。 在明代,“吳派”之所以能取代“浙派”成為畫壇的主流,是因為其繪畫內涵發生了變化。“吳派”所倡導的文人畫,因主張繪畫的文化氣息和文人雅趣,不僅為上層貴族所欣賞,而且也深受下層百姓的歡迎,并對后世繪畫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中文徵明對“吳派”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 文徵明(1470—1559),原名璧,字徵明,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善畫山水、人物、花鳥,其中山水畫成就最高。他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為“吳中四才子”。他是“吳派”創始人沈周的學生,在繪畫風格上雖秉師承,但并不受其限制。他繪畫以學“元四家”為主,晚年受趙孟頫的影響最深,山水畫有“粗文”和“細文”之分。 文徵明的《五月江深圖》(見下圖)為紙本墨筆,縱127.5厘米、橫31厘米,現藏于蘇州博物館。畫家在畫面左上角自題:“嘉靖丙申夏四月既望,徵明制。”下鈐“徵明”朱文長方印、“悟言室印”白文方印。“嘉靖丙申”即嘉靖十五年(1536),時畫家66歲。畫作右上方綾邊處有收藏家伯茂題識:“五月寒無暑,溪亭偶坐時。杖黎應有意,遠澗覓相知。萬歷丁亥端陽后二日題。伯茂。”此作繪江南夏季山水一景。山上云霧繚繞,山下溪水潺潺、亭林幽幽。溪流兩岸古木林立,顯得郁郁蔥蔥。環溪路邊,一水榭伸向水中,內有兩名高士相對酬唱。水榭對岸是一座莊園,園內有茅屋數間,掩映于古木之中。莊園路上有一老一少正趨步向水榭走來,老者手執竹杖,后跟著一書童,像要去尋訪故友,欲與水榭中高士相聚,敘談故舊。莊園之后是一片高山峻嶺。山中云起云落,山林若隱若現。 《五月江深圖》的創作寓意與文徵明一生懷才不遇的際遇有一定關系。此作有追逐世外桃源、享受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之意,同時也有著畫家放蕩不羈的個人情懷。文徵明是一個失意文人,九次參加鄉試都榜上無名,直到嘉靖二年(1523)被巡撫吳中的太守李充嗣舉薦為翰林待詔,才入朝為官。這時他已54歲。對此他感嘆道:“人世百年短,吾生已強半……人皆傳已死,吾亦厭余生。”(周道振、張月尊《文徵明年譜》)但是他的仕途也并不順利,后因“左順門案”牽連,深感前途渺茫、升遷無望,在京當了三年官,最后辭官返鄉,從此歸隱田園,不問政事,“不復與世事,以翰墨自娛”(明王世貞《文先生傳》),學陶淵明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此幅《五月江深圖》創作于嘉靖十五年,正是他辭官回家后的第十年,也是他“不復與世事,以翰墨自娛”思想觀念趨于成熟之年。從作品中可見他吟詩作畫、以茶會友的人生樂趣。 在繪畫創作上,辭官后的文徵明遍訪吳中山水,注重寫生,常與祝允明、唐寅等好友游天平山、石湖等吳中名景。《五月江深圖》正是他這一時期的精品力作。從畫面的題材上看,此作屬于高士歸隱、田園雅集類,是文徵明不問政事、自娛自樂的自我寫照,反映了“杖黎應有意,遠澗覓相知”的田園生活。從創作形式上看,此作屬于寫生后的再創作,畫中山水應是吳中的隱逸景致。明代何良俊在《奉壽衡山先生三首(并序)》中寫道:“吳郡衡山文先生,純粹沖雅,沉懿淵塞……每及春時,風日和暢,招攜名輩,選勝游遨,溯沂上之高風,追山陰之逸軌。”由此可知,文徵明十分喜歡這種隱逸的山水之景。從繪畫內涵上看,此作屬于純正的文人畫。文徵明是堅定的儒者,崇尚繪畫的自然性和超脫玄遠的個性,強調繪畫的文化內涵,追求“魏晉風度”。此作便流露出超脫、風雅、寧靜的心境與生活情調。文徵明的山水畫早期多“細文”,晚期多“粗文”。從畫法上看,此作雖然是他較晚創作的作品,但仍屬于“細文”。他的“粗文”山水畫取法元代趙孟頫、吳鎮和明代沈周,用筆粗放簡括、蒼勁淋漓;而“細文”山水畫則取法南宋郭熙、元代王蒙,用筆細致縝密,于熟中見拙。明代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寫道:“文徵仲遠學郭熙,近學松雪(趙孟頫)。而得意之筆,往往以工致勝。其氣韻神采,獨步一時,幾有出藍之譽矣。”可見文徵明的“細文”山水畫有其獨到之處。 文徵明的《五月江深圖》布景繁密、用筆細致。畫家用披麻皴加解索皴畫山石,以干筆先皴后擦再染,使其層次清晰。畫中人物、房屋、云水等皆以細筆勾勒,顯得造型規整、棱角分明。畫中樹木先勾后擦再點,遠近錯落有致,有蒼古之態。整幅作品渾厚雄強、虛實得當,用筆嫻熟、遒勁有力,用墨清淡、精微古雅,將“五月寒無暑”的山水之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