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藥效! 蟋蟀又名夜鳴蟲、蛐蛐等,常以干燥全蟲入藥,具有利尿消腫、破血、興陽事等功效,可用于治療小便不通、小兒遺尿、尿路結石、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陽痿等病癥。關于蟋蟀的藥用價值,在古今醫書中有不少記載。例如,《本草綱目拾遺》曰:“性通利,治小便閉。”《慈航活人書》言:“治小兒遺尿。”《藥性考》云:“能發痘。”《養素園傳信方》謂:“治跌撲傷小肚,尿閉不出。”《四川中藥志》載:“治陽痿。”《現代實用中藥》載:“治老人尿閉。” 蟋蟀的藥理作用 蟋蟀能促使膀胱麻痹的恢復,對慢性腎炎之尿少及膀胱麻痹之尿閉均有效。日本曾有研究報道,蟋蟀具有解熱作用,并從蟋蟀中提取出一種溶點為180℃的結晶。有相關研究表明,國內的一項研究發現,蟋蟀在抗炎方面、神經干細胞的促進方面及腎病方面均有一定的效果。 蟋蟀的臨床應用 現介紹蟋蟀的一些臨床應用以供參考。 1.治小便不通,小腹脹痛:蟋蟀一只(小兒半只),瓦焙干為末,白滾湯下。 2.治慢性腎炎小便不利,面肢水腫,合并腹水:灸螻蛄(去頭、足、翅)、蟋蟀各30只,一起研為細末,分作30包,每日1包,再分3次服;并以黃芪五錢~一兩煎湯送服。 3.晚期肝硬化腹水:蟋蟀、螻蛄各2克,蟾蜍8克,地龍0.8克,分別焙干研為細末,混勻,分裝40粒膠囊,每次服2粒膠囊,每天服4次。 4.肝腎綜合征的尿少、腹脹:琥珀、蟋蟀各三分,沉香二分,研為細末吞服,每日2次。 5.治陽痿:炙蟋蟀一對,仙靈脾、熟地各四錢,肉蓯蓉、鎖陽各三錢,甘草、紫河車各一錢半,水煎服。 總而言之,蟋蟀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蟋蟀常與螻蛄(有些農村稱其為土狗仔)配伍,蟋蟀性溫而力稍緩,螻蛄性寒而力較猛,兩藥一溫一寒,相輔相成,共奏利尿通陽之功,使用這兩味藥時,最好先以淡鹽水浸泡半日。需要注意的是,《中華本草》及《全國中草藥匯編》等書籍認為蟋蟀有一定的毒性,因此,請不要隨意亂用蟋蟀,也不宜大劑量使用。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來源: 治病方 以下內容由今日頭條提供 |
|
來自: 中醫聚會圖書館 > 《10.蟲類動物類中藥應用與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