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又叫跟痛癥,是民間對足跟部疼痛的一種俗稱,具體部位是指足跟部跖側的疼痛,常見于40~ 60歲的中老年人,女性居多,尤其是產后婦女更多。足跟痛與西醫學所說的足部骨質增生或蹠底筋膜炎很相近,但又不全是。 中醫典籍稱足跟痛為“傷筋”,是“骨痹”中的一種,因此也稱之為“跟痹”。 現代醫學對足跟痛的發病病因說法各異,有的認為它主要由跟骨骨刺而引起;有的則認為它多是神經卡壓而使跟骨內壓力增高的結果。多數專家相信,此病可能與外傷以及由外傷引起的跖骨筋膜炎、跟骨關節滑囊炎、跟腱炎、脂肪墊變性等無菌性炎癥及病癥有關。還有一些患者則與風寒潮濕有關。有些病例則沒有確定的外傷史,也沒有骨刺的形成。 古典中醫學認為,傷筋證(足跟痛)是由于肝腎精血不足、筋骨失養、復感受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而出現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致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多與勞累過度、足跟部長期反復摩擦勞損、急性彈跳或長途跋涉損傷、風濕之邪外侵、久病臥床或年老體弱腎氣不足有關。現代中醫學家們在辨證治療中常把傷筋證(足跟痛)分為骨刺與非骨刺兩大類,在骨刺類與非骨刺類中又根據其不同癥狀表現而具體分為若干小類,如將骨刺類又分為肝腎虧損、瘀血阻絡、慢性勞損等類型;把非骨刺類稱為寒凝血滯型“蹺脈證”,其中又分為“陰蹺脈”、“陽蹺脈”和“陰、陽蹺脈”等類型。 一、主要表現 (1)在一般情況下,患有足跟痛的中老年人曾有過足部的過勞史或受傷史。患者的相應部位有局部疼痛及明顯壓痛,有的還可有局部紅腫,晨起時疼痛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減輕,但長時間行走或站立過久后疼痛又會加劇。疼痛的主要部位是足后跟或足底部,疼痛的性質為酸脹痛或針刺樣痛。 (2)如果已形成跟骨骨刺,則骨刺有一個逐步發展的緩慢過程,因而病人不會突然出現發作性疼痛。只有當骨刺對周圍組織產生刺激時,才可引起組織充血、水腫、滲出、粘連等癥狀。病人常在站立或行走時發生疼痛,休息一下后癥狀可減輕,有時局部也可有腫脹和壓痛。疼痛的程度與骨刺的大小不成正比,但卻與骨刺的方向有關。一般來說,骨刺的方向與跟骨底面如果是平行的,則可能沒有疼痛;若骨刺的方向為斜向下方的,則常有疼痛。此類患者經X光片檢查后多數可以查證。 (3)非骨刺類的足跟痛在拍片檢查中可無異常發現,但疼痛常可牽扯到內外踝或小腿內外側。 二、檢查驗證 (1)根據癥狀加以診斷。患者的年齡大多為中老年,且以女性居多。 (2)可能因長期的運動史或足跟外傷史而引發刺痛或腫脹,或在遇到風寒刺激時足跟部有明顯的疼痛感。 (3)局部檢查多數病人不紅不腫,但骨結節前方有壓痛。 (4)X光片檢查可發現局部軟組織增厚,或為鳥嘴樣骨刺,這些都具有診斷意義。 三、服藥治療 (一)非處方藥選 中成藥 (1)活血止痛散(膠囊) 散劑:成人每次1.5克,日服2次;膠囊劑:成人每次4粒,日服3次,均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本品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對于因瘀血腫痛者尤其有治療效果。肝腎患者及孕婦和6歲以下兒童禁用。 (2)六味地黃丸(原名地黃丸) 大蜜丸:成人每次1丸,日服2次;濃縮丸:成人每次8丸,日服2次。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顯著的滋陰補腎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具有增強機體免疫、抗腫瘤和抗衰老的功效,主治各種痹痛、骨蒸潮熱、頭暈耳鳴、遺精盜汗等,對多種類型的傷筋證(足跟痛)具有明顯療效。(二)普通處方藥選 1.西藥 (1)吲哚美辛(消炎痛) 成人每次25毫克,日服2~ 3次,必要時可增至成人每日100~ 150毫克,分3~ 4次服用。飯時或飯后服用。本品具有明顯的消炎、解熱、鎮痛作用。由于其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所以一般不宜長期服用。老年、腎功能損害、出血性疾病、癲癇、精神病患者慎用,孕婦、哺乳期婦女、14歲以下兒童、消化道潰瘍及對阿司匹林過敏者禁用。 (2)雙氯芬酸鈉(雙氯滅痛,雙氯高滅酸鈉,奧爾芬) 成人每次25毫克,日服3次,飯后服用。本品是一種新型強效消炎、鎮痛、解熱及抗風濕藥物,可用于各類關節炎、軟組織損傷及其他風濕性疾病的治療。有肝腎功能損害及潰瘍史者慎用,妊娠頭3個月內及有阿司匹林過敏史者忌用。 (3)鹽酸芐達明(消炎靈,炎痛靜) 成人每次25~ 50毫克,日服3次,飯后服。本品具有鎮痛、抗炎及解熱之功效,可用于軟組織和肌肉損傷引起的炎癥性疼痛。 2.中成藥 (1)骨刺片 成人每次5片(每片0.3克),日服3次,飯后溫開水送服。2~ 3個月為1個療程。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養血活血、軟堅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多為滋補之藥,有類似性激素樣作用,能促進新陳代謝,消除骨刺,增強人體免疫系統及抗衰老。主治由骨質增生引起的傷筋證(足跟痛)、頸椎病、肩周炎等各種痹證,如屬于肝腎不足者尤為適用。有外邪者慎服,孕婦慎服。 (2)骨刺消痛液 成人每次10~ 15毫升,日服2次,善飲酒者酌加。本品具有祛風活血、利濕、散寒止痛之功效,主治風寒濕痹、濕熱蘊結引起的各種骨質增生、頸項強直、酸沉脹痛、行走艱難等癥,對風寒及濕熱型傷筋證(足跟痛)有較理想的療效。體弱者慎用或減量服用,孕婦忌服。 (3)當歸拈痛丸 成人每次9克,日服2次,空腹溫開水送服。本品具有祛風、利濕、清熱之功效,主治全身瘙癢,骨節疼痛,肩背疼痛、酸沉,脛、足部赤腫、沉重、疼痛及瘡瘍。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之物。 (4)正天丸 成人每次1袋(6克),日服2~ 3次,溫開水送服,15天為1個療程。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疏風、活血和養血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具有鎮痛、鎮靜作用,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積,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環。孕婦忌服。 (5)健步壯骨丸 大蜜丸,成人每次1丸(9克),日服2次。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補益肝腎、祛風散寒、除濕通絡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藥有抗炎、鎮痛和抗疲勞作用,對有肝腎不足、寒濕阻絡、下肢萎弱、步履艱難、陰冷天加重等癥狀的傷筋證(足跟痛)患者有療效。 (6)健步強身丸 成人每次1丸,日服1~ 2次。本品有補腎強骨、宣痹止痛之功效,主治由肝腎陰虛、風濕阻絡引起的筋骨萎弱、足膝無力、行步艱難等,對于有上述證候的傷筋證(足跟痛)患者療效顯著。 (三)中草藥處方藥選 【藥方1】小茴香6克,黃柏12克,牛膝、杜仲、補骨脂、骨碎補、熟地黃、鹿銜草各15克。 【適應證】肝腎陰虛型傷筋證(足跟痛)。本證屬于骨刺類跟痛癥,主要證候是足跟疼痛、腫脹,有壓痛,休息時疼痛較輕,站立行走時疼痛加劇,不能耐久站立和遠行,嚴重者足不能著地,經X光片檢查足跟部有骨刺生長。舌紅,苔薄白,脈細數。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 2次,分早晚服用。孕婦忌服,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2】生甘草、炙甘草、炒白芍、炒赤芍各30克。舌質有瘀者,加川牛膝30克;舌苔白膩有濕者,加木瓜30克;年齡大、身體弱者,加生地、熟地各15克;證情重者,加元胡30克。 【適應證】瘀血阻絡型傷筋證(足跟痛)。本證屬于骨刺類跟痛癥,主要證候是先有一足的足跟酸困疼痛,漸至另一足的足跟疼痛,癥情不斷加重,嚴重者不能行走,甚至終日臥床,經X光片檢查足跟部有骨質增生。舌紅或有瘀點,苔白膩。 【制用法】將藥加水適量,煎熬3次,共取藥液1 000毫升,兌勻后分4次在一晝夜服完,每日1劑。藥用牛膝,孕婦忌服。 【藥方3】甘草3克,地龍、秦艽、土鱉蟲各6克,川斷、牛膝、赤芍、威靈仙各9克,當歸、女貞子、枸杞子、菟絲子各12克。 【適應證】足部有骨刺的傷筋證(足跟痛)。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如仍不見效,可配合外敷療法。孕婦忌服。 【藥方4】木香3克,生姜、紅花、淫羊藿各9克,當歸、黑杜仲各12克,黃芪、白芍、牛膝各15克,肉蓯蓉20克,熟地、雞血藤各30克。 【適應證】有骨刺形成的傷筋證(足跟痛)。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用。孕婦忌服。 【藥方5】細辛6克(先煎),鹿角霜9克,木瓜30克。 【適應證】傷筋證(陰蹺脈)(足跟痛)。本證屬于非骨刺類跟痛癥,主要證候是右足跟有酸脹痛,牽及內踝作痛,嚴重時影響休息和睡眠,經反復拍片檢查均無異常發現。苔薄白或有瘀點,脈沉弦緊。 【制用法】水煎 2次,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連服5劑。孕婦忌服,高血壓及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6】細辛(先煎)、炙甘草各6克,紅花9克,仙茅15克。 【適應證】傷筋證(陽蹺脈)(足跟痛)。本證屬于非骨刺類跟痛癥,主要證候是左足跟有酸脹痛,涉及外踝及足背作痛,離地則痛,著地則止,房事頻繁則疼痛加劇,房事稀少則疼痛減輕,嚴重時影響休息和睡眠,經反復拍片檢查均無異常發現。舌右側前部有不少瘀點,脈弦緩。 【制用法】水煎 2次,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連服8劑。高血壓、腎病患者及孕婦慎服。 【藥方7】細辛(先煎)、甘草各6克,艾葉9克,續斷24克。 【適應證】寒凝血滯型傷筋證(陰、陽蹺脈)(足跟痛)。本證屬于非骨刺類跟痛癥,主要證候是左、右足跟均有酸脹痛,遇陰雨天疼痛加劇,遇熱則減,足跟疼痛涉及內外踝及小腿內外側,經反復拍片檢查均無異常發現。苔薄白或有瘀點,脈沉弦緊。 【制用法】水煎 2次,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連服8劑,以后每周再服2劑,連服3周。高血壓、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8】萊菔子750克,川烏、狗脊、肉蓯蓉、骨碎補、補骨脂、女貞子、蛇床子、金櫻子、雞血藤、旱蓮草、淫羊藿各1 000克,熟地1 500克。 【適應證】傷筋證(足跟痛)。 【制用法】將藥共研成細末,制成藥丸,每丸重6克。成人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9】血竭、制乳香、制沒藥各10克,獨活15克,老鸛草20克,透骨草、尋骨風各30克。 【適應證】傷筋證(足跟痛)。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7日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1~ 2個療程見效。 【藥方10】首烏、黃精、枸杞子、女貞子、山茱萸各10克,生地20克,鮮荷葉半張。 【適應證】產后傷筋證(足跟痛)。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10劑。可同時配合外用熏洗療法。肝腎功能不全者慎服。 【藥方11】甘草10克,木瓜、熟地、桑寄生、山萸肉各12克,白芍、山藥各25克。 【適應證】老年性傷筋證(足跟痛)。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服用。 四、其他治療 1.照射療法 用周林頻譜儀照射,成人每次40分鐘,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最好配合其他療法一起治療。 2.超短波-紅外線綜合療法 先做超短波治療20分鐘,繼之做遠紅外線治療30分鐘,每日1次。此療法目前在上海華山醫院已成功實施。 3.遠紅外線-超聲波綜合療法 先做遠紅外線治療30分鐘,繼之做超聲波治療10分鐘,每日1次。療效顯著。 4.加墊療法 (1)在較厚的海綿或氈子、塑料鞋墊上對應跟骨疼痛的部位剪一個空洞,大小隨疼痛范圍而定。 (2)在足跟下痛點的相應部位用棉花、舊布等墊高鞋墊0.5~ 1厘米。此法對足跟下滑囊炎有持續擠壓按摩作用,可促使局部炎癥擴散、消失。 (3)用硫磺適量,碎頭發50克,將兩者混合均勻,再用雙層紗布包裹,做成鞋墊或襪子穿在腳上。每20天更換1次,連穿2~ 3個月。 5.研磨療法 用腳踩圓形球(玻璃、鋼鐵、木制均可,直徑為2~ 3厘米),赤腳使足跟下疼痛點接觸圓球,讓它滾動研磨,每天2次,成人每次10分鐘。 6.熏洗療法 (1)用山西陳醋150~ 250毫升,加熱煮沸后關火,用蒸氣蒸熏患處,溫度適宜后再用熱醋浸泡患腳。若在食醋中加入威靈仙30克蒸煮后如法熏洗,效果更佳。 (2)將乳香、沒藥、白芍、元胡、川牛膝各20克,獨活、透骨草、威靈仙各30克,雞血藤60克,加清水3 000毫升左右,浸泡1小時后過濾取汁,倒入盆內。再加入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一起攪勻后煮沸。使用時先用熱氣熏蒸,待水溫適宜時,將患足浸入盆內浸洗。若水溫下降可再加溫,成人每次熏洗1小時左右,每日熏洗2次。1劑藥可用2天。 (3)用紅花、細辛各10克,蘇木、桂枝各15克,水煎后用藥液熏洗泡腳,每晚1次,泡完后蓋被休息。 (4)將夏枯草50克,放入1 000毫升食醋中浸泡1~ 2小時,然后煮沸15分鐘,倒入盆內,先熏患足部,待稍冷后,把腳跟浸入藥液中1~ 2小時,每晚1次。每劑藥可用2天,6~ 8天即愈。 (5)取川芎、生川烏、生草烏、威靈仙、透骨草各30克,用水煎后倒出藥液,加醋適量,浸泡患足半小時,每日2次。 (6)用茄子根或黃豆根500克,加水燉煮,取其汁水洗腳,可治足跟痛。 7.外敷療法 (1)將仙人掌的兩面毛刺刮掉,剖開后用其一片敷于足跟疼痛的部位,外用紗布或繃帶固定好,12小時后換用另一片。敷2天后休息半天。連用2~ 4周。 (2)將血竭10克,透骨草15克,川芎、乳香、沒藥各20克,共研成細末后,再按3∶1的比例加米醋和白酒調成膏狀,涂敷于患處,外用紗布包扎。5~ 7天換藥1次。 (3)將冰片3克,穿山甲6克,姜黃、赤芍、梔子各12克,共研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外敷患處,再用塑料薄膜包扎固定,夜敷日除,藥干了后加醋再敷。每劑連敷3夜,1周為1個療程。 (4)將川芎、透骨草各150克,制沒藥、制乳香各200克,共研為細末,成人每次取適量用醋調成稠糊狀,敷于患處,再以紗布包扎,每3日換藥1次。 (5)取川烏6克,沒藥、地龍、紅花、桃仁、川芎、乳香、威靈仙、炮穿山甲各10克,雞血藤15克,將藥共研為細末后儲瓶備用。用前以食醋及50°的白酒各半,將藥粉調至合適(手握成形,不流淌)攤在紗布上,藥厚約3毫米,稍壓成餅狀即可。晚上臨睡前,將藥餅敷于患足跟部,再以膠布固定,外用熱水袋熱敷30分鐘。每晚1次,30天為1個療程。本方適宜有骨刺存在的跟痛癥患者。 此外,還可采用傳統的封閉、推拿、針灸以及手術等方法予以治療。 五、飲食宜忌 本病的飲食原則是補益腎氣、理氣和血,宜食用具有補腎壯腰、強筋健骨食品,忌食生冷太涼和辛辣香燥食品。 (1)本病患者最宜食用粳米、粟米、玉米、黑芝麻、山藥、莧菜、菠菜、豇豆、薺菜、韭菜、芡實、葡萄、核桃、櫻桃、栗子、蓮子、枸杞子、松子、干品紅棗、桑葚、熟藕、桂圓、何首烏、羊骨、狗肉、豬腎、豬蹄、烏骨雞、雞爪、黑木耳、牛骨髓、淡菜、鱸魚、蜂王漿、甲魚、鱔魚等食品。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炸煎烤食品;病情發作期間應少吃或不吃生冷食品,戒煙,但可以少量飲酒。 六、專家提醒 (1)不要以為足跟痛是一種小病,此病在白天可嚴重影響患者活動、工作和學習,夜晚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因此應抓緊治療。如果病情較重,應減少每天的行走和站立時間,必要時可扶杖行走。 (2)在使用中成藥治療此病時,可將六味地黃丸與骨刺丸同時服用。待疼痛消失后,應停服骨刺丸,續服六味地黃丸4~ 8周以上。六味地黃丸系補益之品,宜久服,不僅能鞏固療效,還可扶助正氣,增強體質,對身體的各個關節部位都有利。 (3)各種非手術療法均告失敗后,要盡快考慮手術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