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旅游總入口 懶得做攻略 照樣玩蘇州 “一個城市的記憶,只需那一碗面。” 如果說用一種食物來代表蘇州人的精致,那就是蘇式面了。蘇式面講究精、巧、細、雅,一碗便足以展露江南的風情萬種。 蘇州人到底有多愛吃面?這么說吧,一年四季,面都是熱門食物。 據說,蘇州人一天要吃掉500噸左右的面條。不然陸文夫《美食家》怎會有:“眼睛一睜,他的頭腦里便跳出一個念頭:快到‘朱鴻興’去吃頭湯面”這樣生動的描寫呢。 蘇州的面食有時候不僅僅是填飽了肚皮,滿足了味蕾,還承載著蘇州人的情懷,見證著歲月的變遷,保留時光的味道。如今的蘇州面更是深深鐫刻上了江南的烙印,以“面”的名義彰顯江南的神韻。 蘇式面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是一道平價的平民美食,但卻又精致可口。外人都說蘇州人活的精致,蘇式面大概是最好的詮釋,即便是一碗3塊錢的韋復興陽春面,都能讓人穿戴整齊早早去吃,這就是蘇州人的精致。 在蘇州城內,可以說是“百步之內,必有面館”了。但每家面館對面的做法,澆頭的配置,都十分有講究。過去講“頭鑊”,“二灶”,“三煤爐”,“頭鑊”指頭湯師傅,“二灶”就是撈面師傅,“三煤爐”指炒澆頭的師傅,三個步驟哪一個部門沒有做好,這個面都會走了樣。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講究的老食客,會趕早吃一碗頭湯面,這時候的湯最清澈純正。外人講蘇州人活得精致,大概就在于此。而這種精致,也是蘇州人骨子里對食物的講究。 蘇州沒有風起云涌,只是小橋流水,在平靜的浸潤中,蘇州水靈靈地活到了今天,有了深度,也有了滄桑。蘇州面同樣湯湯水水,主要為湯面。 蘇州面館極其講究面湯。面湯是蘇州面的靈魂,所謂“唱戲靠腔,下面靠湯”。蘇州人吃面,以湯水的優劣作為首要的評判標準。 面湯一般用棒骨、鱔骨、雞殼、蝦殼、螺螄等吊制而成,吊湯師傅天不亮就來店里吊湯了,定定心心吊三四小時方告成功。這鍋湯清澈見底,不見浮沫,味道清雅鮮美。 喝上一口,仿佛身體的每個毛孔都被打開了。這就不難理解蘇州面唯一與北方面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個頂個都是大碗,既大又深,只有這樣的碗,才能盛入夠分量的湯。 面澆頭的豐富多彩,是蘇州面的歷史傳承、行業特色,也是長期來傲視雄“面”而長盛不衰的原因。 燜肉、筍油、爆魚、爆鱔、鱔糊、炒肉、肉絲、三蝦、蝦腰、蟹粉、凍雞、上素、鹵鴨等等,隨季節而花樣百出,凝聚了歷代蘇州廚師的聰明才智。 就拿大家熟悉的爆鱔來說,黃鱔必須活殺,斬段后油炸至表皮起泡,再加調料煮至入味,吃口外脆里酥,汁濃無腥,清雅鮮醇。 蘇式面澆頭的豐富和考究令人驚嘆,有單澆、雙澆、多澆之分,可面澆、底澆、過橋。數量之多,海內獨步,炒爆灼燴“海陸空”都可成澆。 蘇式面的面條,最常見的是細圓面。蘇式面的面條雖然簡單,但是小巧漂亮,面條整整齊齊地窩在面碗中,像用梳子梳出來一樣,也像鯽魚的背。 除了湯要清、面要爽利之外,撈面也是一門技術活,說幾兩就是幾兩。全靠師傅自己判斷下手輕重,長筷一夾一抖一翻,就是蘇面最經典的“觀音頭”,紋理像是風吹麥浪一般。 “鯽魚背”不僅僅是為了美觀,卷緊了的面條,一方面盡可能地減少了與面湯的接觸,不會馬上漲發,沒了彈性和嚼勁,另一方面能夠盡可能地保持面條的溫度,“面熱”口感好,而且可以起到對面湯保溫、加溫的效果。 這就要求做面的師傅在起水的時候要穩準快,慢了面容易爛,力氣小了煮面的水甩不干凈,面就容易卷不緊,進而容易泡漲。 從飲食習慣來說,南人喜米,北人吃面,川人喜辣,滬人好甜,廣東人喜歡煲湯,山西佬喜歡喝醋。那么作為正宗的南方人,蘇州人為何那么喜歡吃面呢? 究其歷史原因,要從宋朝說起,宋朝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人擄掠,高宗逃到臨安,即今天的杭州,偏安一隅,史稱南渡。時人有“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譏嘲。 因為杭州和蘇州連在一起,來自汴州(開封)的士大夫、商人們來到蘇州,被蘇州的秀麗風光吸引,很多人不再向臨安出發,而是選擇一個園林買下住下。 據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吳松弟考證:靖康之亂后,臨安和蘇州的“移民”,76%來自河南,其中絕大多數又來自開封。 這些喜歡面食的達官貴人,因為特殊的政治地位,不但沒有入鄉隨俗吃米飯,反而將吃面食的習慣,滲透到我們大蘇州人的飲食習慣中。 因為面條,導致了南方對小麥的需求增加,于是,南宋朝廷采用獎勵政策,鼓勵淮河以南多多種麥。于是,我們恍然明白了姜夔的《揚州慢》中,“過春風十日,盡薺麥青青”的深刻內涵。 蘇州人愛吃面,蘇州面館自然也興隆。至少在三百多年前,文人筆下就屢屢出現過面館的景象。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臨近鬧市觀前街的宮巷,成立了蘇州史上第一個事關面條的行業協會,世稱“面業公所”。 很多東西,一開始只是好奇,后來就是嘗試,慢慢成為習慣,習慣成為文化,文化變成基因。 關于吃面,蘇州人絕對是最認真的。這一份對面的喜愛是深入到骨子里的,無論是男女老少,無不透露著對一碗蘇式面濃濃的情感。 經歷悠久歷史的沉淀,釀就了蘇城大街小巷蘇式面的老字號,一碗入魂的蘇式面,哪一碗深得你心呢? 如果說楓鎮大肉面是蘇式湯面的一塊招牌,那同得興就是蘇州面館的一塊招牌。比起蘇州不少明清時就已創立的老字號,同得興只能算是后起之秀,然而它卻憑借著一碗白湯楓鎮大肉面成為當下蘇式面館的代表。 楓鎮大肉面,即是以楓鎮大肉為澆頭的白湯面。這碗面對肉是十分講究的,一定要五花三層,好看,新鮮,香,口感就是不一樣。碼的整齊的面被乳白色的湯剛剛蓋過,湯的表面飄著切的細碎的嫩蔥,面上擺放著一大塊誘人的燜肉,肥瘦相間、晶瑩剔透。單這外表,就把人吸引住了。 肉入口即化,面條爽滑勁道,高湯滾熱鮮甜,就這么一口面一口湯一口肉地吃著,不一會兒碗就見了底。額頭微微冒汗,只想低呼一聲“爽”。 唐貞元十二年,劉禹錫送摯友張盥赴舉,行致姑蘇城山塘街。逢一大戶添子在“麒麟閣”大擺“湯餅宴”,兩人入之,食之大悅,隨口一吟:“憶爾懸孤日,余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掌柜陸正興方知“詩豪”劉禹錫至此。便將此佳句寫下并懸掛店中。從此“麒麟閣”名聲大作、生意火旺。掌柜后人為紀念先輩的業績,更店名為“陸正興”世代相傳至今。1995年陸氏后人不斷改善、創新,使之成為蘇幫獨特的面館之一,并更名“陸振興”。 燜肉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澆頭,選擇豬五花肉,特別燜煮而成。自己拿筷子把燜肉從不銹鋼盆里夾到面湯上。 稀松的肉纖維浸滿了湯頭,肥肉化在湯里,吃起來肉皮Q彈,又不會太有韌性,肥肉肥而不膩,整塊燜肉超級酥爛,用筷子一夾就斷。就算是不愛蘇式面的人,也很難拒絕這一塊堪稱極品的燜肉。 裕興記有三大法寶:兩面黃、三蝦面和禿黃油。 “兩面黃”是蘇州傳統美食,先將面條煮熟后,用油煎至兩面發黃,俗稱“兩面黃”又稱“雙面黃”。再配制各式澆頭,其美味無與倫比。 三蝦面是時令菜,初夏五月上市。所謂三蝦面指的是“蝦籽、蝦腦、蝦仁”。而只有初夏時節的河蝦才符合要求,才能制成這么一碗季節限定的三蝦面。將澆頭倒入面里拌,滿口都是蝦籽的香味,簡直要鮮掉眉毛。 陽澄湖大閘蟹上市后,禿黃油面成為了最時令的美食。一份正宗的禿黃油面澆頭,需用一對陽澄湖的大閘蟹,包含一只4兩半以上的公蟹和一只3兩半以上的母蟹。蟹洗涮干凈后,上籠屜大火蒸熟后便開始剔蟹。剔下來的蟹黃和蟹粉約為70克,用豬油細細的炒了以后,便是一份禿黃油澆頭。 朱鴻興的面點之中,最為出名的莫過于一碗凍雞面。據朱鴻興董事長、中國烹飪大師俞長林老先生介紹,凍雞面是蘇州傳統冬令面的代表,由于制作工藝繁雜,老一輩的師傅退隱江湖,這碗面幾斤失傳,甚至曾經在離開蘇州人的餐桌五十余年。 所以就在2014年,俞老先生和高扣林、汪成等幾位業內烹飪大師、蘇幫菜非遺傳承人,加上90余歲的蘇式面點祖師爺俞雪根,成立了蘇邦面大師工作室,通過查閱資料和不斷嘗試,將這“冬季一碗面”又還原了出來,這才有了現在朱鴻興面館里的“凍雞面”。 壹得面館,算不得是蘇州面館的主流,但就靠著一碗蕈油面,在高手如林的蘇州站住了腳。蕈油面過去是常熟興福寺的齋面,壹得面館老板在興福寺學藝后,將它帶到了姑蘇城。原料取自松樹蕈,松蕈“生于松樹茂密處,松花飄墜著土生菌”。 極品蕈油面采用的是野生雞孵蕈,并且用農家菜油,加以八角、丁香等佐料,爆炒而成,所以吃起來會有菜油特有的香味。常熟風味的鮮湯,配上山珍野蕈的鮮嫩、爽滑,真應了那句“香留齒牙麝莫及,菘羔楮雞避席楫。” 來蘇州吃面,大家一定會向你提起胥城大廈,原因只有一個:那里有代表蘇式面水準的一塊金字招牌——奧灶面。 胥城大廈是蘇州的一家四星級酒店,但沒想到這里最出名的居然是一款來自市井的奧灶面。胥城的奧灶面,從引進到改良已經有二十多年了,每天的食客絡繹不絕,胥城的奧灶面已經成為了酒店的一大品牌,它的名聲響徹了整個蘇州城。 說到奧灶面,就得說到澆頭,胥城有爆魚、鹵鴨、燜肉、爆鱔、蝦仁五種澆頭,色濃味鮮的爆魚面,肥而不膩的燜肉面,酥而不爛的鹵鴨面,鮮美香醇的紅油爆鱔面,晶瑩透亮的蝦仁面,吃上一口胥城的奧灶面,那股美美的味道,保管讓你一輩子忘不掉! 要吃奧灶面,偉記奧面館是不錯的選擇。這家店是蘇州有名的老字號,以奧灶面為主打,紅油爆魚面和白湯鹵鴨面最為著名。地道的蘇式奧灶面源自昆山,過甜的口感讓許多外地食客難以接受,甚至留下了“蘇式面很難吃”的印象。而偉記奧面館針對這一點做了改良。 特別是白湯鹵鴨面,少了一份濃甜,多了一份咸鮮。面條用精白面加工成龍須面,投鍋煮時水大透足,少投勤撈,保持水清,下使之軟硬適度。再將大麻鴨用老湯熬煮,鴨肉肥而不膩,配以剛撈起的頭湯面,白面白湯,原色原味,湯清面爽,澆頭醇厚。 韋復興的爆紅,皆因為它的這一碗招牌陽春面。之所以稱為招牌,不僅因為面的味道,還因為這碗面只賣3塊錢,是蘇州最便宜的一碗陽春面。所謂陽春面,也就是光面——沒有澆頭,只有湯和面。正因如此,所以對湯和面的要求就尤顯苛刻。 每天早晨不到3點,韋復興的師傅就已經開始按照傳統方法熬制湯頭。豬骨加上各種河鮮打底,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熬制,面湯和白開水一樣清澈見底,但喝上一口,卻感覺鮮美無比,再加上特制的面條,讓許多蘇州人大老遠趕來吃上這一口。 今年蘇州評十碗面,瓊琳閣的醇香肉排面都榜上有名。為了吃這碗面,即便不是飯點,店外面也會大排長龍。瓊琳閣面莊的老板蘇松是蘇州本地人,烹飪科班出身,曾在蘇幫菜館做紅案廚師多年,后學習蘇式湯面,專注研究傳統制面、吊湯等技藝,于2006年在書院巷開出首家瓊琳閣。 據瓊琳閣面莊吊湯老師傅說,他們通常晚上就開始吊湯,湯料的配方是老板根據傳統配方研制成的,有20斤豬肉、一只金華火腿、七只農家土草雞、六只草魚頭、五斤黃鱔骨等等,湯底的鮮美,全靠真功夫。文火吊4-5小時,才能下350碗湯面。澆頭非常豐富,最有特色的就是醇香肉排,早上吃一碗最有特色的醇香肉排面,豈不美哉。 美味齋飯莊始源于上海,創于1923年,以經營上海風味菜肴為主,口味獨特、正宗。1956年北京美味齋飯莊在宣武區菜市口正式開始營業,經營生炒鱔糊、五香大排、小白蹄、古老肉、叉燒肉、松樹鱖魚等,經營的菜肴中既有蘇錫幫菜的特點又兼有淮陽風味,尤其善烹魚蝦類菜肴。 現在以“菜肴實惠、菜品豐富”為經營特點的美味齋,以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繼承流傳的美食風格,在各界食客的關懷下,得到長遠的發展,使得美味齋的菜肴成為美名遠揚的美食品牌,如今美味齋已成為國際知名的重要美食聚集之地。 陸長興是蘇州面館業中的后起之秀。1992年,受到洋快餐啟發的陸氏父子申請注冊了“陸長興”商標,陸長興由此成為蘇州餐飲行業第一塊商標。陸長興的面名聲在外,不僅是本地人,就是許多到蘇游客也對它贊不絕口。 正宗蘇州口味的好面,名氣很響。湯好,面也好。醬汁是熬過的,濃濃的很香。老蘇州都到這里來吃面,不怎么愛吃面的到這里也能吃滿滿一大碗。如果你想一飽口福的話,就趁早叫上一碗嘗嘗,那鮮美無比的感覺,包你從此念念不忘。 靈巖山寺除了這佛之勝地,還有另一引人之處,那就是寺內素面部的面,可別小看了這一碗素面,可是有不少人慕名而去就為嘗嘗這放空的美味。 聽師傅說這素面,還有一句諺語:“靈巖一碗面,天平一口湯”,這諺語里描述的就是靈巖山甚是一絕的素面,只有嘗了才明白,為何食客千里迢迢就為靈巖山的這一碗素面了。 今年,蘇州面以518種澆頭摘得“世界上澆頭種類最多的原湯面”頭銜創造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以及評選出的“蘇州十碗面”,打造蘇州“美食天堂”,讓更多人享受天堂美食,體驗“對一個城市的記憶只需一碗面”。都在進一步提升蘇州面的水平和影響力,彰顯了匠心精髓和創新特色。 蘇州面 是一張名片 是蘇式生活的縮影 蘇州面 是一種文化 也是江南水鄉的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