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功能是運動員選材的一項重要指標,心肺功能好說明運動員能夠承受更大的負荷,從而能夠取得更好的運動成績。中醫學認為,腎中精氣的盛衰變化決定人的生、長、壯、老、已。因此提高心肺功能、固腎壯腰就是在提高我們身體的本錢。一個人如果有良好的心肺功能、充足的腎中精氣,那么其就能承擔更多、更重的工作負荷,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在現代社會,就會脫穎而出。陰陽五行療法是中國古代唯物哲學樸素的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有先天陰陽五行與后天陰陽五行之分,它認為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孿生、發展和變化。 今天向大家推薦的就是既有調和心肺、又能固腎壯腰,同樣也是既簡單又易學,既省時又省力,于辦公室和家中都可練習的健身氣功動作。中醫理論,即中醫基礎理論,簡稱“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個哲學觀的整體理念與辨證論治、相似觀(分形觀)的循證觀點為最大特色的祖國傳統醫學體系的基礎與核心。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藏象五系統學說(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氣:信息-能量-物質學三元-多元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其中以藏象學說為核心,信息-能量-物質學說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并用于指導臨床診療活動。 首先,并步站立,周身放松,兩手自然垂于體側,眼看前方。接著,隨著吸氣,提肛收腹,重心移至右腳,右腿半蹲,左腳向左開一大步,腳尖朝前,兩腿隨之伸直;同時,兩拳變掌坐腕前推,兩臂自然伸直,手腕大抵與肩齊平,兩掌之間的距離與肩同寬,掌指朝上,眼看雙掌。接下來,隨著呼氣,松腹松肛,身體左轉,左腿屈膝下蹲,右腿伸直,腳跟側蹬;同時,兩手先輕握拳隨身體左轉平移至身后,左臂放松,高與肩平,右臂彎曲,右拳屈于左胸前,眼看左拳。中醫把人的皮、肉、筋、骨、脈稱為“五體”?,F代醫學所說的軟組織就類似于筋的范疇。無論是中國傳統的健身氣功易筋經、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還是現代的體操、健身操,甚至如今流行的瑜伽,都有很多拉筋健身的步驟。 不停,身體繼續稍左轉,兩拳緊握,手摳勞宮,左臂伸直,左拳側伸,右拳拉至右胸前,沉髖舒胸,眼看左拳。然后,隨著吸氣,提肛收腹,身體向右轉正,右腳腳跟內旋使腳尖朝前,繼而重心移于右腳,右腿彎曲;同時,兩拳變掌隨兩臂內旋順勢平移至身前,兩臂伸直,高與肩平,掌心朝下,眼看兩掌。最后,隨著呼氣,松腹松肛,左腳向右腳并攏,兩腿由屈逐漸伸直;同時,兩掌下落隨之握拳收于腰側,拳心朝上,眼平視前方。氣功(炁功)是一種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身,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這個動作之所以能夠幫助我們調和心肺、固腎壯腰,是因為:1. 兩手握拳,瞬間點摳勞宮,有助于清心降火;拉弓射箭,有助于舒胸暢氣,調和心肺。2. 意守命門和腳跟側蹬捻動涌泉,有助于滋陰補腎,固腎壯腰。俗語有種說法叫“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意思是筋骨好了,能增強身體免疫力,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說法雖然夸張,但筋對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動作左、右交換各做1次,以2遍為一組,做4~5組即可。 氣功健身方法是《易筋經》第三勢的“掌托天門”: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調勻。 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松,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復8~20 次。 中醫認為“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若脾胃升降失常,會影響到消化吸收功能,甚至出現其他臟腑的疾病。傳統功法中,認為雙肩為中焦氣血流通的要津,《醫學入門》中“開關法”和“起脾法”均是用松肩的方法以調理脾胃之氣。經絡學說,即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 該動作通過兩臂交替上舉下按,一松一緊的上下對拉,肩胛骨開合有序,腹肌也隨之松緊交替,動作中唿氣配合,使中焦脾胃二臟得到按摩與疏通,調節脾胃氣機的升降。同時,這個動作也能刺激位于胸、脅、腹、背部的相關經絡和穴位,尤其是脾經、胃經、肝經、膽經。五行學說認為木克土,而肝屬木,脾屬土,當肝膽出現問題就會克制脾胃。練習此式不但能對脾經、胃經進行有效的刺激和疏通,還通過牽拉疏通了肝膽經,進一步增強對脾胃功能的調理。古代經絡認為人體除了臟腑外,還有許多經絡,分經脈和絡脈,其中主要有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以及從十二經脈分出的十二經別。每一經絡又各與內在臟腑相聯屬,人體通過這些經絡把內外各部組織器官聯系起來,構成一個整體。體外之邪可以循經絡內傳臟腑,臟腑病變亦可循經絡反映到體表,不同經絡的病變可引發不同的癥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