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倩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認識周長》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并能指出各種圖形的周長。 2、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加深對周長的理解,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3、根據對周長的理解,通過觀察、操作、測量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周長的測量方法。 4、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小組合作與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通過動手操作感知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周長。 教學用具: 實物卡片,圖形卡片,若干個三角形,長方形,月牙形,若干根繩子。 教學過程: 一、出示魔術棒,直觀演示,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 師:大家看,老師這里有根魔術棒,它有長度嗎? 生:有。 師:誰來估一估大約有多長?你是怎么估的? 指名學生回答。 師:我們要想知道它準確的長度,應該怎么辦? 生:用尺子量。 指名上臺量出準確的長度。魔術棒長30CM。老師把它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師:大家看,這其實就是一條? 生:線段。 師:線段的兩個端點就是魔術棒的一頭和另一頭,現在老師開始變魔術了,變!魔術棒怎么了? 生:變彎了。 師:對,也就是形狀變了,長度變了嗎?是多少? 生:沒變,還是30CM。 師:現在它變成一條彎曲的線,老師也把它畫在黑板上。仔細觀察,魔術棒又要變了,它繼續彎,繼續彎,咦?你們發現它怎么了? 生1:連住了。 生2:變成一圈了。 師:沒錯,魔術棒的一頭和另一頭連在了一起,圍成了一圈,我們數學上叫做一周。 指名用手指一指它的一周在哪兒。 師:老師把這個圍成一周的圖形畫在黑板上。(板)像這樣首尾相連的圖形,我們叫做封閉圖形,你怎么理解封閉這個詞?生答。老師指著上面畫好的圖形問:這是封閉圖形嗎?為什么? 生答。 師:如果給你更多的圖形,你們能準確判斷出誰是封閉圖形嗎?看大屏幕,齊聲判斷是或不是。 師:同學們判斷的非常準確,你們看,黑板上有線段,有不封閉圖形,有封閉圖形,它們雖然形狀不同,但什么是相同的? 生:長度都是相等的,都是30CM。 師:這個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30厘米,30厘米就是這個封閉圖形的周長,手指課題。如果圍成這樣,它有周長嗎?這樣呢,圍成長方形呢,三角形呢,它們的周長都是,30厘米,指著黑板,不封閉圖形有周長嗎?為什么?學生口答。 師:看來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不封閉圖形,因為沒有圍成一周,所以沒有周長。 【設計意圖】從魔術棒的長度入手,激活有關長度的知識經驗。這樣引出周長概念,能有效凸顯周長與長度的聯系區別。 二、估一估量一量,進一步感受周長。 師:你們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對了是樹葉,它有周長嗎?只能上臺畫出它的周長。(指名上臺,畫出周長)大家看著樹葉的周長,用手估一估大約有多長呢? 指名上臺。 師:誰估得更準呢?答案即將揭曉,你們瞧,神奇的事情出現了,老師把樹葉一周的邊線,揭了下來,現在它一周的邊線就在我手里,怎樣才能知道它有多長呢? 生:把繩子拉直,用尺子去量。 師:你真了不起,老師還沒有教你就學會了,你用的方法就是我們數學上的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 讓學生測量實際長度,師粘在黑板上,標上長度。 師:我們就可以說樹葉的周長是46厘米,誰來向老師這樣說一遍? 指名說,一起說。 依次出示三角形,正方形,圓形,讓學生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寫出它們的周長。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幾次畫周長,估周長,量周長,不停地追問,讓學生明晰周長的概念本質。課堂追問,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步步深入,對課堂對話豐富而深刻,學生對周長的概念本質才能理解。 三、自己動手操作。 師:看來大家都知道周長了,你們想不想自己去動手量一量呢?老師課前給每人發了一個圖形,有長方形,三角形,月牙形,桌上還有一根繩子。請看活動要求,像剛才那樣,把圖形的周長畫在紙上,先心里估一估,再用測量工具量一量,寫出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記得要取整厘米數,活動開始! 學生匯報測量方法和結果,老師板書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更深入的體會周長的本質屬性就是線的長度。這樣既豐富了對平面圖形的周長含義的理解,又為以后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積累了活動經驗。 四、拓展練習。 師:我們一直都在研究一個圖形的周長,如果老是任意把兩個圖形組合在一起,變成組合圖形,你們能找到它的周長嗎?課件演示。 師問:為什么不指里面的線?為什么組合圖形的周長不是這兩個周長之和呢? 生說理由。 師:難度升級了,再增加一個,它的周長在哪兒? 生指著說。 師:你們太厲害了,組合圖形也難不倒你們,現在考考你們的眼力,比一比它們的周長一樣嗎? 生口答。 師:看上去大的圖形周長不一定大,長的不一樣的圖形周長有可能是一樣的,看來我們不能只看它的形狀或大小,而是要看,一周的長度。 【設計意圖】讓學生指出組合圖形的周長,這樣設計是封閉圖形的周長,這個概念的外延得到拓展,學生在不同的外延中能深刻認識到周長是一周邊線的長度,周長概念的外延不同,但本質內涵相同。判斷兩個圖形的周長是否相等,讓學生感受到圖形的周長與面的形狀大小無關,為以后教學面積與周長的區別做伏筆。這樣的練習設計,既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五、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你們知道嗎?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名詞,都是周長的意思,赤道你們知道嗎?(圖片)海岸線聽說過嗎?(圖片)我們身體當中也有這樣的名詞來表示周長,想一想有什么? 生:腰圍,頭圍...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周長,什么叫周長,大家一起說。只要你們用數學的眼光去探索,去發現,我們身邊運用周長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你們課下可以找一找說一說,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設計意圖】讓孩子用數學的眼光去探索,去發現生活中周長的運用,這樣不僅激發孩子學習周長的熱情也讓孩子明白學習周長的必要性。 ![]() 本節課共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從魔術棒的長度入手,激活有關長度的知識經驗,通過魔術棒的變形活動,引導學生思考魔術棒的長度和形狀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魔術棒的形狀變了,但魔術棒的長度沒變。在長度概念的基礎上來認識周長概念,當魔術棒兩頭連起來時,什么叫一周?什么叫封閉圖形就出現了,這樣引出周長概念,凸顯周長與長度的聯系區別。 第二環節,出示幾個圖片,讓學生畫周長,長估周長,量周長,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本質,并訓練了學生對長度估算的能力。隨后孩子們自己動手畫一畫,估一估,量一量,寫一寫,不僅加深理解周長的概念,還掌握了測量周長的方法,為后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進行了鋪墊。 第三環節,讓學生找組合圖形的周長,和判斷兩個圖形周長是否相等,這樣設計使封閉圖形的周長這個概念的外延得到拓展,學生在不同的外延中能深刻認識到,周長是一周邊線的長度。判斷周長長短時,要看圖形的一周邊線,而不是形狀和大小,這樣學生移是邊線,比的是邊線,在變換的過程中,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發展,幾何直觀能力得到鍛煉。 第四環節是尋找并認識生活中的周長,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生活。 講完課之后給我的思考是在本節課當中,孩子們出乎意料的回答,也時時給我驚喜,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不可能要求他們語言的表達非常的準確完整,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在語言上幫助和引導他們,這一點也是我仍需加強的地方。 ![]() ![]() ![]() 《認識周長》是一節圖形概念課。理解周長的概念,主要要抓住三個關鍵詞理解,即封閉、一周、長度。這三個關鍵詞當中封閉和一周是相互聯系的。圍成一周才叫做封閉圖形,是封閉圖形才有一周。耿老師在課堂上,利用了魔術棒的彎曲變形,讓孩子們理解了什么是一周,頭尾相接,從起點回到起點。形成了一周,也就形成了封閉圖形。那么長度是周長概念中最難理解的,這時學生對長度的認識由一維走向二維。在難點處理上耿老師抓住了魔術棒,無論怎樣彎曲,形狀變了而長度不變,滲透變與不變的數學思想。從而把之前學生學習的長度測量與周長概念的形成進行了有效的銜接與聯系。課上通過摸一摸、畫一畫、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的操作活動,逐步讓學生理解周長的概念。摸一摸,畫一畫是讓抽象的數學概念的具體化。通過估一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感知了周長的大小。量一量、算一算使周長的概念達到了量與形的統一。耿老師的教具制作非常用心,在每一個圖形的邊緣都用線圍住,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最后通過測量線段的長度引出了圖形的周長。環節設計水到渠成,知識在活動中發生。 (張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