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出生到長大,家長們就不斷地在與教育孩子的各種問題周旋著: “孩子不愛自己吃飯怎么辦” “孩子做事太拖延怎么辦” “孩子學習不好怎么辦”…… 被種種問題折磨得焦頭爛額的家長們,常常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孩子優秀,殊不知真實情況是,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那么,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讓家長困擾的問題到底是什么,爸爸媽媽的痛點在哪?最近出爐的《2017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便將諸多家庭教育背后的問題做了一份大數據分析。 《2017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通過對全國不同地區6529個家庭調查追蹤,揭示出中國家長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0-18歲)時所面臨的家庭教育問題。其中,低齡兒童智力過早開發、中國孩子素質能力缺失,以及不同城市衍生的“個性化”等問題已成為新時代家庭教育的痛點。 在這份調查報告的顯示中,家庭教育的主力軍依然是媽媽,占比79.3%,爸爸僅占比19.2%。 而無論家長處在哪個地域,哪個城市,焦慮的問題依然大同小異。 1.0-3歲,希望嬰幼兒能夠“獨立” 如何讓0到3歲寶寶認真吃飯 、順利排便 、安靜睡覺是大多數家長的難題,甚至排在了“健康”之前。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的同時,不干擾自己的正常生活已成為多數嬰幼兒家長的愿望。 當然,健康也是媽媽們關注的問題,但調查發現,家長在遇見孩子出現健康問題的時候——38%家長查閱網站,微信;37%家長問好友;25%家長運用自己學過的健康常識。 由此可見,多數家長并不具備寶寶日常健康知識,更傾向于求助網絡解決問題,還需要加強學習。 2.低齡兒童智力開發過早 在孩子低齡期,中國家長十分關注孩子學習能力培養。在幼兒時期,近一半的家長開始擔憂孩子的閱讀能力,甚至高于對孩子性格問題和睡眠問題的關注。因此,今天的父母比任何時代的父母更需要學習,重智輕德和急功近利等狀況顯示,問題父母比問題孩子多。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健康人格。 南瓜書屋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劃分出針對性的專題教育板塊。0-3歲正是幼兒養性階段,高度直覺,全面吸收,可塑性強,施教最易,正是培養孩子優雅性情的黃金時期。先賢有云:德才兼備,德行應該是放在教育的第一位,而德行教育應“以孝為本”。 家長最關心的10項焦點問題中,與學習相關的問題就占了4項,比如孩子不愿意主動學習、讀書習慣差等。全國各地層出不窮的早教機構,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國家長的希望與焦慮。 0-3歲是幼兒自我意識快速發展階段,但不少父母和早期教育工作者對這一階段孩子智力發展抱過高期望,要求孩子學習過多內容,從而養成被動型人格,對孩子終身發展造成巨大傷害,應引起高度重視。 3.(4-12)歲,中小學生素質力堪憂 當孩子邁入學校時,家庭教育隨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報告》顯示:來自學校和社會的壓力讓家長們更加關注孩子的學習。但令人意外的是, “學習”并不是家長們擔心的首要問題。 在幼兒園階段,家長普遍擔憂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當孩子從幼兒園步入中小學,家長對孩子生活問題的焦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從47%上升到70%。 ● 生活能力差,已成為各地中小學家長最困擾的問題。“我家孩子從來不會收拾房間,上初中了還靠我們做父母的定期打掃,可能是學業太忙吧。”調研中,不少父母都吐槽著自己的煩惱。 南瓜書屋根據當下中國家庭教育普遍出現的痛點問題,傾力打造德行教育板塊,內含中華德育故事、名人傳記等經典內容,從小培養孩子愛孝善行。 ● 生活自理,或許只是冰山一角。《報告》反映出更多令人擔憂的問題:70%的孩子生活懶散、58%的孩子有拖延癥、53%的孩子粗心馬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越來越多的父母發現孩子缺乏恒心、存在畏難情緒。 為什么中國孩子在自信心、恒心、毅力、生活習慣等“素質力”方面,存在普遍缺失?它折射出應試教育弊端,家長過早重視孩子成績,而忽視了素質能力的培養。南瓜書屋專為4-12歲的孩子,打造“童蒙養正”專題內容,家長可根據年齡段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 此年齡段的的孩子記憶力強,學習力漸增,但心性純凈,加以引導,可陶冶心性,端正品行,是塑造人格的最佳時期。 4.(13-18)歲,厭學、叛逆情緒最強階段 沉迷網絡、厭學、叛逆,拖延糾正堪比一劑慢性毒藥。孩子教育問題,一刻都耽誤不起! ●從長遠看,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您晚景慘淡、 ●從中期看,因厭學引發的叛逆、不上學、沉迷網絡以及各種學壞,直接扼殺孩子的未來。 ●短期看,低效的培訓教育,耗光家長的精力物力,每天都要忍耐著焦灼、無奈、痛苦。 13-18歲是少年養志的最佳階段,這時的孩子對世界有自己的認知與態度。理解力強,意氣風發。可多引導孩子學習南瓜書屋中的名人傳記,激發青少年建立理想抱負。 現在許多爸媽對家庭教育的定位有誤解,尤其是在孩子讀幼兒園、小學以后,認為家庭教育圍繞學校轉。家庭教育固然要配合學校教育,但合作不能轉變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兩者是平等的。 教會孩子獨立,分享,尊重……都是家庭教育的責任,讓我們一起努力做好家庭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