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四人聯展 趙培聰————《山水密碼》 ![]() ![]() ![]() ![]() ![]() ![]() ![]() ![]() 王朝靖————《苔跡》 ![]() ![]() ![]() ![]() ![]() ![]() ![]() 劉爭青————《佛柱上的鏡像》 ![]() 徐德宏————《屏畫》 ![]() ![]() ![]() ![]() ![]() ![]() ![]() 劉爭青————《農耕圖》 ![]() 王朝靖————《荷·鳴》 ![]() ![]() ![]() ![]() ![]() ![]() ![]() ![]() 策展詞 我國在藝術領域,“意境”是由傳統哲學思想、文化觀念、思維模式所孕育和積淀所得的。我們的創作中對于“意境”的見解是取境與緣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西方的“抽象”藝術之所謂的“象”實際上是客觀的、物質意義上的既成物質存在,所謂的“抽”實際上是通過諸多的手段與方式對這種“客觀存在”進行形式上的變化與升華,使之由單純的“再現”上升為純粹“思維領域”的單純意識進化,已然也可以歸結為“意境”。 對于古舊建筑的攝影作品的創作與鑒賞,我們常常會引出對那些經歷了年代的建筑物存在于世的意義與價值的疑惑,同時也局限了這一類攝影作品的創新與突破。畫意攝影是在對繪畫的依附和擺脫中不斷發展的,但是作為一種攝影創作方式,畫意攝影不能簡單的理解為“仿畫”。通常,攝影家的觀看先于表達,并且起源于有限的物象,以有限的情境為基礎,表達觀看的見證和更為寬廣的意境,由此形成視覺感知上完整的互動過程。 在《另筑畫意》系列作品的創作中,我們摒棄了大眾化的、唯美的大場景,把目光聚焦于局部的、帶著歲月流年的、具有文獻價值的、充滿了燦爛文明氣質的符號,把它們采集下來,通過作者的地緣考現和主觀意識的創作,使得古舊建筑寶庫除了對于建筑形態的審美和欣賞、建造技術信息的留存價值得到體現,那些隱秘于歲月的浩瀚叢林中熠熠發光的人類文明的符號,更是通過攝影師的觀看與借喻表達,在攝影作品的“意境”中得到萃取與升華。 “另”,辭海中作形容修辭時,有:獨立、別樣的釋義。取“另筑”之題目,正是表明我們的創作意圖不再承擔著以模仿和描繪客觀對象為主的職責,不刻意重視比例透視、解剖結構,更無意考慮形體、空間和質感的逼真模仿,我們脫離攝影的“再現藝術”這一桎梏,任由內心描繪主觀意愿 。 老屋滄桑,遺世獨立,另筑我心。我們觀景外之景,抽虛“畫”象,說象外之象,向人類文明致敬。 王朝靖
2018年9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