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猴樁 我之所以愿意與大家交流,聽起來是“高、大、上”,但我真的是出于“對歷史的敬畏、對民族的負責、對國家的熱愛”,帶著一份惴惴之心來講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還請方家指正! 我們長話短說,直入主題,在祁縣民間把戴氏心意拳的樁功稱之為“蹲猴樁”,“蹲猴猴”。 再說,當時的老百姓也沒多大文化,戴氏主人也無可厚非,也不必與他們較長論短。 當然拳譜中也有“內站丹田,外站猴勢”之語。不過戴氏心意拳的樁功的全稱叫“心意六合乾坤混元一氣胎兒樁”! 任何運動都有預備動作,所謂的未雨綢繆。在站樁前,有一些動作,可助“身”、“心”的放松! 首先,站自然勢。 所謂“心定神寧,神寧心安,心安清凈,清凈無物,無物氣行,氣行絕象,絕象覺明。” 這時,牙齒已經輕輕相互扣住,譜云:“咬而非咬”!用先師的話講:“咬住了嗎?咬住了,可是沒咬住;沒咬住嗎?咬住了。”個中滋味,非耳提面命,不能理解。兩嘴唇也是合而非合,任由鼻孔自由呼吸!舌尖已經輕輕抵住承降穴;肛門,已經輕輕提起!這些動作,似乎都有似是而非的感覺, 講到這兒,強調一下成人的內心:會有一種寵辱皆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空空靜靜的感覺!因為人家嬰幼兒本身就沒有紛繁復雜的內心,自然而然的空空靜靜!老子云:“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或“呆若木雞”也許就是指這個吧! 右手手心與肚臍重合,盡量做到三心重合(兩手心與肚臍芯)。呼吸自然!兩眼平視前方。如果呼吸已與平時不一,還得協調,一直到呼吸純任自然后才可做下一個動作! 去平遙文廟旅游,有一張明朝狀元的卷子,咱們不說別的,就是從開始的第一筆,到最后一筆,說夸張點,幾乎沒有一絲的瑕疵,當時我就驚訝了,那需要多么寧靜的心靈! 心靈真的入靜了,呼吸真的很自然,就可開始站樁了! 下來就是樁功的動作說明: 從外形看,是弓腿下蹲——為什么叫弓腿呢,就是腿部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兩腿如兩張拉開的弓。 一過小便,兩手基本旋轉完畢,兩手小指內側相并,兩手背緊貼身體,仍然徐徐下行, 為什么說“約”字呢?一則,身體部位的柔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造作;再則,每個人的生理結構也不同,有的手臂相對長一點,有的相對短點等等,是因人而異的。 這一動作,最難,四肢相對于它來說,也屬稍節的范疇,根節部位的放松真難。再則,本來就是很抽扯的事,“弓張圓滿”,把“身弓”“張”到“圓滿”,在剛開始,不用余力、拙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外在的余力、拙力硬性抽扯到“圓滿”為止,然后通過意念的調節,把他放松下來!然后經過上千次、上萬次的修煉,達到自然而然。講到這,我得用孫過庭書譜里的一句話來形容——“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強調的就是通過量的積累,達到自然而然的境地! 我們先說“修”,修養,既然是“養”,體現在動作上就一個字,“慢”,口傳下來的也叫“慢練規矩”,既然是規矩,那就有一定的軌跡,“無規矩不成方圓”嘛。正確的軌跡好比是一個目標,從學藝那天開始,就是不斷的向這個目標挺進的過程。很難,但只要靜下心來,不斷地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日將月就,就會到達目標。講到這兒,您才會理解,“龜兔賽跑”的真正含義。不過,只有把這個過程練到目標后,你才會把這個故事的故事真正的領悟,并且再用到自己的修養的過程中去,才會由“對”到熟練,由熟練到巧妙的境地。口傳下來的口訣叫“慢而不驚”!這個“驚”是“敬”下面“馬”的那個“驚”,豎心旁的“驚”帶有的是內心恐懼的意味。這個“驚”是馬受驚嚇后,躍馬奮蹄的時的狀態。在那個狀態的剎那,全身肌肉緊張。而這個動作在剛開始,全身肌肉肯定是緊張的,但通過修煉,逐漸達到放松的境界。只有放松了,在將來的戰斗過程中,才會有“遇敵好似火燒身”的效能。
|
|
來自: 無名老熊 > 《內功功理 功法及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