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11 月12 日 礁湖星云的恒星、氣體和塵埃 影像提供與版權:Nelson Ortega 說明:在壯麗的礁湖星云之內,到處都是熾熱的氣體和年輕恒星。跨幅約100 光年、距離在5千光年左右的礁湖星云,是如此龐大與明亮,不需動用望遠鏡也能在北天的人馬座方向見到它。在這團星云里,可見到剛在數百萬年前誕生的疏散星團NGC 6530之眾多亮星。這團又名為M8及NGC 6523的大星云,因星團中心左側的數道塵埃帶而獲得礁湖星云的雅號。這幅三色影像里的細微結構,因受到氫發出的泛紅輝光之照射而輕晰可辨。此外,這團星云擁有許多塵埃云球,證實礁湖星云的恒星誕生活動仍然持續在進行。 2018 年11 月13 日 歐西里斯號探測器拍攝的貝努小行星自轉 影像提供:NASA , GSFC , U. Arizona 說明:這顆鄰近的小行星會不會撞上地球嗎?將來會,不過要非常久之后才會發生,然而在下世紀,這顆小行星預期會從月球的軌道之內通過。為了要更深入了解所有近地小行星的本質和軌道,美國航太總署發射' 歐西里斯號探測器 ',前去探索這顆寬500公尺的貝努小行星。在2016年發射升空的歐西里斯號探測器,目前已航行到貝努附近,初期的任務是要繪制這顆小行星崎嶇不平的表面。這部攝于這個月初的主題縮時影片,把貝努小行星為期4.25小時的自轉周期濃縮成7秒左右。貝努鉆石狀的外觀,和目前日本 隼鳥二號探測船正在探索的龍宮小行星很神似。由于通過地球附近及受到雅爾可夫斯基效應的影響,貝努小行星未來的精確軌道仍有一些不確定性。雅爾可夫斯基效應是指物體自轉而發出不對稱的紅外光輻射,因而產生了微力。如果一切如規畫進行,歐西里斯號探測器會在2020年降落在這顆小行星的表面、收集樣本,并把樣本在2023年送回地球以供仔細分析。(Origins, Spectral Interpretation,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Security, Regolith Explorer = OSIRIS-REx 歐西里斯號探測器); asteroid 101955 Bennu 貝努小行星; Yarkovsky effect 雅爾可夫斯基效應) 2018 年11 月14 日 洞穴星云的氫、氧和硫輻射 影像提供與版權:Chuck Ayoub 說明:這座宇宙洞窟里有什么?有一個深達10光年的恒星育嬰室。在這幅主題星空影像里,最醒目的是滿布塵埃的洞穴星云Sh2-155。這片約2,400 光年遠的景觀,位在銀河系盤面上的仙王座方向,而這張窄濾鏡望遠鏡影像,則呈現組成哈伯色表、由氫、氧和硫輻射出的星云輝光。針對此區域的天文觀測指出,這個星云位在大質量仙王座B分子云與擁有熾熱年輕恒星的仙王座OB 3 星協之交界處。影像里的明亮電離氫氣脊,其能量即是由這些熾熱恒星的輻射所供給,其中又以位在洞穴入口左側的亮星,貢獻最具主宰性。受到輻射驅動的電離前緣,可能正在觸發星核塌縮形成新恒星。 2018 年11 月15 日 維爾塔寧彗星 影像提供與版權 : Alex Cherney ( Terrastro , TWAN ) 說明:周期彗星維爾塔寧是目前夜空中最明亮的彗星,不過它仍暗到肉眼不可見。然而它為期5.4年的環形軌道,將在12月中旬把它帶到最靠近地球的位置,屆時從無光害的地點,肉眼可能勉強能夠見到。在這張11月7日攝于南半球的望遠鏡影像里,這顆彗星寬約半個滿月的彗發,正在陽光中散發熒光。取像的當時,這顆彗星距離地面望遠鏡約2光分(3千5百萬公里)遠,所以它泛綠的美麗彗發直徑約有150,000公里,大小和木星相當。在這幅由多張照片疊加而成的數位影像里,還可見到往4點鐘方向伸展的極暗淡彗尾,左上角則可見到一個遙遠的背景星系。作為太陽系內圍的常客,維爾塔寧彗星曾是歐洲航天局.羅塞塔彗星探索任務原定的探索標的。(Comet 46P/Wirtanen維爾塔寧彗星) 2018 年11 月16 日 山丘、月亮與土星 影像提供與版權 :Tamas Ladanyi ( TWAN ) 說明:上星期天的日落之后,一輪上蛾眉月低懸在西方地平面的上方。在分外明亮的地照光照射下,月亮與土星一同在剛入夜的天空中綻放光華,并為地球各地的觀星者帶來美麗的近合景觀。在這個清朗寧靜的夜晚里,匈牙利.維斯普雷姆市近郊的山丘、一對匈牙利籍的母女、明亮土星和上蛾眉月,一同在這張望遠鏡影像入鏡。當然,有人或許會覺得嬋娟易老,到了今晚月亮已是日曜區近半的上弦月。在這個周末,花費寶貴時光仰望月亮與恒星的觀星者,預期會見到帶來獅子座流星雨的彗星微粒向大地灑落。 2018 年11 月17 日 蜘蛛星云 影像提供與版權 : Peter Ward ( Barden Ridge Observatory ) 說明: 直徑超過1千光年、又名為劍魚座30的蜘蛛星云,是18萬光年遠的大麥哲倫星系里最龐大恒星形成區。而它更是整個本星系群里,現知最大最狂暴的恒星誕生區。在這幅建構自電離氫原子窄波段輻射數據的壯麗影像里,這只宇宙級節肢動物橫跨了整個視野。在蜘蛛星云(NGC 2070)之內,強烈的輻射、恒星風和中心年輕大質量恒星群R136的超新星震波,除了激發星云發出輝光之外,也雕塑出它酷似細長蜘蛛肢體般的外觀。 蜘蛛星云附近還有其他的恒星形成區,而它們也皆擁有年輕星團、云氣絲和氣泡狀的云氣團等結構。這幅影像視野,也涵蓋了位在影像中左方、近代歷史里最鄰近的超新星SN 1987A之發生位置。這片位在劍魚座內的富星場,寬度大約是1度(相當于2個滿月)。如果蜘蛛星云鄰近到和獵戶座大星云的距離一樣只有1,500光年的話,那它會遮住半邊的天空。 2018 年11 月18 日 挪威上空的怪物極光 影像提供與版權:Ole C. Salomonsen ( Arctic Light Photo ) 說明: 拍照的那天是萬圣節,而天空也看似有怪物出沒。到底是什么怪物呢?這位天文攝影者并不確定,或許你可以提出建議。不過,這些出現在2013年的怪異魅影之成因倒是很確定,它是近年來記憶中最精采的極光活動之一。這片精采的極光,擁有非常多的細微結構。 上圖呈現的鮮明綠和紫極光,是高層大氣中的氧和氫對對入射的電子狂潮之反應,而前景則有位在挪威.Troms?的怪形樺樹。此外,近來的新地球磁暴,也有許多很上相的新極光為伴。 上述文字信息來自成大物理分站翻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