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便立即把侵略的矛頭對準了波蘭。 地處中歐的波蘭,西接強悍的德國,東鄰龐大的蘇聯,這種與強國為鄰的地理環境,使它命運多舛。20世紀之前,它就曾三次被俄國和德國瓜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為了遏制蘇聯,才重新被英法恢復其獨立地位。因而,波蘭剛獨立時,其地主資產階級政權就投靠英法,積極參加了對新生的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此后也一直奉行親英法、反蘇聯的外交政策。 希特勒在德國上臺后,最初是想把波蘭拉攏過來,因此于1934年1月與波蘭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但到了1938年底,在德國實力得到極大加強后,他就已開設考慮如何才能把波蘭作為自己的腹中果實了。因為對于希特勒來說,波蘭實在太重要了。如果占領了波蘭,德國就可以獲得足夠的戰略空間,不管向西亦或是向東,向西,和英法開戰,不用擔心波蘭這個英法的忠實小弟在后方的威脅;向東,則打通了進攻蘇聯的通道,形成完整的進攻鋒線。而他料定了蘇聯和英法都在算計著對方的想法,于是就顯得更加的大膽而直接。 波蘭走廊 1938年10月,在還未完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前。希特勒就開始對波蘭發難。他要求波蘭將但澤自由市移交給德國,允許德國修筑穿過波蘭走廊,通往東普魯士的一條超級公路和一條雙軌鐵路,并享有治外法權,同時還要求波蘭參加反共國際公約,共同反對蘇聯。但波蘭拒絕了希特勒,為此,希特勒在完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又于1939年3月占領了立陶宛的梅梅爾市,從而在戰略層面上完成了對波蘭的軍事包圍。此時的張伯倫已意識到德國擴張的野心不會止于捷克斯洛伐克,他想到了蘇聯,希望促成英、法、蘇、波四國共同發表聲明,來共同威懾希特勒。 而遠在克林姆林宮的斯大林,深信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德國是蘇聯最危險的敵人,希特勒絕不會停留在既得利益上,必然會繼續對別國的領土提出更多的要求。為了蘇聯的安全,斯大林則希望與英、法乃至波蘭建立反對納粹德國的集團安全體系。這套體系的理念已經有現代軍事共同體的雛形了,可惜英法甚至波蘭都對蘇聯持有的是不信任的態度,他們僅希望以發布聯合聲明的方式威懾德國,而不是組成軍事共同體,畢竟在他們的心底,蘇聯終究是共產主義國家,和他們資本主義國家有著天然的無法逾越的鴻溝。 而他們又是怎么做的呢?英法為了堵住禍水向西方泛濫的可能,不僅力圖在自己的周圍構筑一道集體安全體系的堤壩。同時,張伯倫還是幻想著“禍水東引”“坐山觀虎斗”。在歐洲局勢日益危急的情況下,英法為了和德國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維護既得利益,費盡心機,“西堵”之下不忘“東引”。 這一切在英法和蘇聯,同時又與德國進行的談判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表面上英法主張反侵略和維護歐洲和平的政策,高調的和蘇聯開展軍事政治談判,希望以此來牽制德國。但是卻又故意設置障礙影響談判的進度。最后蘇聯從1939年4月15日到8月23日,足足花了4個多月時間進行的談判,無果而終。而與此同時,英法在美國的支持下,暗地里開展與希特勒的談判,妄圖以此引導德國進攻蘇聯,可希特勒在看到英法蘇談判毫無進展的情況下,洞悉了英法和蘇聯的根本矛盾,決心付出更大的代價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便集中力量對付波蘭。 英法一系列舉動的嘴臉最終得罪了斯大林,同時也讓希特勒看到了機會。希特勒一邊在國際上造勢,指責英法在利用波蘭來反對德國,在破壞《德波互不侵犯條約》,是在威脅歐洲的真正和平。同時又秘密下令制定入侵波蘭的“白色方案”。 失去耐心的蘇聯,在確認德國進攻波蘭的決心已下的情況下,出于自身安全的考慮,最終同意與德國合作,以期獲得更大的戰略空間。于是,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一天,距離德國入侵波蘭還剩9天。 此刻,德國的下一個目標——波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