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肝癌 肝癌是全球常見的癌癥之一,無論在全球范圍內還是在中國都是排在前幾位的。我國是肝癌大國,有近全球一半的肝癌病例,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肝癌的危險因素 肝癌的危險因素主要有肝硬化,乙肝、丙肝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長期攝入黃曲霉素,肝癌家族史,肥胖,2 型糖尿病和吸煙等。 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 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是及時注射乙肝疫苗,近年來出現的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丙肝的治療有了重大突破。同時,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體重和血糖、減少黃曲霉毒素的攝入、應用如吡噻硫酮、葉綠酸和西蘭花苗制劑等化學預防、多吃蔬菜水果等,也可以減少肝癌的發生。 肝癌的表現 腹部疼痛。腹部疼痛是肝癌常見的癥狀之一,有半數以上的患者以疼痛為首發癥狀。 疲乏。研究顯示,疲乏才是多數癌癥患者最常見的癥狀,而且不能通過睡眠或者休息緩解。表現為疲倦、虛弱、缺乏精力、筋疲力盡、懶散、壓抑、不能集中精力、萎靡不振、衰弱、厭倦、嗜睡、感到沒有動力等。 消化道癥狀。包括厭食、惡心、嘔吐、腹脹、腹瀉或便秘等。 全身癥狀。晚期肝癌患者會出現黃疸、瘙癢、腹水、惡液質等癥狀。但只有 1%~12%的患者是以梗阻性黃疸作為首發癥狀。腹水是由肝功能不良或低蛋白血癥引起。厭食與體重下降是相伴發生的,晚期可發生惡液質。 國外關于肝癌癥狀群的研究較早,通過評估了患者的癥狀體驗得出4個癥狀群,分別是疼痛-食欲癥狀群、疲乏相關癥狀群、瘙癢-便秘癥狀群、胃腸癥狀群。 ? “ 食管癌 食管癌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中國食管癌患者的發病率約占全世界食管癌患者的一半,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與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5 年生存率僅為15%~25%。 食管癌的類型 食管腺癌和食管鱗癌是食管癌的兩種主要病理類型。食管腺癌在北美洲、歐洲國家比較高發,食管鱗癌是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國家的主要類型。吸煙、過量飲酒、蔬菜水果攝入量低和社會經濟地位低等均可增加食管鱗癌的發病風險;此外,飲食溫度高、食用腌制蔬菜等也是其潛在的危險因素。我國的食管癌一直以食管鱗癌為主,且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高發區主要集中于華北太行山區。食管癌早期缺乏明顯癥狀,發現時常處于疾病中晚期,篩查可以在人群中發現早期病變和無癥狀的患者,通過及時的治療可降低食管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食管癌的主要表現 吞咽不暢感。進食時會出現吞咽不適或不通暢的感覺。食物通過緩慢,并有停滯感,病情進一步發展,會出現梗噎感, 食管內有異物感。患者常體會有東西貼附在食管上的感覺,吞咽不下,既無疼痛也與進食無關。異物感的部位多與食管癌的病變位置相吻合。 咽喉部干燥發緊。常感到下咽食物不順利,并有輕微疼痛,特別是在吞咽干燥或粗糙食物時更為明顯。 胸骨后脹滿不適。患者隱約感到胸部不適,既不能指出不適的部位,也難以敘述不舒服的具體情況。 胸骨后、劍突下疼痛。常在咽下食物時胸骨后有輕微疼痛,并能感覺得到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質可為燒灼樣痛、針刺樣痛、牽拉摩擦樣痛。 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進行性下咽困難,先是難咽干的食物,繼而是半流質食物,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常吐黏液樣痰,為下咽的唾液和食管的分泌物。患者逐漸消瘦、乏力,胸痛背痛、聲音嘶啞。 ? “ 前列腺癌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人均壽命逐步提高,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逐漸西方化,腫瘤發病譜也逐步發生改變。前列腺癌正逐步成為我國男性的首要健康難題,在臺灣地區和上海,前列腺癌已位列男性常見腫瘤第5位和泌尿腫瘤第1位。 前列腺癌的致癌因素 前列腺癌的發生與遺傳、環境、性激素、生活方式、職業因素、生物性病原感染等多種因素相關。另外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肥胖人口比例也從2002年的25%升高至2015年的57%。這2個因素在未來10年仍然會繼續推動前列腺癌發病率的升高。 前列腺癌生存率 前列腺癌發現早晚預后差別巨大,局限性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為100%,而轉移性前列腺癌僅28%。,美國局限性前列腺癌病例占81%,日本局限性前列腺癌所占病例接近50%,而國內僅有30%的初診患者為局限性病變。 前列腺癌的主要表現 排尿困難。增大的前列腺腺體壓迫尿道可引起進行性排尿困難,表現為尿線細、射程短、尿流緩慢、尿流中斷、尿后滴瀝、排尿不盡、排尿費力等。 尿頻、尿急、尿失禁、尿潴留。這些都是前列腺癌的相關癥狀,是因為前列腺癌壓迫尿道,導致尿液排不出或排出困難導致。 壓迫癥狀。腫瘤壓迫直腸可引起大便困難或腸梗阻,也可壓迫輸精管引起射精缺乏,壓迫神經引起會陰部疼痛,并可向坐骨神經放射。盆腔淋巴結轉移可引起雙下肢水腫。 轉移癥狀。前列腺癌可侵及膀胱、精囊、血管神經束,引起血尿、血精、陽痿。前列腺癌常易發生骨轉移,引起骨痛或病理性骨折。 ? “ 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和頭頸部腫瘤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每年甲狀腺癌新發病例占所有癌癥發病的1%~5%,女性甲狀腺癌發病高于男性,約是男性的3倍。前諸多觀點傾向于影像學技術的進步及廣泛應用、檢查技術水平的提高、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及公眾防癌意識的提高等導致了近年甲狀腺癌的高發。 甲狀腺癌危險因素 甲狀腺癌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家族史:約5%的甲狀腺癌患者有同種類型甲狀腺癌家族史。放射線輻射:放射線輻射是目前唯一確定的致甲狀腺癌危險因素。攝人碘過量與不足:碘過量與不足均有可能導致甲狀腺癌的高發,過量的碘攝人可能與甲狀腺乳頭狀癌的增長,碘缺乏可能與濾泡性癌的高發有關心。BMI及肥胖:肥胖者或代謝性疾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抵抗或高胰島素血癥能夠誘導甲狀腺癌的發生。 甲狀腺癌的主要表現 甲狀腺癌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常在體檢超聲檢查時發現。 甲狀腺腫塊,多無自覺癥狀,隨吞咽上下活動壓迫癥狀。 壓迫癥狀。如伴有聲音嘶啞,呼吸不暢,吞咽困難,或局部壓痛等。頸靜脈受壓時,可出現患側靜脈怒張與面部水腫等體征轉移癥狀。侵犯頸叢出現耳、枕、肩等處疼痛。 轉移癥狀。局部淋巴結及遠處器官轉移表現。肺轉移與骨轉移等,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 髓樣癌患者應排除Ⅱ型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綜合征的可能。對合并家族史和出現腹瀉、顏面潮紅、低血鈣時應注意。 ? “ 胰腺癌 胰腺癌,“癌中之王”。因為胰腺癌預后很差,五年生存率不到6%,不能手術一般情況下生存期小于6個月,所以說得了胰腺癌,簡直就和判了死刑一樣。胰腺癌因為早期診斷困難,病程短,進展快,死亡率高,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難度最大的腫瘤。 胰腺癌的危險因素 胰腺癌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生活方式相關的因素,包括長期吸煙、高脂飲食、肥胖、過量飲酒、伴發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其次是遺傳因素,例如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變被證實與家族性胰腺癌發病密切相關。所以,如果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新發Ⅱ型糖尿病時應注意隨訪并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患有遺傳性胰腺炎及其他遺傳性腫瘤疾患的患者,胰腺癌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胰腺癌的主要表現 早期癥狀不典型,常常和其他上腹部消化器官如胃腸,肝膽的疾病相混淆,可能就是表現為上腹部不適、腰背部痛、消化不良等等。 腹痛。疼痛是胰腺癌的主要癥狀,常位于上腹部或肚臍周圍,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當癌累及內臟包膜、腹膜或腹膜后組織時,在相應部位可有壓痛。 黃疸。黃疸是胰腺癌,特別是胰頭癌的重要癥狀。黃疸屬于梗阻性,伴有小便深黃及陶土樣大便,是由于膽總管下端受侵犯或被壓所致。約1/4的病人合并頑固性的皮膚瘙癢,往往為進行性。 消化道癥狀。最多見的為食欲不振,其次有惡心、嘔吐,可有腹瀉或便秘甚至黑便,腹瀉常常為脂肪瀉。胰腺癌也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黑便。脾靜脈或門靜脈因腫瘤侵犯而栓塞,繼發門靜脈高壓癥,也偶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 消瘦、乏力。胰腺癌和其他癌不同,常在初期即有消瘦、乏力。 腹部包塊。如已摸到腫塊,多屬進行期或晚期。慢性胰腺炎也可摸到包塊,與胰腺癌不易鑒別。 癥狀性糖尿病。少數病人起病的最初表現為糖尿病的癥狀,即在胰腺癌的主要癥狀如腹痛、黃疸等出現以前,先患糖尿病,以至伴隨的消瘦和體重下降被誤為是糖尿病的表現,而不去考慮胰腺癌:也可表現為長期患糖尿病的病人近來病情加重,或原來長期能控制病情的治療措施變為無效,說明有可能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礎上又發生了胰腺癌。 畢·說 最后還要強調一下,對腫瘤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早期發現,關鍵還是要堅持有效的防癌體檢,但同時多了解一些相關知識,知己知彼、保持警惕,對于我們發現腫瘤的一點點蛛絲馬跡也是有好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