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燥苔薄干 外感風熱或外感風寒入里化熱見舌質干燥、舌苔薄白或薄黃干燥者,有表證者治當解表、清熱、生津。風寒者用麻黃湯、桂枝湯配伍清熱養陰生津方劑化裁,風熱者用銀翹散、桑菊飲配伍清熱生津方劑化裁。例如葉天士《溫熱論》第19條曰:“舌白而薄者,外感風寒也,當疏散之。若白干薄者,肺津傷也,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輕清之品,為上者上之也。”該條文大意是:外感風寒見舌苔薄白而潤,用辛溫發散法如麻黃湯、桂枝湯治療;若風寒入里化熱見舌苔白干薄,則應酌情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清熱生津之品。 表證消失或內傷化生火熱見舌苔薄白或薄黃干燥者,應用清熱生津方劑治療。清熱方劑如瀉白散、梔子豉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等;生津方劑如增液湯、沙參麥冬湯、百合知母湯、吳又可清燥養榮湯等。 舌燥苔厚干 外感風熱或外感風寒入里化熱見舌質干燥、舌苔白厚或黃厚干燥或厚如積粉者,有表證者治當解表清熱生津,并根據病情配伍除濕、瀉下、導積等藥物治療。外感風寒者用麻黃湯、桂枝湯化裁,外感風熱者用銀翹散、桑菊飲化裁。邪氣在半表半里者,用小柴胡湯化裁。 葉天士《溫熱論》第19條曰:“再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氣傷也,滋潤藥中加甘草,令甘守津還之意。”《傷寒論》第229條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表證消失或內傷化生濕熱見舌質干燥、舌苔白厚或黃厚干燥、厚如積粉者,徑用清熱、生津、除濕、導積、瀉下等方法治療。清熱生津方劑可選增液湯、沙參麥冬湯等,除濕、導積、瀉下方劑可選如黃連解毒湯、甘露消毒丹、連樸飲、八正散、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達原飲、三承氣湯、保和丸等。兼有痰者,合并應用小陷胸湯、黃連溫膽湯、止嗽散、清金化痰丸、千金葦莖湯等方劑化裁;兼有大便干燥者,合并應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方劑化裁。 薛生白《濕熱病篇》第10條曰:“濕熱證,初起發熱,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濕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殼、桔梗、郁金、蒼術、厚樸、草果、半夏、干菖蒲、佩蘭葉、六一散等味。”《濕熱病篇》第12條曰:“濕熱證,舌遍體白,口渴,濕滯陽明,宜用辛開,如厚樸、草果、半夏、干菖蒲等味。”《濕熱病篇》第13條曰:“濕熱證,舌根白,舌尖紅,濕漸化熱,余濕猶滯。宜辛泄佐清熱,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黃卷、連翹、綠豆衣、六一散等味。”上述條文因濕熱初起,故舌苔白厚干燥。葉天士《溫熱論》第22條曰:“再舌上白苔粘膩,吐出濁厚涎沫,口必甜味也,為脾癉病。乃濕熱氣聚與谷氣相搏,土有余也,盈滿則上泛。當用省頭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則退。若舌上苔如堿者,胃中宿滯挾濁穢郁伏,當急急開泄,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膜原達出矣。”此條文中白苔黏膩、舌上苔如堿,是指舌苔白厚而干燥。葉天士《溫熱論》第12條曰:“亦要驗之于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 舌燥苔干剝 外感風熱或外感風寒入里化熱見舌質干燥、舌苔剝落或少苔無苔者,有表證者治當解表、清熱、養陰、生津。風寒者用麻黃湯、桂枝湯配伍清熱、養陰、生津方劑化裁,風熱者用銀翹散、桑菊飲配伍清熱、養陰、生津方劑化裁。 表證消失或內傷導致胃陰虧虛或氣陰兩虛證見舌質干燥、舌苔剝落或少苔無苔者,徑直應用清熱、養陰、生津方劑治療。清熱、養陰、生津方劑如加減復脈湯、一甲復脈湯、二甲復脈湯、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小定風珠、黃連阿膠湯、增液湯、沙參麥冬湯、生脈飲、益胃湯、百合知母湯、養陰清肺湯、青蒿鱉甲湯、吳又可清燥養榮湯等。 舌燥見寒證 實寒證 實寒證包括表實寒證和里實寒證。無論表實寒還是里實寒,因為寒主凝滯和收引導致氣血津液不能正常運行和上承于舌,從而導致舌質和舌苔少津不潤。如果再夾有水飲和瘀血阻滯氣機,舌質舌苔的少津干燥可能就會更加明顯。表實寒,可用麻黃湯、桂枝湯化裁;里實寒者,可用良附丸、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吳茱萸湯化裁。夾有水飲,可合用小青龍湯、五苓散等方劑化裁;夾有瘀血,可合用四物湯、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抵當湯、旋覆花湯等方劑化裁。例如《傷寒論》第40條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此條為外感風寒、內有水飲,外寒凝滯收引,內飲阻滯氣機,故津液不能正常輸布上承,因而出現了口渴。 虛寒證 因為陽氣虧虛,不能蒸化津液,津液不能上承,所以虛寒證也可見舌質舌苔少津不潤。舌淡胖苔白少津者,治當溫補陽氣、生津潤燥,方劑可用干姜甘草湯、桂枝加附子湯、真武湯、金匱腎氣丸等方劑化裁。伴有脾胃虛弱見腹脹、納呆、便溏者,可合并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等方劑化裁。伴有腎精虧虛見腰膝酸軟者,可合用六味地黃湯、左歸丸、五子衍宗丸等方劑化裁。如薛生白《濕熱病篇》第25條曰:“濕熱證,身冷脈細,汗泄胸痞,口渴舌白,濕中少陰之陽,宜人參、白術、附子、茯苓、益智等味。”《濕熱病篇》第46條曰:“腹痛下利,胸痞,煩躁,口渴,脈數大,按之豁然空者,宜冷香飲子。”冷香飲子由草果、炮附子、炙甘草組成。上述條文為陽虛不能蒸化津液致渴。 除了上述明顯的陽虛證外,氣血虧虛證和腎精虧虛證也可見舌質舌苔少津不潤。舌淡瘦苔白少津不潤者,可為氣血虧虛、不能濡養所致,治當滋養氣血,方劑可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張錫純升陷湯、四物湯化裁。伴有腎精虧虛見腰膝酸軟者,可合并六味地黃湯、左歸丸、五子衍宗丸等方劑化裁。張錫純升陷湯治療胸中大氣下陷,其中即有“咽干作渴”一癥。 他說:“升陷湯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其兼證,或寒熱往來,或咽干作渴,或滿悶怔忡,或神昏健忘,種種病狀,誠難悉數。其脈象沉遲微弱,關前尤甚。其劇者,或六脈不全,或三五不調。”胸中大氣下陷導致咽干口渴的原因,即為津液不能隨氣上潮所致。 他曾有此驗案記載:“曾治一壯年得溫病,延醫服藥二十余日,外感之熱盡退,精神轉益昏沉。及愚視之,周身皆涼,奄奄一息,呼之不應,舌干如磋,毫無舌苔,其脈象微弱而遲,不足四至,五六呼吸之頃必長出氣一次。此必因服開降之藥太過,傷其胸中大氣也。蓋胸中大氣因受傷下陷,不能達于腦中則神昏;不能上潮于舌本則舌干;其周身皆涼者,大氣因受傷不能宣布于營衛也;其五六呼吸之頃必長出氣一次者,因大氣傷后不能暢舒,故太息以舒其氣也。遂用野臺參一兩,柴胡一錢,煎湯灌之,連服兩劑痊愈。” 燥舌多見熱證,但也可見寒證。因此,在臨床上對于燥舌,不可拘執于“舌燥主熱”之成見,要結合其他征象認真進行辨證,才可能防止誤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