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在中醫(yī)中藥上的運用,最早是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菖蒲,味辛,溫。主風寒痹;欬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一名昌陽。生池澤?!?/p> 現(xiàn)代中醫(yī)藥所使用的菖蒲,為天南星科草本植物石菖蒲(Acr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根莖,而且,這也是藥用功效最為接近古醫(yī)籍的菖蒲基材?!兜崮媳静荨分袑⑤牌逊Q之為“九節(jié)菖蒲”,主要是依據(jù)《名醫(yī)別錄》:“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jié)者良。露根不可用。”而得名,與現(xiàn)代中醫(yī)藥中的“九節(jié)菖蒲”是不同的,現(xiàn)代的中藥九節(jié)菖蒲指的另外一種藥材,基質(zhì)來源于毛茛科銀蓮花屬的植物阿爾泰銀蓮花(Anemone altaica),雖然與石菖蒲均有鎮(zhèn)靜、祛痰的作用,但仍有少許差別。 石菖蒲味辛、苦,性溫。歸心、肝、胃三經(jīng)。主要功能有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主治痰迷心竅,痰濕壅閉,神志昏迷,耳聾不聰,記憶力差,食欲不振,口臭無味,吞酸噯腐,風寒濕痹。 臨床上的使用常配遠志、茯苓、龍齒以益智開竅,配吳茱萸、香附以治胸腹脹悶,濕滯氣塞。《施今墨對藥》中遠志與石菖蒲列為一對“伍用功能:遠志芳香清洌,辛溫行散,寧心安神,散郁化痰;菖蒲辛散溫通,利氣通竅,辟濁化濕,理氣化痰,活血止痛。遠志通于腎交于心,菖蒲開竅啟閉寧神。二藥伍用,通心竅、交心腎,益腎健腦聰智,開竅啟閉寧神之力增強。立治:頭昏、頭腦不清,心神不穩(wěn),心煩意亂,失眠,記憶力減退,甚或表情淡漠、癡呆等癥;中風,中風后遺癥,癥見神志不清,舌強語澀者;小兒急驚風,高熱抽搐等癥;心痛日久,氣血不暢,心竅蒙閉者?!?/p> 石菖蒲的常用藥用配伍如下(《用藥心得十講》,焦樹得): 1)、開通心竅,宣氣除痰:熱入心包和痰迷心竅所致神志昏迷、神明失常、昏懵不語、甚或抽搐等癥,常以本品開通心竅、定氣除痰以醒腦清神??膳浜线h志、膽南星、天麻、全蝎、蜈蚣、天竺黃、郁金、茯苓、朱砂、川貝母等同用。因痰濁、氣郁影響心神而致心悸、善忘、驚恐、精神不安,以及癇癥、癲狂等癥,也可用本品宣氣除痰、開心竅以安心神。常配合遠志、香附、郁金、琥珀、朱砂、僵蠶、全蝎、膽南星、防風、龍齒、茯苓等同用。 2)、聰耳目、發(fā)聲明:對于痰氣上沖而迷心竅或中風卒倒導致耳聾、目瞀、目花、舌謇難言或言語不利等癥,本品有通九竅、出聲音的作用。可配合遠志、天竺黃、半夏、蟬蛻、細辛、陳皮、茯苓、香附、生赭石、檳榔、磁石等同用。 此外,石菖蒲對中焦?jié)駶嶙铚驓庥舴林薪苟碌男馗姑洂?、腹痛吐瀉、食欲不振等癥,常配合藿香、厚樸、紫蘇、半夏、陳皮、茯苓、焦神曲等同用。有溫腸胃、宣氣消脹、治心腹痛的作用?!?/p> 石菖蒲的藥材性狀:飲片呈扁圓柱形,多彎曲,常有分枝,長3~20cm,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勻的環(huán)節(jié),節(jié)間長0.2~0.8cm,具細縱紋,一面殘留須根或圓點狀根痕;葉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鱗狀的葉基殘余。質(zhì)硬,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內(nèi)皮層環(huán)明顯,可見多數(shù)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細胞。氣芳香,味苦、微辛。 石菖蒲的化學成分:根莖和葉中均含揮發(fā)油,其主要成分是細辛醚,α-,β-,γ-細辛醚(α-,β-,γ-asarone),并有細辛醛(asarylaldehyde)、二聚細辛醚(bisasarin)、丁香酚(eugenol)及黃樟油素等,其次為石竹烯、α-葎草烯、石菖醚等。還含有氨基酸、有機酸和糖類。 石菖蒲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抑菌作用:石菖蒲水浸劑(1:3)對多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菖蒲揮發(fā)油AC-E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以及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多種細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2)、鎮(zhèn)靜作用:用揮發(fā)油的1/6和1/3半數(shù)致死量可以減少小白鼠的自發(fā)活動,減弱麻黃堿的中樞興奮作用,并可解除獨居小鼠的攻擊行為,這些作用顯示石菖蒲揮發(fā)油具有鎮(zhèn)靜作用。此外,還能顯著延長戊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實驗表明,石菖蒲系列提取部位中的揮發(fā)油是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性的有效成分,主要表現(xiàn)為興奮醒神和抗驚厥作用。 3)、對消化系統(tǒng)的影響:內(nèi)服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腸異常發(fā)酵,并有弛緩腸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所含細辛醚能對抗氧化鋇引起的離體腸管的興奮作用。 4)、對記憶的作用:動物實驗表明,石菖蒲對癡呆大鼠學習記憶具有改善作用,其機制可能與石菖蒲的神經(jīng)元保護作用及突觸可塑性有關(guān)。 5)、鎮(zhèn)咳作用:石菖蒲的β-細辛醚有平喘作用,能對抗組胺引起的支氣管收縮,且能止咳。臨床上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肺通氣功能有改善作用。 關(guān)于石菖蒲的一些相關(guān)資料記載: 《名醫(yī)別錄》:“無毒。主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久服聰耳明目,益心智?!?/p> 《藥性論》:“治風濕頑痹,耳鳴,頭風,淚下,殺諸蟲,治惡瘡疥瘙?!?/p> 《日華子本草》:“石菖蒲出宣州,二月、八月采取”。“菖蒲石澗所生堅小,一寸九節(jié)者上?!薄俺L下氣,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zhuǎn)筋。治客風瘡疥,澀小便,殺腹藏蟲。耳痛:作末、炒,承熱裹窨,甚驗。” 《羅浮山記》:“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jié)?!?/p> 《抱樸子》:“服食以一寸九節(jié),紫花尤善?!?/p> 《溫熱經(jīng)緯》:“菖蒲瀉心湯:菖蒲、黃芩、仙半夏、川黃連、紫蘇、川厚樸、通草、甘草。主治風熱上壅,頭腦不清,耳聾重聽?!?/p> 《本草綱目》:“菖蒲氣溫,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矣。” 《本草經(jīng)集注》:“上洛郡屬梁州,嚴道縣在蜀郡,今乃處處有。生石磧上,概節(jié)(密節(jié))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不堪服食?!?/p> 《證治準繩》:“開心散:菖蒲、遠志、黃岑、人參。主治健忘?!?/p> 《醫(yī)學正傳》:“治癲癇:九節(jié)菖蒲(去毛焙干),以木臼杵為細末,不可犯鐵器,用黑豮豬心以竹刀劈開,砂罐煮湯送下,每日空心服二、三錢?!?/p> 《本草衍義》:“其石菖蒲根絡(luò)石而生者,節(jié)乃密,入藥須此等?!?/p> 《千金方》:“治好忘:遠志、人參各四分,茯苓二兩,菖蒲一兩。上四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p> 《經(jīng)驗方》:“治癰腫發(fā)背:生菖蒲搗貼,若瘡干,搗末,以水調(diào)涂之?!?/p> 《備急千金要方》:“孔圣枕中丹:石菖蒲、遠志、龜甲、龍骨各30克,為末,蜜制小丸,功能益腎健腦、寧心安神,每次服3~5克,日3次。”“菖蒲益智丸:石菖蒲、遠志、人參、桔梗、牛膝各15克,桂心9克,附子12克,茯苓21克,研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安神定志、聰耳明目、溫陽止痛,每服7丸,日兩次夜一次,治中老年人心腎陽虛,喜忘恍惚,積聚疼痛者?!?/p> 《本草圖經(jīng)》:“其生蠻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種者亦堪用,但干后辛香堅實,不及蠻人持來者。此即醫(yī)方所用石菖蒲也。” 《本草原始》:“石菖蒲色紫,折之有肉,中實多節(jié)者良,不必泥于九節(jié)。” 《本草正義》:“《御覽》引《本經(jīng)》有'生石上一寸九節(jié)者良,久服輕身’云云?!洞笥^》本則無'生石上’三字,有'一寸九節(jié)者良’七字,作黑字,則《大觀》本以此七字出于《名醫(yī)別錄》者也?!?/p> 《普濟方》:“治少小熱風癇,兼失心者:菖蒲(石上一寸九節(jié)者),宣連、車前子、生地黃、苦參、地骨皮各一兩。上為末,蜜和丸,如黍米大,每食后服十五丸,不拘早晚,以飯下。忌羊肉、血、飴糖、桃、梅果物。” 《梅氏驗方新編》:“治痰迷心竅:石菖蒲、生姜。共搗汁灌下。” 《時病論》:“治溫熱、濕溫、冬溫之邪,竄入心包,神昏譫語,或不語,舌苔焦黑,或笑或痙:連翹三錢(去心),犀角一錢,川貝母三錢(去心),鮮石菖蒲一錢。加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沖?!?/p> 《溫病全書》:“菖蒲郁金湯:鮮石菖蒲、郁金、炒山梔、連翹、菊花、滑石、竹葉、丹皮、牛蒡子、竹瀝、姜汁、玉樞丹。痰濕盛者,可配蘇合香丸以溫開。” 《千金方》:“定志小丸:人參、茯苓、菖蒲、遠志。” 《重慶堂隨筆》:“石菖蒲舒心氣,暢心脈,怡心情,益心志,妙藥也?!薄办钐捣x之濁而衛(wèi)宮城。”“宣心思之結(jié)而通神明?!?/p> 石菖蒲的用藥禁忌:不宜與地膽、麻黃、飴糖、羊肉同使。陰虛陽亢、煩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