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居蜀去蜀
杜詩與成都的歷史地理研究
王小紅
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挖掘其豐富而又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非常有必要進行成都的歷史地理研究。然而,在研究成都歷史地理時,常常遇到史料不足的問題。原因在于,一方面,成都雖建城歷史悠久,但在中國歷代統一王朝時期,她偏于西南一隅,故正史載之不詳;另一方面,成都歷代方志是研究其歷史地理的主要材料,成都自古亦有編史修志的優良傳統,流傳至今的舊方志就達一百余種,但自隋代到元代,成都所修方志現都散佚不存,僅見于其他文獻的零星引錄,給該時段的研究造成了相當大的困難。所幸的是,我們能找到方志以外的資料來進行研究,其中,詩歌等文學作品就可彌補方志的缺憾。本文即以杜甫所寫的成都詩為例,再現唐代號稱“揚一益二”的成都的地理風貌。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杜甫避亂入蜀,舉家來到成都,在城西郊浣花溪畔結草堂而居,度過了近四年安定閑適的生活,寫下了二百四十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杜甫作詩擅長客觀描寫,其詩歌歷來有“詩史”之稱。晚唐孟棨曾說:“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新唐書·杜甫傳》評價杜甫詩亦云:“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宋人胡宗愈《成都草堂詩碑序》謂杜甫作詩“凡出處去就、動息勞佚、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一見于詩,讀之可以知其世,學士大夫謂之‘詩史’”。當代歷史學家范文瀾說:“杜甫詩寫當世時務,號稱‘詩史’?!蔽膶W評論家也認為,杜甫詩“可以作為正史的佐證,可以補正史所未載”。故從杜甫所作的成都詩篇中,可以挖掘出研究成都歷史地理的寶貴資料。
關于唐代成都的地理風貌,杜詩多有描述。杜甫初到成都時,就寫了一首五言古詩《成都府》:“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大江東流去,游子去日長。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睆倪@首詩可以看出,杜甫眼中的成都地理環境不同于原來所見的中原和關中地區,是“山川異”之地,“季冬樹木蒼”,冬季樹木依然一片濃綠?!霸翘钊A屋”、“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唐代成都的經濟與文化是多么的繁華與絢麗。這首詩既有自然環境的展現又有人文環境的描寫。成都市廛的繁華、氣候的溫和由此可見一斑。下面擬就杜詩中所描述的成都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個方面對唐時成都的地理風貌作一簡要論述。
一、優美的自然環境
(一)氣候
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杜詩對成都獨特的氣候環境多有描述。
杜甫剛到成都是冬天。冬天的成都氣候溫暖,杜甫一到成都就有深刻體會,“季冬樹木蒼”就是冬暖的結果。與北方相比,成都冬天并不十分寒冷?!凹鬃游髂袭? 冬來只薄寒”(《重簡王明府》),且很少下雪,“西蜀冬不雪”(《大雨》)。春天的成都多細雨。杜詩“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之一)、“衰年催釀黍,細雨更移橙”(《遣意二首》之一)等就是生動的寫照。并且,春雨多在夜間下,白天又放晴?!笆裉斐R褂?江檻已朝晴”(《水檻遣心二首》之二),“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春天的夜雨是好雨,因為成都冬季少雪、干旱,春天萬物復蘇只有靠雨水,故春雨尤其寶貴。夜間下雨,既不妨礙農作與出行,又讓植物及時得到雨水的的滋潤,故與杜甫一樣,成都人都喜歡春天的夜雨,直到現在依然如此。
成都的夏天是多雨季節。初夏多梅雨,杜詩《梅雨》寫道:“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茅茨疏易濕,云霧密難開。竟日蛟龍喜,盤渦與岸迴?!泵酚昙竟?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成都的大雨也多在夏天降臨。杜甫《大雨》詩云:“風雷颯萬里,霈澤施蓬蒿。……三日無行人,二江聲怒號?!庇袝r大雨還帶來摧屋拔樹等危害,如《楠樹為風雨所拔嘆》:“倚江楠樹草堂前,故老相傳二百年。……東南飄風動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氣。干排雷雨猶力爭,根斷泉源豈天意。”生長了二百年的楠樹都可連根拔起,可見風雨之大。
秋天的成都涼爽,多云多連綿雨,還時有大風發生。杜甫詩《立秋日雨院中有作》云:“山云行絕塞,大火復西流。飛雨動華屋,蕭蕭梁棟秋。……樹濕風涼進,江喧水氣浮?!庇帧顿浭裆偳饚熜帧穼懙?“天涯歇滯雨,稉稻臥不翻?!鼻镉昱c春雨一樣,也多在夜間下,“蜀星陰見少,江雨夜聞多”(《散愁二首》之一), “雨聲傳兩夜,寒事颯高秋”(《村雨》)。有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描寫了成都秋天的大風:“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度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br> 杜詩對唐代成都良好的空氣也有描寫。大家熟悉的一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詩人憑窗看到的景色,不但有垂柳、黃鸝、白鷺、沿江而下的船只,還有西嶺雪山的皚皚白雪。杜甫在其他詩中也描寫過西嶺的雪,如在浣花溪上劃船,親眼目睹過“練練峰上雪”(《泛溪》),出城抬頭看見“斜景雪峰西”(《出郭》),草堂早起望見“西嶺紆村北”(《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之十一)。試想,如果成都沒有好的空氣狀況,杜甫是不可能看到一百公里之外的西嶺雪山的。無獨有偶,唐代另一位詩人段文昌也曾在成都看見過西嶺雪山,而且更為逼真地感受到了雪山的寒意,其云:“重樓窗戶開,四望斂煙埃。遠岫林端出,清波城下回。乍疑蟬韻促,稍覺雪風來。……”④作者站在當時成都著名的張儀樓上,因為空氣清新,遠處的西嶺雪山不但躍入眼簾,還感覺有陣陣雪風襲來。
(二)動植物
杜詩中有大量描寫成都動植物的詩篇,為我們全面探究了解唐代成都的植被狀況和動物分布情況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成都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從杜詩的有關篇章可知,唐代成都樹多花多,植被狀況良好,城市綠化覆蓋率很高。如“楠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高楠》),“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古柏行》),“榿林礙日吟風葉”(《堂成》),“蜀門多棕櫚,高者十八九”(《枯棕》),“東望少城花滿煙”(《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四), 等等。細析杜詩所描寫的成都植物,有植物群落從垂直空間上分為喬木、灌木、草本及地被的各個層次,這些都是當時成都的常見植物,而尤以喬木和草本種類繁多。其中,喬木有楠樹、松樹、柏樹、榿木、柳樹、楸樹、櫸柳、楊樹、棕櫚樹、桃樹、李樹、梅樹、枇杷樹、櫻桃樹、橘樹、橙樹、梅花樹、桑樹、芙蓉樹等,草本的則多為花類與糧食作物,如菊花、麗春花、荷花、麥、黍、芋、粟、豆、稻,當然還有竹子。灌木和地被植物則較少,前者有丁香、梔子等,后者有青苔。另外,除上述基本層次外,還有少量層間植物,如藤本植物和附生、寄生植物等。當時的成都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植物群落,是與其溫暖濕潤的氣候狀況密切相關的。
杜甫所寫成都詩中提及很多動物,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四首》之三),“暫止飛鳥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堂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客至》),“無數蜻蜓齊上下”(《卜居》),“風輕粉蝶喜,花暖蜜蜂喧”(《弊廬遣興奉寄嚴公》),“鄰家送魚鱉,問我數能來”(《春日江村五首》之四),等等,種類非常多。其中,鳥類有杜鵑、白鷺、雁、鷗、黃鸝、黃鶯、燕、雀、翡翠、鹍雞、鸛、鶴、鸕鶿、鸂鶒、鴛鴦、雞、鴨、鵝等,獸類有虎、豹、猿、麇、鹿、馬、牛、羊、犬、獺、象、熊、鼠、蝙蝠等,蟲類有蟬、蚊、蠶、螢火蟲、蝴蝶、蜘蛛、蜻蜓、蝗等等。由此可知,唐代成都有著溫暖濕潤的氣候和豐富的植被,成為許多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土。
(三)地貌
成都的整體地貌情況如何,杜甫詩中未加勾畫。不過,杜詩卻對所居草堂周圍的地貌有較為清晰的描述。杜詩云“清江一曲抱村流”(《江村》)、“舍南舍北皆春水”(《客至》),又說“南江繞舍東”(《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層軒皆面水”(《懷錦水居止二首》之二),可見杜甫草堂所在的村落有一條小河環繞。草堂處在一處河灣中,從地質學的角度觀察,就是位于河曲的凸岸部位,是河漫灘之地。杜詩“二月六夜春水生,門前小灘渾欲平”(《春水生二絕》之一)就表明草堂的門口有一片很淺的沙灘,漲水就會被淹沒。這種枯水期出露,洪水期被淹沒的地形,在地貌學里叫做河漫灘。杜甫在另一首詩中說“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田舍》),說明在小河環繞的地方,有田地和房屋分布,還有一條人們經常來往的古道。柴門就在古道旁。這同樣說明草堂位于河曲凸岸內,且有一面(應是西面)地勢較高,在這里還有未受河流變遷影響的“古道”。
(四)水文
杜甫詩還描寫了成都良好的水環境,有多首詩再現了錦江的美麗。如“錦江春色來天地”(《登樓》),與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所道“濯錦清江萬里流”、“錦水東流繞錦城”、“水綠天青不起塵,風光和暖勝三秦”的描繪如出一轍。
“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所居草堂門前的江水中停泊著通往東吳的大船,這是當時成都與外地水路交通的寫照。這與岑參《萬里橋》詩“成都與維揚,相去萬里地。滄江東流急,帆去如鳥翅?!泵鑼懙那闆r相一致。由此可見,唐代成都的大江很寬闊,且水量很大,使“萬斛之舟”能“行若風”,今天錦江的水量遠非杜甫所見時可比。據藍勇先生研究,唐代成都平原氣候溫暖濕潤,氣溫和降水量都比現在高。⑤加上當時的岷江正流(即史書所謂的“大江”、“江水”)繞成都城流過,在成都的這一段叫“汶江”,“一名笮橋水,一名流江,亦曰外江”⑥,在成都城南的一段則是李白、杜甫在詩中經常歌詠的“錦江”(或稱“錦水”)。
杜甫成都詩中記錄最多的水體當為草堂旁的浣花溪。凡寫草堂風物的詩幾乎無一不提及之。最著名的“清江一曲抱村流”(《江村》),形象地描繪出了草堂與浣花溪的位置關系。平時,浣花溪水不深,“溪水才尺余”,“水中有行車”,并且清澈見底,“白石明可把”(以上俱《溪漲》)。到了夏秋多雨季節,溪水就要漲高,有時“秋水才深四五尺”(《南鄰》),有時卻大漲,“秋夏忽泛溢,豈唯入吾廬”(《溪漲》)。遇到大風雨,則“茅軒駕巨浪”,整個草堂就象是飄在溪水上的。由此可見,浣花溪在不同時間水量的變化很大。
在沒有大風雨的時候,浣花溪的風景很優美,“點溪荷葉疊青錢”(《絕句漫興九首》之七),水中有荷花等水生植物;“細雨魚兒出”(《水檻遣心二首》之一),“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卜居》),水中有魚、鸂鶒等動物游動,水面有蜻蜓飛舞;“沙上鳧雛傍母眠”(《絕句漫興九首》之七),沙灘上則有小野鴨傍著媽媽睡覺,一派和諧恬靜的畫面。
二、豐厚的人文環境
杜甫的成都詩,不但給我們描繪了唐代成都優美的自然生態畫卷,還反映出這里是一塊物豐人歡的人文寶地,有助于我們研究成都的歷史人文地理。
(一)杜詩與成都社會經濟
家喻戶曉的杜詩“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四首》之三),表現了成都對外貿易的繁榮,不負“揚一益二”的美名。而成都經濟的發達,得益于豐富的物產,這在杜詩中有許多描述,如“江畔細麥復纖纖”(《絕句漫興九首》之八),“枇杷樹樹香”(《田舍》),“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野人送朱櫻》),“吾村靄暝姿,異舍雞亦棲”(《泛溪》)等。其詩中記錄了當時成都的糧食作物主要有麥、黍、芋、粟、豆、稻等種類,其中的芋類是作為糧食而不象今天作為蔬菜;經濟作物有桑、麻,果樹有桃、李、梅、枇杷、櫻桃、橘、橙等,種類非常豐富;飼養的動物有雞、鴨、鵝、馬、牛、羊、狗等,大致反映了唐代成都的農業生產情況。由此可見,杜詩中描寫的眾多成都物產,為我們研究成都的歷史經濟地理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杜甫在成都鐘情于蜀酒,所作二百四十余首有關成都的詩中,有數十首涉及了蜀酒。他稱“蜀酒濃無敵”(《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之二)、“酒憶郫筒不用酤”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之一)、“豈無成都酒,憂國只細傾”(《八哀詩》),可見蜀酒是成都的美食、特產。蜀酒好,杜甫十分喜歡,經常獨飲,“把酒宜深酌,題詩好細論”(《弊廬遣興奉寄嚴公》)、“嗜酒愛風竹,卜居此林泉”(《寄題江外草堂》),認為飲好酒可以作好詩。他還經常與嚴武及鄰居同飲。著有《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嚴鄭公宅同詠竹》、《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及“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鄰舍喜我歸,酤酒攜胡蘆”(《草堂》)、“盤飱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客至》)等有關飲酒的詩。唐代詩人張籍在《成都曲》一詩中說:“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李商隱也在成都作詩:“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杜工部蜀中離席》) 由此可見,唐代成都酒好是時人的共識,表明當時成都的釀酒業很發達,在經濟生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酒外,杜甫還談到成都的一種嘉魚──丙穴魚,“魚知丙穴由來美”(《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之一),這也是成都的一種特產,并久久流傳于后世,如陸游《夢蜀》詩云:“自計前生定蜀人,錦官來往九經春。堆盤丙穴魚腴美,下箸峨嵋栮脯珍。”⑦杜甫提及的另一種特產,即成都大邑的白瓷,則是當時全國著名的陶瓷之一,其云:“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杜詩還描寫了成都的漁業和水上交通情況,如《屏跡二首》之一寫道:“村鼓時時急,漁舟個個輕?!庇终f“鸕鶿西日照,曬翅滿漁梁”(《田舍》)、“漁人網集澄潭下,估客船隨返照來” (《野老》)等,這正是成都經濟繁榮的表現。正如前文所說,唐代岷江正流經成都,錦江、浣花溪等河流的水量都比較豐富,給發展漁業和水上交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促進了成都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繁榮。
杜甫在《水檻遣心二首》中對成都的人口有所記述,其在比較城區與草堂所在地的人口時說:“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對唐代成都城市人口有明確數字的唯一記述,故成為今天我們推測唐代成都人口的重要參考資料。
杜甫在《巳人上茅齋》一詩中描寫:“巳公茅屋下,可以賦新詩。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泵鑼懥松钤诔啥嫉娜司哂幸圆璐汀?、飲茶、吟詩的習俗。 2001年10月在成都杜甫草堂舊址內,因施工鋪設地下管道時發現了一批造型精美、裝飾別致的唐代出土文物,其中有一件造型古樸典雅的唐代銘文“茶”字執壺,可以佐證唐代成都具有濃厚的茶文化氛圍。"
(二)杜詩與成都的名勝古跡
杜甫在成都所作的詩歌,有許多是寫風景的。其中,有多首詩歌詠成都的名勝古跡,而一些自然風景,又因為其詩之歌詠而成為名勝。
從中國歷史上看,成都建城歷史悠久,又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心區域和邊緣區域的交界地帶。漢文化和其它少數民族文化頻繁的互動促成了本地文化的豐富多樣性, 使這里彌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成為一個人杰地靈之地。大詩人杜甫來到古老而又富于文化傳統的成都,自然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感念古人,創作出一些詠史之作。他撰寫的《石筍行》、《石犀行》、《杜鵑行》、《古柏行》、《琴臺》、《石鏡》、《八陣圖》、《武侯廟》、《謁先主廟》等就是對成都名勝古跡的緬懷。作者睹歷史遺跡而遙想古人,由古人際遇而緬歷史風云,并由歷史風云而反思現實社會,挖掘出蜀地積淀千年的人文內涵。
不但如此,作者還以求實的精神,對一些歷史遺跡代表的史事進行考證,如在《石筍行》中,對成都西門的兩尊石筍考證道:“古來相傳是海眼……恐是昔時卿相墓,立石為表今仍存?!彼麑κS是用來鎮海眼的民間傳說予以駁斥,認為石筍是古代墓葬標志。這一觀點, 大概來源于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的記載:“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志。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此得到了后代學者的諸多贊同,尤其是20世紀以來,馮漢驥、童恩正、莊學本等學者對成都平原及周邊地區作考古調查,發現墓石、獨石、列石遺跡多處,據此他們認為文獻記載的成都“石筍”、“石鏡”、“五塊石”等大石遺跡來源都很古老,恐怕與古蜀族的石棺葬俗有關,是“秦代未入巴蜀以前的遺物”??梢姸鸥κS的看法,應與實際情況相去不遠。杜甫的這首《石筍行》與他的另一首《石鏡》詩,對成都大石文化的探討起到了推動作用。
成都的一些自然人文風景,也因杜甫詩作添色加彩,在后世成為名勝古跡。最著名的當數錦江、浣花溪、百花潭、萬里橋、西嶺雪山以及草堂等。他的“錦江春色來天地”(《登樓》)、 “南浦清江萬里橋”(《野望》)等,給我們描繪出溫柔、寧靜、清新、透明的錦江綺麗畫卷。浣花溪也是因為杜甫而聞名。它是杜甫在草堂作詩經常描寫的風景, “清江一曲抱村流”(《江村》)、“竹寒沙碧浣花溪”(《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之三)、“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客至》)、“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卜居》),杜詩中的浣花溪和草堂已成千古絕唱。杜甫在草堂西眺寫下的“窗含西嶺千秋雪”絕句,使西嶺雪山由此而聞名。這處離成都市區不到一百公里的雪山,是成都第一峰,終年積雪不化,陽光照射下,潔白晶瑩,銀光燦爛,秀美壯觀,是成都近郊不可多得的休閑、度假、避暑、登山、滑雪、賞雪的大型旅游區。
杜甫在成都所作的詩文給我們展現了唐代成都優美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為研究成都的歷史地理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從他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唐代成都在經濟發達的同時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生態環境,而那首“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絕句,也早已成為成都形象的最佳代言詩,在對外展示和樹立成都的形象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推廣作用。
--------------------- 此文未完,此下缺文 -----------------------
.....《考評》中贊嘆此句:“‘星’、‘動’句殊奇?!边@“殊奇”就奇在詩句描寫出了詩人的一種審美錯覺。錯覺本是人感知事物時所產生的誤差,但在特定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對客觀物象產生的錯覺卻蘊涵著極為真切而又新奇的審美感受。雖反常而合道,似無理而愈妙。
五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星”意象在杜甫詩歌中不僅出現的頻率很高,而且往往浸染著詩人豐富的人生況味與濃郁的審美情感。有時它是詩人身居江湖、心戀北闕的媒介;有時它是詩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有時它是詩人懷念故園親友的情感寄托;有時它是詩人漂泊天地、孤獨凄清的形象寫照。其“象”中之“意”深摯而雋永。在對詩中這些“星”意象精心營構的過程中,詩人表現出極為高超的藝術才能,表現手法靈活多變:或以拙而生巧,或因錯而出奇,想像奇特,造語精警,情味深永。讀罷往往讓人回味無窮,從中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審美愉悅。
作者:王小紅,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源自:《杜甫研究學刊二○○九年第三期》

|